我認為最能代表王陽明心學的就是王陽明在天泉證道時說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一生命運多舛,始終懷著做圣賢的抱負并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在學術方面,鉆研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但對朱子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產(chǎn)生疑惑,認為其學說并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學,他認為只有“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可分為三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心即理”,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問題,是產(chǎn)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一切統(tǒng)一于心。 ?”知行合一”,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分離的,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但致良知學說提出后,知行合一的”知”便是指良知。 ?最后致良知才是最終目的。從最開始朱熹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再到”良知“,這些都是王陽明在不同階段對自己的學說進行了總結,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心學體系不斷完善,晚年的王陽明越來越只講”良知“,到這個時候,王陽明可以說是真正的建立了心學。 ?良知,王陽明認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對善惡的區(qū)分,而這個區(qū)分就是良知。他強調(diào)良知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且永遠存在的,不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所以說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也是我們?yōu)槿说母尽T谖覀儸F(xiàn)實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只是在實踐中,總會受到干擾,被欲望,誘惑掩蓋本質(zhì),人則會偏離良知這一根本,那么人也不能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講到”致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本體,致良知是功夫。只有回歸到良知本身,返回本心,沒有私心雜念了,自然就能在區(qū)分善與惡、對與錯,生活將變得美好,生命也將更加絢爛多彩。 ?最后王陽明的心學總結為他天泉證道時講的”四句教”,無疑是最能代表他的心學這一哲學思想的,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說心的本體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但意念一經(jīng)動起來,善惡也隨之而來,而能區(qū)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能力這便是良知,能為善去惡這便是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