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后,我先后走訪了三個故宮,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這三個最能代表中國皇權時代中國文化藝術最高峰的聚集地。本文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專家拍磚。 首先,我得先說明一個概念,故宮是指的以前皇帝辦公居住的大型皇家宮殿建筑群,例如目前保存完好的是從明代建成的北京紫禁城。而故宮博物院則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在紫禁城的建筑群基礎上成立的特殊博物館。后來因為歷史原因分成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沈陽故宮博物院。作為普通游覽者,個人認為,只要別忘了在中國其實有三個故宮,除了北京和臺北這兩個最著名的之外,還有沈陽的故宮也值得一看。 【沈陽故宮】 按照我個人游覽的順序,先講下位于大東北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大陸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又稱為盛京皇宮,是清朝初期由努爾哈赤興建(1625年),皇太極時期建成(1636年)。后來清朝入關將都城遷到北京后,盛京皇宮就作為“陪都宮殿”或者叫“留都宮殿”。(引自百度百科) 個人感覺,沈陽這個城市非常大,但是沈陽故宮真的挺小的,貌似面積上還沒有北京的天壇公園大。這個地方就像是清代皇室當作消夏避暑、紀念老祖宗、當老家留念的地方。建筑的風格感覺也沒有北京紫禁城那么金碧輝煌、恢宏大氣,好像一個迷你版的微縮景觀。但畢竟是皇宮的一部分,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我不是學古代建筑史的,沒辦法很客觀、很具體的說清具體形制,但是作為一個普通游客,這里的人不多,建筑之間的緊湊感也比較強,也是步步成景,透著濃郁的皇家氣度。 沈陽故宮里的小獅子都那么萌萌噠 另外,既然作為博物院,這里的展品也有大量的精品、佳品,甚至有的并不比北京的遜色分毫。大概是我去的時間比較好,參觀游覽的人也比較少,我能有時間細細地觀賞和品味了繪畫、書法、珍寶、室內裝潢等展品。 一直不喜歡清代的人偶,笑的極其詭異和瘆人 雖然整體來說作品還是有些可圈可點的,但清代整體水平都會比之前的宋明兩朝差了一大截,更沒辦法和晉唐相較。不過除了書法字畫,清代的手工藝制品已經從技術和技法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甚至至今無法超越。 再說說現(xiàn)在人比較喜聞樂見的IP周邊。(我也算是去過不少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這些內容以后可以寫一個系列與大家分享。)現(xiàn)在的博物館都很活躍,愿意把現(xiàn)有的一些素材重新設計、制作、投入市場,結合當下市場的審美情趣和客戶喜好,做一些文化周邊的產品進行銷售。其實,個人認為這是個挺好的事情,一方面為博物館引來更多經濟收益,還能網紅一把做足社會宣傳,另外也是一種文化普及的嘗試,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到此一游不能到處刻了,改用抖音刷存在了,還可以買點兒小物件兒、小玩意兒,拿回家分發(fā)一下留個紀念蠻好。 不過我看了一遍沈陽故宮的旅游用品商店,實在是沒有任何一件東西吸引我掏腰包購買的……無論是商品的創(chuàng)意設計感、制作的精致度、產品本身的實用性,都有點兒差強人意。品類也不多,轉了不到五分鐘也就只好離開了,甚至是專業(yè)類的圖書也沒能吸引我多一些駐足。 綜合游覽感受:★★★★ 建筑風格:★★★★ 內設展品:★★★★★ 創(chuàng)意衍生品:★★★ 【臺北故宮】 去年年底,我特意選擇來到臺北完成我的2019跨年之旅。除了要在101底下看個壯觀的焰火表演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元旦這一天占個便宜,免費參觀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在這之前,我已經忍不住參觀了一次,而這次經歷真的可以用“震驚”兩個概括。 白巖松曾經為《臺北故宮》這本書寫序時寫過這樣一段話: “第一次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門外,才突然意識到北京故宮的最大魅力,恰恰在于故宮建筑本身,雖然它內在的藏品也十分豐富,但千百年留下的建筑本身就是藝術品,而它又不是為展示其他藝術品所用,所以,就讓你感覺到厚重的同時,又感受到一定的距離感。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建筑本身并不存在,只是故宮的國寶來臺之后,才為展示它們而建,于是,藝術品本身,就成了臺北故宮的真正主角,也是靈魂所在。展示它們,就成了臺北故宮唯一的任務,于是在紅燒肉、翠玉白菜等展品的面前,你就自然感受到文物與游人之間的親近。”(推薦閱讀:周兵 《臺北故宮》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當我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門口時,看著如噴霧一樣漂浮在空中的雨氣漫散,把這個在半山腰坐北朝南的小建筑,籠罩在濕潤的綠色里面。我心里想的也是白巖松的那句話,真是跟北京故宮比起來,這簡直是簡單到簡陋?。〉?,當我進到里面,看到一個個專題展區(qū)、每一件國寶級的展品時,我真的震驚了! 這就是那塊著名的石頭紅燒肉,個人沒覺得它在工藝上有什么特別獨到之處,但是選料上真的是萬里挑一,十分難得。 這個盤子的做法叫洋彩,不是琺瑯彩也不是粉彩,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工藝,據說制作技法已經失傳無法復刻。所有作品當初從北京故宮全部運到了臺北,其他地方看不到了。 這是一塊木料雕刻而成的若干個杯子,比套娃有意思多了。 著名的鈞瓷,這件作品堪稱極品。鈞瓷一度制作工藝失傳,后來經過工藝美術大師們根據古書一次又一次實驗,總算恢復了制作。鈞瓷的制作簡單來說就是氧化還原反應好幾次,出來的效果沒人能預測,全靠老天爺撞大運,所以世界上就沒有長得完全一樣的兩件鈞瓷作品。 歷史真的是個很玄妙的事情,很難說某一件事的發(fā)生是對是錯。最開始從故宮轉移文物是因為日本侵華戰(zhàn)爭,國民政府為了避免北京淪陷,造成大量國寶流失海外或者當場就被一把火點了,就像當年的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一樣,因此在1931年9·18事變后就開始籌劃轉移。后來1949年國民黨退到臺灣,依舊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當時的國際地位,趁著戰(zhàn)爭的空檔,大量的故宮藏品被輾轉運到了臺北,別忘了那十幾年是炮火連天呢!也并沒有北京首都機場到臺北桃園機場的直飛航線,很多寶貝不是直接來臺灣,而是輾轉到了很多地方,最后繞了一個大圈才到的臺北。當時運出來的東西竟然一件沒少、一件沒壞、一件沒丟,這些都堪稱奇跡!看著這些人類共同的財富,中華民族共同的智慧結晶文化傳承品,我心里很感慨,它們在這里靜靜地躺著,都被照顧得很好,很安穩(wěn)、很踏實。 國之重器毛公鼎,它的地位就跟我們小時候學的司母戊鼎或者四羊方尊一樣,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溯源。 這就是2014年名噪一時,拍賣出2.8億人民幣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的同款,據老師說,臺北故宮庫存里還有好多,呵呵呵 這是清代皇帝的多寶盒,是一位重臣花重金每年在皇帝壽誕時做一套當生日禮物用的,真是用心了。果然男人長多大都內心都還是個小男孩兒?。』实垡膊焕?。 上面的是黃金掐絲工藝的簪子和翡翠簪子,下面是燒藍點翠的頭飾,翠指的是一種翠鳥的羽毛,鑲嵌在銅片上。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我以前去過的大多數博物館一樣,內部結構沒什么特別,不過展覽的導引做得不錯,很多展覽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并不是簡單地將展品歸類放成一排,展品之間的邏輯關系,還有相應配合的視頻、圖像、文字簡述,都給整個展覽做了很好的解釋說明,讓普通人看了也能很快能看懂,這點非常好。畢竟人們來到博物館就是為了學習的,如果看了半天什么也沒看懂、什么也沒記住,只是“咔嚓咔嚓”拍幾個照片打個卡,這樣的展覽就很失敗了。深入淺出地將展品展示出來并用一兩句話給人講明白,這是大本事。 全故宮里玉器展品里品相最佳的作品就是這個手掌大小的和田白玉籽料算盤,每一顆的品相都是極品,而且還能攢出這么多個湊一起,確實難得。 中國自古愛玉,最早的時候玉器是通靈用的巫術道具,古人認為用玉器能夠與天地相連,達到聆聽神明指示的作用。而玉器后來也就越來越多地用來展示一個人的權利、地位以及品格。龍的形成很有意思,世界上本來沒有龍這個動物,卻在世界各地都有“龍Dragon”這個名稱的出現(xiàn),有興趣的回頭可以研究研究。 除了最有名的紅燒肉和翡翠白菜外,臺北值得看的文物實在太多了,我趁著這次的臺北之旅分別用了兩次來看這些寶貝。尤其第一次去的時候,我還很意外地遇到一位原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退休老師為他的一位朋友做專家講解,我和另外一個旅行的姑娘就這么厚著臉皮蹭聽了一路。真的太受用了,學到了好多,連門票錢都給賺回來了!(再次偷笑竊喜) 這三個雍正時期的杯子,顏色真的太漂亮了,放在現(xiàn)在都很時尚很耐看,可惜現(xiàn)在也復刻不出來了,用老師的話就是“賊亮”,出不來這種溫潤淡雅有顏色艷麗的感覺。不得不說雍正的審美真是好??上в心敲匆粋€審美奇葩的兒子……唉! 來來,看看大財主家傻兒子的審美,實在無語。 有點兒遺憾的是,我沒見到我一直想看的《溪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寒食帖》這些書畫佳品,原因很簡單,我沒趕上合適的時間,就在我來臺灣的前兩個月剛做過一個大型書畫專題展,很多國寶都出來了,這位退休老師說,他在這里工作幾十年,也才見過兩次這些國寶,所以以后再有那種十分難得的展覽或者演出,千萬別猶豫,能看一定要去看,人這一輩子恐怕也趕不上一兩次,太難得了。 有的朋友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藝術衍生品是做的最好的沒有之一,這個評價我雖然不是十分贊同,因為我確實在別的國家或者別的藝術館見過更好的,但是我也認為臺北故宮是一個可以放開了買買買的地方。小到一張明信片,大到一套古畫高仿收藏版復制品;從十塊人民幣到幾千、幾萬不等;從一個普通旅游紀念品,到一本專業(yè)學術類書籍。品類豐富多樣,制作品質很是精良。創(chuàng)意上雖然沒感覺出多么驚艷,但工藝細節(jié)最能展現(xiàn)品質,這一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衍生品的確是華人地區(qū)值得學習的一個榜樣。貴不貴?貴。但是值得這個價格。 綜合游覽感受:★★★★★ 建筑風格:★★★★ 內設展品:★★★★★ 創(chuàng)意衍生品:★★★★★ 【北京故宮】 前幾天上元佳節(jié),故宮開啟了94年首度夜間展覽,這個超級IP再一次大火了一把,很多人因為搶不到票還很是唏噓郁悶了一番。不過看到朋友圈里和微博上的鐳射燈光秀后……也是亮瞎了我的氪金眼,我一點兒也不為沒能有幸晚上游故宮感到遺憾了。 濃濃的夜店風以及某老根兒大戲臺的即視感……無法評論 但是我還是喜歡北京故宮的,也很佩服這幾年死氣沉沉不溫不火的紫禁城,搖身一變成了超級網紅,連乾隆爺也經常拜個剪刀手在到處擺pose。故宮變成了人們談論文化與傳承、古代與現(xiàn)代、藝術與商業(yè)跨界整合的好例子,圍繞故宮的文化傳播與產品創(chuàng)意生產養(yǎng)活了不知多少人,竟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產業(yè)。 (圖片來自網絡) 每次北京下雪,故宮的雪景一定會被爭相轉發(fā),相繼刷屏,確實太美了。有人說:下雪后,北京城變回了紫禁城。這話說得讓我這個北京生北京長的土著,有點兒五味雜陳,因為我們的童年記憶里,故宮不是主角,真正的北京記憶至少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以上雪景圖片來自網絡) 在20號那天,我提前買了張故宮門票以及珍寶館的票,想再次親近一下我從小就去逛的故宮。可惜,這一次游覽給我的感覺是災難…… 從午門進來看到的人群 從神武門出來后,看到遠處的景山,以及眼前攢動的人頭,倉皇而逃。 故宮實施限流量門票制,仍然阻攔不了烏泱烏泱的人潮。是的,這是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應該讓更多人去接觸、認識和親身體驗故宮的震撼,但在三大殿周圍與之間廣場上的人,還是太多太雜了。這其實能理解,地方大,人又多,互相呼喊一下別丟了,也是正常。但是在珍寶館里,展覽的導引路線不明確,造成有順時針走的,也有逆時針走的。展品放得十分密集,人們只能草草看一眼,甚至滯留拍個照,看看清楚文字介紹的時間都很少,狹小的空間里(我也不明白故宮那么大,有那么多房子,為什么非得把展覽縮在這么細小狹長的空間里)人們互相擁擠、觸碰、呼喊著。 “哎~XXX你在哪兒呢?” “在這呢,在這呢!” “別跑丟了,這人太多了!” “請各位游客注意,不要停留,流動觀展……” Repeat again and again…… 聽得我快吐了…… 一股腦擺出這些展品,感覺就像在說:“我有錢,有錢就是任性,有錢就要炫出來!” 于是,我也真的沒有看到幾個展品,也就不能感受這些珍寶的價值,盡管我知道他們確實很好。也許有人會反駁,故宮本身就不是一個大盒子型的展覽館,肯定不能和現(xiàn)代展覽館那樣做展示,只能因地制宜。這個沒有錯,但是同樣是身處古代建筑群的沈陽故宮,展出就沒那么別扭,如果都怪在人多人少這件事上,我想就有點過于推辭了。 北京故宮適合遠觀,怎么看怎么大氣磅礴、皇家風范、扣人心弦,彰顯北京這座三代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的氣度,要不然怎么叫帝都呢?可惜你沒辦法細瞧,細節(jié)上還是有太多需要做的地方,這有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要做的部分,還有廣大觀光者應該盡到的責任與義務。請文明觀看,請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請珍惜和愛護這些難能可貴的文物古跡。 金鑾殿的感覺,每一次都讓人覺得這才是皇家風范 就連大殿外的一扇門,都透著皇家的貴氣和奢華 對比之前沈陽故宮的石獅子,還是這個更威武雄壯不可侵犯 最后還得說到衍生品上,這個在開頭其實已經提到了。故宮火了,就是因為在傳播和創(chuàng)意衍生方面做得真出彩,但是產品生產出來的質量,還是希望能嚴格一些,別讓人看著朋友圈上熱血沸騰,沖動購物后,拿到的產品確與預想的差距那么大……比如去年年底的故宮口紅系列,想法很好,創(chuàng)意很贊,產品真的就太像義烏小商品市場榮譽出品的感覺了……反正我退貨了。故宮里的商品店真不少,網上的旗艦店也很多,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購買,當個情懷也不錯。 綜合游覽感受:★★★★ 建筑風格:★★★★★ 內設展品:★★★ 創(chuàng)意衍生品:★★★★ 三個故宮,三個風格,三種氣質,各有各的優(yōu)勢,也有各自的局限。但是對于文化傳承和傳播來說,它們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希望,無論是故宮還是任何一個博物館、展覽館、畫廊、藝術中心、書店等等,這些掛著文化與藝術名頭的機構,都能潛下心來,做一個文化機構真正應該做的學問,文化普及與文化提升本身就是兩個維度的事情,不要光顧著曲高和寡陽春白雪,也不要過分強求網紅經濟,除了刷流量刷存在感,也得講求些品質。 最后還是感到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有很大希望的,因為關注度越來越高,更多人去關注、去討論、去思考,這本身難道不就是文化傳承與傳播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