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群。故宮全部建筑由“前朝”與“內(nèi)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墻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huán)抱。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城四角有角樓。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shè),設(shè)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周圍筑有十米多高的城墻,并有一條寬五十二米的護(hù)城河環(huán)繞,構(gòu)成了“城中之城”。宮殿建筑均是木結(jié)構(gòu)、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2、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明皇宮、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宮的藍(lán)本、明朝的皇宮,中世紀(jì)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cè),建造前后歷時二十余年,占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南京故宮在選址上順應(yīng)自然,權(quán)衡各種利弊作出最佳選擇宮城卜地于城東鐘山之陽,北倚鐘山的“龍頭”富貴山,并以之作為鎮(zhèn)山,放棄了對平坦的中心地帶——原六朝及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宮的辦法。 南京故宮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遷三山填燕雀湖而建。初稱“吳王新宮”,后稱“皇城”。明故宮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dá)54年之久。明故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nèi)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后為華蓋殿,謹(jǐn)身殿。內(nèi)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3、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后稱奉天行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滿族人建立的清政權(quán)的早期皇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明清舊城中心,它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間,主要建筑群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文溯閣。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莊嚴(yán)的帝王宮殿建筑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fēng)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與北京故宮構(gòu)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筑群。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后,成為“陪都宮殿”,經(jīng)過增修,又成為皇帝巡幸東北時的行宮。從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于此,并有所擴(kuò)建。 4、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又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shè)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位于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為仿造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主體建筑共4層,白墻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筑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65萬件傳世珍寶,絕大多數(shù)來自北京故宮,這背后是一場因戰(zhàn)亂而起、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jiān)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xiàn)、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dá)69.6萬余件文物。 以史鑒今,以史育人,分享古今人生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