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潮祖:真武湯應(yīng)用二十法 真武湯:制附子15-30克、白術(shù)10克、白芍或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 加減:血壓不穩(wěn)、心功能不全者,加紅參10克、肉桂10克。 膚色黃黯、畏寒者,加麻黃5克、甘草5克。 汗出、失眠多夢、驚恐不安者,加肉桂10克、甘草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用法: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鐘,再放入其他藥物,煎煮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適應(yīng)證侯:少陰陽虛,水液失調(diào),痰飲水濕,阻滯三焦而導(dǎo)致的多種病癥。 1、見于本臟:其人小便不利,或不通,或陰囊潮濕,或蓄水為疝,或帶下清稀,或經(jīng)淡如水,或遺精滑泄,或陽痿不舉,或體漸肥胖。 2、滯留體表:肢體酸軟,怯冷、重著、疼痛、浮腫;或陽氣不足,表衛(wèi)不固,而體常自汗,或過汗亡陽,或易于感冒,或風(fēng)丹隱疹。 3、脾腎同病,升降失調(diào):腹?jié)M、腹痛、嘔吐、泄瀉、便秘。 4、壅滯肝經(jīng):脅肋脹痛,頭目眩暈,筋惕肉瞤,肢體痿廢,呃逆。 5、水氣凌心:胸痹疼痛,心悸、怔忡,精神異常。 6、水泛高源:或喘、或咳。 7、上干清陽,壅蔽七竅:頭部昏、脹、重、痛,頭發(fā)脫落,記憶減退;或鼻塞流涕,或噴嚏連聲,或視物昏花,或牙齦腫痛。 8、氣化不行,濕滯經(jīng)脈:聲音嘶啞,或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舌體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 腎系的小便不利,小便不通;體表的酸、軟、重、痛、腫; 肝系的脅肋脹痛,肢體痿廢;心系的心悸、怔忡,精神異常; 肺系的喘咳;七竅的蔽塞,都是津液變生為痰飲水濕,阻于各部的證象。 腎系的陰囊潮濕,帶下清稀; 脾胃的嘔吐、泄瀉,都是津液升降紊亂的證象。體表的浮腫,自汗;脾胃的便秘,都是津液出入失常的反映。 1、前列腺肥大 以小便不利、不通為主證。中年以后,陽氣漸衰,氣化不及,水濕停滯,從少陽三焦下注前陰,形成前列腺肥大,壓迫尿路,以致小便困難,審其舌體淡胖,吾師用此方化氣行水,無不立效。若因濕熱或氣虛下陷,則非本方所宜。 2、腎病水腫 用本方加人人參、鹿茸益氣溫陽,桂枝、桃仁、丹皮之屬,改善血運,腎功可望逐漸恢復(fù),水腫亦隨之消退。 3、遺精滑泄 因濕隨三焦下注前陰,擾其精室,有如強盜踞室,主人外竄者,陳師用此方化氣行水,令濕不下注,滑泄可愈。 以此方加牡蠣治之,數(shù)服而愈。 4、肥胖病 多因腎陽虛損,既不能化谷精為腎精,又無力化水津為水氣,于是“脂”凝液積而形體肥胖,此證多見于中年以后,但亦有青年即患此癥者。 以此方加澤瀉治之,數(shù)十劑后,體態(tài)逐漸正常,體力亦漸恢復(fù)。 5、陽虛感冒 此證多見于陽虛或表虛病人,氣候稍有變化,即直接影響水液失調(diào),而變生清涕、咳喘、眩暈諸證者,可用此方治之。通過振奮陽氣,調(diào)理水液,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吾師素體陽虛,每患感冒即以此方加當(dāng)歸、黃芪,一二劑即愈。蓋表虛太甚,不僅不能解表,還須固表,才能杜絕邪氣的不斷侵襲。方中附子用至60克,干姜用至30克,始能見效。 6、自汗 多由過汗亡陽或產(chǎn)后陽虛所致,用本方加黃芪、當(dāng)歸、人參、五味子、牡蠣溫陽益氣,固表斂汗,多獲良效。 某女醫(yī),暑天產(chǎn)后自汗不止,自擬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無效。求治于陳師,因見舌體淡胖,為書此方加上藥數(shù)劑而安。 7、風(fēng)丹 屬于表衛(wèi)陽虛,遇冷即發(fā)者,用此方加當(dāng)歸、黃芪、桂枝、甘草、大棗(即桂枝湯、真武湯、當(dāng)歸補血湯三方合用)效佳。 8、風(fēng)濕 關(guān)節(jié)不紅不腫,或只腫不紅,疼痛,遇寒加劇,屬于寒濕型者, 以本方加麻黃、桂枝、細(xì)辛、防己、川芎,效佳。 9、風(fēng)濕性心臟病 面色晦暗,咳嗽喘息,面浮,重者不得臥,脈結(jié)代,以本方加防己、黃芪、桂枝,增強行水之功。如喘不得臥、自汗出者,加人參、五味子益氣固表。 10、高血壓 眩暈頭痛,耳鳴心悸、行動氣急,夜尿增多,舌淡胖有齒痕者, 以此方加牛膝、澤瀉、桂枝治之。服10劑后,血壓下降,諸癥痊愈,數(shù)年來病情無反復(fù)。 11、冠心病 證見心痛,短氣、心悸、自汗,以本方加瓜殼、薤白、半夏通陽宣痹。 12、肺原性心臟病 咳嗽、氣喘、心悸、吐痰清稀,口唇發(fā)紺者,用本方加陳皮、半夏、桂枝、細(xì)辛、五味子,溫陽化氣,祛痰行水,并將生姜換為干姜,常能改善癥狀。若病情嚴(yán)重,心悸、氣喘、不得平臥,尿少身腫,下肢尤甚,面色灰暗,舌體淡胖,苔滑膩,脈弱者,以此方與五苓散同用。 13、心力衰竭 心悸、氣喘,畏寒怯冷,尿少,面色蒼白,全身浮腫,舌淡苔白,脈沉或結(jié)代者,將本方中生姜換為干姜。并加桂枝、澤瀉增強溫陽利水功效,加人參增強附子的強心作用。 14、心動過緩 心率每分鐘僅50次以下,審其舌體淡胖者,用本方加人參補益心氣,生姜改干姜效佳。 15、陣發(fā)性心動過速 發(fā)時心率每分鐘在100次以上,未發(fā)時每分鐘不到60次者,先以真武湯合己椒藶黃丸溫陽逐飲,繼單服真武湯,愈后未再復(fù)發(fā)。 16、小兒麻痹 證見患肢不溫,或較健側(cè)稍冷,沉重不用,疼痛,食欲減退或正常,舌淡苔白滑,脈沉細(xì),病程較長者,師以此方與舒筋活血的牛膝、當(dāng)歸、紅花、丹參之類配伍。連服數(shù)月,有一定療效。 17、精神異常 氣血津液郁滯,皆可導(dǎo)致精神異常,水飲痰濕引起精神異常尤為常見。因痰濁或濕熱而致者,人皆易曉,因少陰陽虛,水濕壅阻而致者,則少有知者。陳師審其舌脈證象確屬陽虛,往往投此獲效。亦可加入甘遂,增加逐水力量。 18、慢性咽炎 以咽中如有物阻為主證,系氣郁津凝,阻于咽部的病理現(xiàn)象。不偏寒熱者,用半夏厚樸湯降氣逐痰;陽虛濕滯者,用此方合麻黃細(xì)辛附子湯以宣上溫下,連服數(shù)劑??赏@效。聲音嘶啞,亦用此法。 19、視物昏花 目能視物,端賴精血充足,故養(yǎng)血填精似已成為治療視物昏花定法。其實,水濕壅滯令人昏花尤為常見。須知濕滯眼底,猶如水氣蒙鏡,故爾視物模糊,如霧如煙,如蚊蠅飛舞。若系濕熱,宜用三仁湯、甘露消毒丹之類清熱除濕;若系痰濁,可用溫膽湯之類除濕祛痰;不偏寒熱,可用當(dāng)歸芍藥散以養(yǎng)血調(diào)肝,健脾除濕;若系陽虛氣化不及,即宜用真武、五苓之類化氣行水。濕能令人昏花,古人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一病理影響的客觀存在,觀駐景丸中配伍車前仁即其配伍實例。 20、頭發(fā)脫落 適用于濕阻皮下,毛竅閉塞,發(fā)失營養(yǎng)的脫落。此方有溫陽行水之功,水行則竅隧通暢,營衛(wèi)流行,發(fā)自得養(yǎng),本方對陽虛濕滯的發(fā)落可以阻其復(fù)落。 |
|
來自: 石門易卜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