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①;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②: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③;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白若辱;方無隅⑥;器晚成;大音希聲⑦;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⑧,善貸且成。 【注釋】 ①亡:通“無”,沒有。 ②建言:一說是立言之意,一說是老子所引用的書名,也可能是諺語或歌謠。之:代詞,指代下面的話。 ③夷:平坦。颣:不平坦,崎嶇。 ④建:同“健”。偷:懶惰、懈怠之意。 ⑤渝:空虛;有假。 ⑥隅:角落。 ⑦希:無、沒有。 ⑧唯:只有。 【譯文】 上士聽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奮去實行;中士聽到道后,則將信將疑、猶豫不定;下士聽到道后,則會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們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了。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廣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處;剛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樣子;質樸純真又好像渾濁未開;潔白無暇的東西好似含污納垢了一般;最方正的東西好似沒有棱角;最珍貴的器物總在最后制成;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它的形狀。道幽隱無聲,無名無狀。也只有道,它善于給予萬物并且輔助萬物。 【解析】 上一章老子講了“反者道之動”,論述了道的德行,即循環(huán)往復、柔弱順應。這一章也講一個“反”字,即道的真正內涵以及發(fā)生作用的方式與世俗人們的認識往往相反。 萬物是由大道所生的,所以無論何種事物,都應該遵循大道的德行,順應自然的循環(huán)往復,達到無言無為的境界。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領略到生命的充實和美好,免受來自自然的懲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一章老子重點告訴人們依道修德的具體方法。春秋時期,士人可以分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貴族階層;中士指的是平庸的貴族階層;下士指的是淺薄的貴族階層。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類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個等級。但是老子在這里所說的三個等級,跟世俗社會中的等級不同,它是就認識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因此,上士也就是悟道較深的人,中士就是對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對道無知的人。由于每個人對道的領悟程度不同,所以就會產(chǎn)生對道的不同看法:上士聽人講道的德行,能夠很快領悟到其中的真諦,并將領悟到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以引導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個人與大道的和諧統(tǒng)一。中士聽人講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諦,而且總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領悟到的真諦應用到實踐之中,所以這種人是很難做到真正解脫的。至于下士,他們聽人講道的德行,聽完后完全否認大道的存在,還會對得道之人進行嘲諷,更不用說運用大道的真諦去指導實踐,引導自己的行為了。 “不笑不足以為道。”對于下士的無知和嘲諷,老子表現(xiàn)出極度的寬容。老子認為,如果沒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稱之為大道了。 接下來,老子說明了理由:“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符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光明的道就像暗昧一般,前進的道正如后退一樣,平坦的道就像凹凸不平一樣,崇高的德就如峽谷一般,廣大的德看起來像是不足一樣,剛健的德好像怠惰一樣,純真質樸的品格就像渾濁一樣,潔白無瑕的事物就像含灰納垢了一般,最方正的事物看起來好像沒有棱角一樣,大型珍貴的器物最后才會完成,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不到它的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狀。這么晦澀難懂的話,誰會理解呢?縱然能理解上面這番話,又有誰能領悟其中的奧妙呢?得道之人畢竟是少數(shù),而世界上的人多數(shù)是不得道的下士,如果不能寬容地對待他們,那么老子修道義是為了什么呢?因此,老子之所以寬容地對待無知的下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結果。大道可以包容萬物,還能成全萬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難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些人有的粗俗,有的高雅;有的單調乏味,有的幽默風趣.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我們應當如何與他們交往呢?如果自視清高,不與世俗之人交往,一看到他們就冷眼相對,那么自己也將陷入低俗的深淵之中。如果能夠做到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以自己高潔的品行感化低俗之人,使他們慢慢脫離低俗,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懷有一顆包容之心,便是懷抱著無價之寶,我們也將受益無窮。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颣,土內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zhí)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颣土內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zhí)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圖內也。上德若谷,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廣德若不足,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纇是不平的意思。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據(jù)事物的本性,不拿著統(tǒng)一的標準,去強迫萬物符合標準。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來的,人們覺得它更像是不平的。有德的人像谷地一樣低調,不以他的德為德,不懷有什么目的和想法。深知什么是白,卻安守于黑,然后才能得到白。廣大的品質看起來還缺少很多,空曠沒有形態(tài),沒法把它填滿。具備剛健品質的人,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創(chuàng)造、不施加影響,所以反而像偷偷摸摸一樣。品質純真的人,不以他的純真為美,不自夸,所以純真的品質很少表現(xiàn)出來,別人看像是污穢一樣。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音,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tǒng)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涼,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方而沒有陡峭、明顯的折角,所以沒有角落。大的器物,能夠盛下整個天下,對任何東西也不區(qū)別對待,它的形成耗費很長時間,所以說大器晚成。希,是聽了但沒有聽到的意思。大的聲音是無法聽見的聲音,有了聲音就與其他聲音有了區(qū)別,有區(qū)別就能夠根據(jù)它特有的音高來分析它是宮還是商。有了區(qū)別、區(qū)分就不能統(tǒng)領、包容其他的聲音,所以說有聲的就不算大的聲音。有了形象就有了與其他事物的不同之處,有了不同之處,不是涼的就是溫的,不是冷的就是熱的。所以能夠表現(xiàn)出形態(tài)的都不是真正大的形象。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上述種種偉大的事物都是道產(chǎn)生的。在視覺表現(xiàn)為大的形象,而大的形象是沒有形態(tài)的;在聽覺表現(xiàn)為大的聲響,而大的聲響是沒有聲音的。道,事物借助它形成,但是卻見不到它的形態(tài),所以是隱藏不見而無法命名。道的給予不是只供人度過艱難時期,而一次獲得就足以永遠保有道所具備的品質,所以說善于給予。道成就事物不是像機械、工匠那樣需要對原料進行修整,道成就事物不是物質方面的,也不局限于事物的形體,而是從本質上幫助完善,所以說善于成就。 蘇轍《老子解》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謬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 道是沒有形態(tài)、不可見的,也是沒有聲音、聽不到的。不先知道萬物的虛妄,排除干擾,滌清感官,清楚地看到事實,難免會產(chǎn)生懷疑。所以下等的人聽到了道,認為是荒誕的而一笑了之;中等的人聽到了道,感覺時隱時現(xiàn),懷疑道是否真的存在;只有清清楚楚地見到道的人努力地去實行它。孔子說:“聽我講話而不怠惰的,恐怕只有顏回一個人吧?!边@就是說上士。古人有這樣的說法,而老子拿來用。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蛞幕蚶h,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上德不德,如谷之虛也。使白而不受污,此則不屑不潔之士,而非圣人也。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于此而已,非廣也。因物之自然而無立者,外若偷惰而實建也。體圣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貞者,外若渝也。 道是在萬事萬物中都有體現(xiàn)的,而不是需要通過體察來找到的。即便道停止了,天下再快的東西也還是無法超越它。不管是平的還是不平的,道所影響到的地方,都變成平的了,而根本沒人去動手削平。具備上等品德的人不自以為有德,就像空曠的山谷一樣謙虛。使白的東西不受污染,這樣做的人都是對不干凈感覺不屑的人,而不是圣人。大得不能再大了,所以就此停止,還不是真正的廣大。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樹立、創(chuàng)造的人,外表看上去雖然怠惰,其實是剛健有力的。體會和抱持神圣的道,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卻不失去純潔的本性,這樣的人外表卻看起來像臟的一樣。 大方無隅,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器大不可近用也。大音希聲,非耳之所得聞也。大象無形,非目之所得見也。道之所寓,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于無名,惟其所寓,推其有余,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 成全大方,而不去建立小的角落。大的器物不能指望很快地派上用場。大的聲響不是耳朵所能聽見的。大的形象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道在萬物中都有存在、作用和體現(xiàn)。上面說的十二種事物,都是道在具體事物的具體體現(xiàn)。而道的整體則隱藏而無法言說,只能見到它所影響的具體事物。用多余的來補充不足的,萬物依賴它而形成的道就是這樣運作的。 |
|
來自: 啟明星座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