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世情小說,寫東昌府的一個名士王子安,科場中很不得志,一直考不上舉人,鄉(xiāng)試后還沒有發(fā)榜,他天天盼望金榜題名,幾乎處于半瘋狂狀態(tài)。到了發(fā)榜那天,他因為心情緊張,喝得酩酊大醉: 王子安…近放榜時,痛飲大醉,歸臥內(nèi)室。忽有人白:“報馬來?!蓖貂咱勂鹪唬骸百p錢 十 千!”家人因其醉,誑而安之曰:“但請睡,已賞之矣?!蓖跄嗣摺6碛钟腥胝咴唬骸叭曛羞M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 ,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場畢矣 。”王大喜,起而呼曰:“賞錢十千!”家人又誑之如前。 又移時,一人急入曰:“汝殿試翰林 ,長班在此 ?!惫姸税荽蚕?, 衣冠修潔。王呼賜酒食,家人又紿之,暗笑其醉而已。 在醉中先是聽見報馬來到,報告他考中了舉人,他忙說“賞錢 十千!”家人知道他想中舉已近瘋魔了,就騙他說,已經(jīng)賞過了,你繼續(xù)睡覺吧;一會兒,他又聽見有人來報他考中了進士!他想,我沒去京城考試,怎么能考中進士呢?報喜的人說,你忘了嗎?那三場考試都確實考過了!于是,他更得意地大聲宣布:“賞錢 十千!”家人知道他在醉夢之中,再次騙他睡下。又過了一會兒,聽到有人急報,自己通過皇帝金殿面試成為翰林了!狂喜之下,猛然酒醒,原來是一場醉夢。 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而翰林,這是士子們夢寐以求的晉身的階梯。王子安的這一個醉夢,實際上卻是一部濃縮了的士子發(fā)跡史。其中有豐富的科舉制度方面的內(nèi)容。 清代科舉考試實行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級制。王子安就是參加了考取舉人的鄉(xiāng)試。 士子要參加正式的三級科舉考試 “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之前,還要通過“童生三級試” 以取得秀才身份。 童生考試是士子初階之考試,包括縣試、府試與院試三個層級,逐級升高。 童生的第三階段即最高階段的考試為院試,由各省負責教育事務的最高長官學政主持。通過院試而被錄取的考生稱為生員,亦稱秀才、相公等。蒲松齡十九歲時就以縣考、府考、院考三個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nèi)〉昧诵悴诺纳矸荨K_始踏上科舉之路時,正趕上著名詩人施閏章到山東做學政。施閏章愛才如命,慧眼識才,他親自主持院考時發(fā)現(xiàn)了蒲松齡的過人才能,并深為贊賞,認為蒲松齡的文章“直足以維風移俗”。 童生雖然是正式的科舉考試前的預備考試,但其考試程序嚴格,考試內(nèi)容繁重,通過這三個階段的考試也是頗為不易的。 通過鄉(xiāng)試者,稱為舉人,就有資格參加下一級的會試。王子安就是參加了鄉(xiāng)試,欲考取舉人。從故事的結局來看,他并沒有中舉。 道光年間陜西省鄉(xiāng)試題目實物 鄉(xiāng)試在各省的省會城市舉行,因此也稱鄉(xiāng)試為“省試”;又因為在陰歷的八月舉行,因而鄉(xiāng)試又稱為“秋試”,“秋闈”;鄉(xiāng)試也稱為大比之年??荚嚨攸c在貢院,每三年一次??婆e考試三級中的第一級考試——鄉(xiāng)試結束后,便進入科舉的第二級考試——會試。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每次考試分三場 。鄉(xiāng)試在八月,會試在二月,所以,會試也叫“春闈”。皆以初九日為第一場,又三日為第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是各省的舉人,地點在京師的禮部,所以,會試也稱為“禮部試”或“禮闈”。小說中王子安在醉夢中聽到有人說他考中了進士:王自言,“尚未赴都 ,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場畢矣 ?!彼苫笞约焊揪蜎]有進京,怎么能考中進士?那個人告訴他,“三場考試都通過了”!就是說進士考試要到京師去,并且要參加三場考試。會試被錄取之人即為進士。成為進士也就意味著士人已經(jīng)踏上了宦途。 殿試是三級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也是最后一級,也稱“廷試”,即由皇帝在殿廷上親自主特策問考生,并決定一甲進士前三名名次。殿試考試內(nèi)容相較前二場要簡單得多,只考策一道,策題二三百字,所問內(nèi)容為關系當時民政、經(jīng)濟、懲弊等項時務。殿試后共分三甲排序,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直接授予翰林院官員之職;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分別授給不同的官職。王子安在夢中見一人急入曰:“汝殿試翰林 ,長班在此 。”就是說他已經(jīng)授官翰林院,作為官僚的仆役——長班已經(jīng)來到了他的面前。這時的王子安已經(jīng)達到科舉制度下士子的人生顛峰??上н@只是一場白日夢。 殿試取錄的進士地位尊顯,被稱為“一登龍門”,“蟾宮折桂”,從此的人生其尊榮富貴將不可限量。難怪王子安在聽到自己“殿試翰林”時,一下子就從醉夢中驚醒了。 江西省清朝科舉考試試卷實物 科舉的成敗瞬間決定著士子一生的榮辱,所以,王子安在等待發(fā)榜時亦癡亦狂,亦醉亦醒,真是可悲、可憐亦可笑。蒲松齡從十九歲中秀才,一直年到花甲,還孜孜不倦地追求舉人的身份,按三年一次鄉(xiāng)試,他大約考了十來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的情景,對他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在《王子安》篇末的“異史氏曰”中,蒲松齡用“秀才入闈,有七似焉” 窮形盡相地描寫了 “鄉(xiāng)試”的情景,寫出了應考士子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是膾炙人口的一段文字: 秀才人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 ,似丐。唱名時 ,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 ,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未之冷蜂。其出場也,神情惝恍,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 ,草木皆驚, 夢想亦幻。時作一得意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 考場與考生何以呈現(xiàn)如此的面貌?這主要牽涉到考試的防弊制度。 在我國歷史上實行了約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考試,是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或者說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在清代,錄取與否完全看考試的卷面成績,這就導致科場作弊的普遍化和嚴重化。但有作弊就有革弊。我國科舉考試自隋代興起之日,作弊與革弊的斗爭就不斷進行著,成為科舉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懷挾” 即夾帶,考生將有關考試資料私藏衣物之中帶入考場,是最常見的作弊方式,其機巧百出令人匪夷所思:有人“募善書者,蠅頭書金箔紙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筆管,或置硯底…”更有甚者,“竟用油紙卷緊,束以細線,藏糞門中”。雖然科場內(nèi)搜檢甚嚴,但規(guī)避之術也愈益精巧,作弊工具也隨著考試的不斷發(fā)展而花樣翻新。防止舞弊,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清代的考場實行最為嚴格的搜檢制度。這才出現(xiàn)了“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的情形。 考生初入考場時,每人都光著腳,提著或竹或柳有玲瓏格眼的考籃,能讓人清清楚楚看見所帶物品,考籃里邊只能裝筆墨和食品??忌﹩螌右路?,單層鞋襪,但在入場時鞋襪都得脫掉,還要解衣等候,以便監(jiān)考者搜身。這時的考生個個光頭赤腳,一手提籃,一手持筆硯,活像一個個討飯的乞丐。 “白足提籃,似丐”,形象地描繪了考生在入場前等待搜檢時的情形。清代鄉(xiāng)試時,搜檢官對考生都要一一搜檢,除試卷、筆墨硯外,不得將片紙只字。搜檢得出,即記姓名扶出,不許再試。士子入場要經(jīng)過兩次搜檢,如搜檢不嚴,使士子夾帶入場,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將枷責問罪以嚴懲搜檢官。 “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strong> 入考場前要點名即“唱名”,然后按照預先告知的次序進場。點名時,考生答應稍微慢一點,或者挨罵,或者干脆就像牛羊一樣被逐出。監(jiān)考的人甚至手里還拿著皮鞭,考生行動稍慢還會挨鞭子。考生在成排的如臨大敵的監(jiān)考官員面前,個個像囚犯。蒲松齡的《歷下吟》寫他在濟南看到的鄉(xiāng)試考場的一幕,與小說中的描寫類似:“試期聽唱名,攢弁類堵墻。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飛揚!輕者絕冠纓,重者身夷傷;退后遲噭應,逐出如群羊;貴倨喜嫚罵,俚媟甚俳倡:視士如草芥,而不齒人行!” 寫考前點名時,那些監(jiān)考官像堵墻一樣站在考場門前。他們飛揚跋扈,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輕者被打斷帽帶,重者被打傷。如果點名時答應遲了,就會像豬羊般被趕出場外。這些傲慢的家伙動輒就罵人,其污言穢語不堪入耳。他們視讀書人如草芥,根本就不把他們當人看待。這些被官呵吏罵的士子如同囚犯,早就失去了人格的尊嚴??婆e考試本為國之掄才大典,但其中何曾見絲毫尊賢、征賢之意! 清代鄉(xiāng)試的場規(guī)、條例非常嚴格、周密,貢院席舍各處配有軍丁守護。從考生進入貢院的那一時刻,就必須遵守嚴格的考場規(guī)則。士子入場,必依次而進,不許擁擠,不得飲醉紊規(guī),座次不許混亂。接卷后各歸號舍,歸號后不許私出柵欄,違者即行扶出。 由于防弊措施嚴格,仿佛科舉考試不是為了選才,而是為了“防奸”。但清代嚴肅考紀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童生入學乃進身之階,不可不嚴為之防。入場搜檢,層層嚴密,入場之后,處處防閑,原為嚴杜弊端拔取真才,并非薄待士子也?!秊槿ワ灾布魏?,嚴勸懲而別榮辱也?!敝林苤撩艿姆辣字ǎ谝欢ㄒ饬x和程度上維護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strong> 這是描寫考生進入號舍答卷的樣子,像秋末的冷蜂一樣孤苦可憐。 考場規(guī)定,領卷之后,即入號舍,“收拾考具,正宜習靜寧神,不可與同號爭嚷…不可站立號口,觀望招呼,與人接談。東文場者不許西行,西文場者不許東行,更不許在甬道明遠樓下閑行,違者即以犯規(guī)逐出?!必曉豪锟忌鹁淼奶柹崾沁B成一排一排的用千字文編好號的小房子,號舍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大概相當于今天1.16平方米的一個小洞穴。排排號舍之間有十分狹窄的過道,遠處有用來監(jiān)考的明遠樓。為了便于考官監(jiān)視考生,號舍都沒有門,從高處、遠處看,它們似孔孔相連的蜂巢,考生在里邊答卷時,只見書案的上邊露頭下邊露腳,個個就像秋末時縮在蜂巢里的蜜蜂。 “其出場也,神情惝恍,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 考試過后,考生幾乎筋疲力盡,所以出場時神志模糊,看“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寫盡士子們走出考場時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之態(tài)。一場考試何以使考生疲累致此? 根據(jù)清代的鄉(xiāng)試制度,三年開考一次,每次分為三場,從八月初九開始,每場考三天兩夜,共九天六夜??荚嚻陂g,考生作題答卷、吃喝拉撒都在這個僅可容身的小小號舍里。士子除了數(shù)十年的苦讀以外,要熬過在貢院那三場九天的考試殊非易事,有些讀書人遇到生病等意外熬不過,不幸命喪考場。所以,走出考場的士子們仿佛邁過一道生死大關,無不疲累已極。 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意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然而飛騎傳入,報條無我,此時神色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餌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初失志,心灰意敗,大罵司衡無目,筆墨無靈,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炬之不盡,而碎踏之;踏之不盡,而投以濁流。從此披發(fā)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無何,日漸遠,氣漸平,技又漸癢,遂似破卵之鳩,只得銜木營巢,從新另抱矣。 “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可以說是對科場和士人心態(tài)的紀實性描寫,刻畫出在科舉制度下士子們可悲、可憐的狀態(tài)。若不是多次親歷其境,飽受其痛其侮,是決不可能寫得這樣窮形盡相,入木三分的。 《聊齋志異》中有大量的像《王子安》這樣的以科舉考試為主題的作品。而在此類作品中,作者最擅長描繪的人物是“秀才”,最擅長描繪的場景是 “鄉(xiāng)試”,因為蒲松齡就是在鄉(xiāng)試的考場上奮斗終生的秀才,“年年文戰(zhàn)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梢哉f,鄉(xiāng)試的考場里寄托了他凌云的夢想,也留下了他無盡的辛酸 。他籍《王子安》之類的優(yōu)秀作品,寄托了他至死不泯的孤憤,也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科舉時代的百科全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