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yī)學中并無“高血壓”之病名,而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分屬于“眩暈”、“頭痛”、“失眠”等疾病。焦樹德老師認為此證之病因病機,系肝、腎、心、脾的正氣虛為本,風、痰、氣、火等邪氣盛為病之標。標本互為因果,風痰氣火相兼為害,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病。從本虛方面來看,以肝陰不足,心脾兩虛,及腎虛較為常見,肝陰不足則肝陽上亢,可使人肝風內動,風陽上擾;心脾兩虛則血不榮上,氣血不能奉養(yǎng)于腦;腎虛髓海不足,則可使人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脾虛中焦不化,清陽不升,則可致痰濁上犯,即“無痰不作眩”之意。從標實方面看:以情志失調,如過喜,暴怒,憂思驚恐等,皆可以傷及肝腎及脾,而導致化火、生風、挾痰上擾,或肝陽過亢,或心火暴甚等;飲食不節(jié)傷害脾胃,而致中運不健,則可成為生痰之源,然而,標本絕不能截然分開。在疾病的不同階段。不同證候中又有主次先后的不同。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又可互相轉化。一般來說,在疾病初起階段,或青壯年患者,常表現(xiàn)為邪盛、肝旺、以標實為主。在中期由于邪正斗爭,標本轉化等關系,又可出現(xiàn)正虛邪實,本虛標實,或上盛下虛等證。陰虛陽旺證是此期最常見的證候。后期則可出現(xiàn)陰陽俱虛,氣血俱敗象。故主張病應早治。臨床上一般以癥狀為標,以病因為本。所以高血壓病之血壓上升和其他自覺癥狀都是臨床表現(xiàn),是病之“標”,而導致產生自覺癥狀和血壓升高,以及引起脈象、舌診、氣色等出現(xiàn)異常的內臟陰陽盛衰的失調是病之“本”。所以中醫(yī)診治高血壓病,其著眼點是放在調整人體內陰陽的失調方面,而不是專注意降血壓。但這并不排除標實證急時,有必要先治其實,再酌情適時治其正虛的一面??傊鞔螛吮?,比重多少,緩急輕重,都須分辨清楚,立法組方,必須權衡準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高血壓病的臨床癥狀頗多,經(jīng)詳細辨證,分析歸納為以下4種: (一)肝陽上亢 癥見:頭痛,頭暈,頭脹,目赤,面紅,急躁易怒,口苦,便秘,尿黃赤,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予以苦寒直折,涼血瀉火,平肝熄風。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山梔、夏枯草、生赭石、澤瀉、車前子、草決明、苦丁茶、白蒺藜、赤芍、生大黃)。若肝火旺者,重用龍膽草、黃芩、山梔、生赭石、澤瀉;若兼氣郁者,去赤芍、車前子,加香附、青皮、厚樸、郁金、白梅花;若兼陰虛者,去山梔、車前子、大黃,加生白芍、生地、元參、生石決明。 (二)陰虛肝旺 癥見:頭暈目花,頭重腳輕,或偏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面部陣陣轟熱,或兩手顫抖,下午手心發(fā)熱,午后及夜間口干,舌質紅,苔薄白,薄黃或無苔,脈細數(shù)。予以養(yǎng)陰潛陽,柔肝熄風,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生地、生白芍、元參、生石決明、生牡蠣、生赭石、天麻、鉤藤、桑寄生、牛膝、夏枯草、菊花)。若尺脈沉弱,腰膝酸軟者,去夏枯草、菊花,加何首烏、女貞子、地骨皮;若頭暈目眩,頭重腳輕明顯,兩足無根者,去元參、菊花,加靈磁石(先下)、山萸肉、杜仲、澤瀉。 (三)腎精虧虛 癥見:頭暈目花,頭部空痛,腦轉耳鳴,記憶減退,腰膝酸軟,精神萎靡,不能耐勞,舌質紅,脈沉細,兩尺弱。本著“欲榮其上,必灌其根”。予以滋腎填精,養(yǎng)肝熄風,方選杞菊地黃湯加減(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潼蒺藜、白疾藜、牛膝、鉤藤、桑寄生)。若偏于腎陰虛者,兼見五心煩熱,口渴夢遺,脈細數(shù),酌加地骨皮、秦艽,兼見畏寒陽痿,腰以下發(fā)涼,足畏冷,兩腿無根,舌質淡,尺脈緩弱,酌加肉桂、紫河車粉(分沖)、淫羊藿、沉香粉(分沖);對于婦女更年期高血壓,表現(xiàn)為陰陽俱虛者,既有五心煩熱,面部轟熱,煩躁,脈細等陰虛證;又有畏冷足寒腰膝酸痛,喜暖等陽虛證;可用二仙湯加減(仙茅、仙靈脾、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牛膝、生地、熟地、桑寄生等。可酌加生牡蠣、珍珠母等)。 (四)痰濁上犯 癥見:頭脹、頭重、如裹如蒙、眩暈且痛、胸膈滿悶、嘔惡痰涎、少食多寐,舌苔白膩,脈弦滑。予以化痰降濁,調肝健脾。方選旋赭滌痰湯加減(旋覆花、生代赭石、半夏、橘紅、枳實、竹茹、茯苓、黃芩、檳榔、瓜蔞、南星、天麻、鉤藤)。若便溏,遲消,倒飽,脈濡者,去枳實、黃芩、瓜蔞,加白術、草蔻、炒苡米;若痰郁化火者,去半夏加竹瀝,改南星為膽星;若痰濁流注經(jīng)絡,影響氣血運行,而致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言語蹇澀者,可酌加菖蒲、郁金、桑枝、絲瓜絡、地龍,改南星為膽星。 以上四種癥候?;旌霞嬉?,又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故臨證時須靈活運用。 焦樹德老師在治療高血壓病中,比較頑固的頭痛,偏頭痛時,常在辨證論治的應證方劑內,加用一些荊芥或芥穗(病情較輕者用荊芥,重者用芥穗),往往取得良效。他認為荊芥(芥穗)可兼入血分(頭痛久者,多與血分有關),可引方中其他藥之藥力上達頭部而發(fā)揮效果(風藥上達);可疏散風邪,清頭目而治頭痛,頭旋,目眩。頭部氣血疏暢不滯則疼痛可減。對屬于肝陽旺的高血壓病,他常在辨證論治的方劑中,加用澤瀉或與地骨皮同用。因為澤瀉能瀉肝腎濕熱、郁火,并能起陰氣以召上亢之陽復返于下的作用,肝經(jīng)郁熱不解者,又常用腎經(jīng)虛熱上浮,故又可配加地骨皮清熱益腎,二藥合用肝腎兼顧,相得益彰。 |
|
來自: 中醫(yī)緣的圖書館 > 《 高血壓/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