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能治耳鳴,且療效甚高。本文詳細討論針灸治療耳鳴的取穴規(guī)律和用穴思路,有助于提高療效。 耳鳴比較難治,但針灸治療耳鳴有良好療效。以臨床所見,對于神經性耳鳴,針灸對病情控制的有效率達到90%以上。而且,針灸療法安全,副作用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一、耳鳴的病因分析 《內經》提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氣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边@是從足陽明經來論述耳鳴的成因,因為陽明經氣血不足,導致氣血不能上濡耳竅,導致耳鳴。 若從五臟來看,耳鳴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耳鳴有虛有實。實則與肝氣郁滯、肝膽火旺或血瘀等有關,虛則與脾虛及腎虛相關。 二、針灸治療耳鳴的原理 針灸作用于穴位,穴位通過經絡內聯臟腑。針刺穴位,通過經絡的作用,外可開啟耳竅,疏散表邪,內可疏解肝郁,調補脾胃,填精補腎。 也就是說,通過或針或灸,或補或瀉的手法,內可調理臟腑功能,外可調暢五官氣血,疏通耳部經絡,使耳竅氣血和暢,達到治療耳鳴的效果。 現代研究亦發(fā)現,針灸可疏通局部氣血,開竅啟閉,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則,減少耳內的機械性刺激,緩解耳內血管痙攣;二則,作用于外耳,減少外耳炎性反應的惡性刺激;三則,重建耳內神經系統(tǒng),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降低神經元興奮性,幫助耳內神經系統(tǒng)完善與成熟;四則,抑制耳蝸內一些頻率反應區(qū)域的過度表達,提高組織適應性,有效緩解炎癥和神經系統(tǒng)病變造成的耳鳴。 而且,針灸不僅可作用于耳內感覺器官,還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心理重建,緩解焦慮抑郁的情緒狀態(tài)。針灸治療耳鳴標本兼治,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三、針灸治療耳鳴的取穴規(guī)律 針灸治療耳鳴,當重視辨經、辨證相結合,局部取穴為主,配合循經遠取以及辨證取穴。以下詳細分析。 一則,辨經 耳鳴主要以手足少陽經以及手太陽經穴為主,因手足少陽經脈均“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經脈“卻入耳中”。 二則,局部取穴 常取耳周穴位,如耳門、聽會、聽宮、翳風。我尤其重視取聽會,此穴需開口針刺,治療耳鳴療效甚高。有人喜歡取聽宮,亦有良效。 三則,循經遠取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循經遠部取穴有如此特點:取中渚,或外關,或足臨泣,可疏通少陽經氣;或取前谷、或后溪,或腕骨,或陽谷,皆是循手太陽經取穴。 四則,辨證之實證取穴 若因惱怒或驚恐導致耳鳴,其病機多為肝膽風火上逆,少陽經氣閉阻;或風邪侵襲,壅遏清竅;或暴響震傷耳竅,這些都屬于實證。 少陽肝膽火旺,可取少陽和太陽經諸穴,重在瀉火通絡,比如,可考慮選用《千金方》里的一組穴位:天容、聽會、聽宮、中瀆,對少陽經火熱之耳中蟬鳴者有效。 若風熱壅盛耳竅,可取手太陽經穴為主,配合手陽明和厥陰經穴?!肚Ы鸱健防镉薪M合穴方:前谷、后溪、偏歷、大陵,能瀉熱通絡,調氣開閉,對熱邪壅盛之耳鳴耳聾有效。 歷代醫(yī)家治耳鳴實證,多重視疏肝利膽、通經活絡、行氣開竅。比如,《普濟方》耳鳴方,其方:天容、聽會、聽宮、中渚。并言,如不效,加偏歷、陽溪、商陽、絡卻、腕骨、前谷以清瀉邪熱,行氣開閉;如心煩易怒者,加大陵、足竅陰、肩貞、俠溪。 五則,辨證之虛證取穴 耳鳴虛證,多責之于腎。因為腎開竅于耳,腎氣虛弱,腎精不能上達于耳,故以補腎益氣為法,古人重視取腎俞和太溪穴。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腎俞為腎氣輸于背部的穴位;而太溪為腎經原穴,兩穴均有補腎益氣的作用。 另外,耳鳴虛證亦當責之于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常取足三里。我臨床治療耳鳴,足三里必取。理由是:一則,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刺之具有補后天以養(yǎng)先天的作用;二則,戊癸合化,戊為胃,癸為腎,腎與胃二經可互相取穴,腎虛當然可以取胃經;三則,足三里不但能補益氣血,兼可引氣下行,虛證可用,實證亦可用。 再者,《內經》明言:“脾病則九竅不利”。臨床上我觀察到,不少耳鳴患者存在著脾虛的情況。因此,我常取太白穴,針灸同施,有助于溫脾運脾以治本。 六則,遠近配穴 遠近配伍是治療耳鳴最常用的一種配穴方法。比如,《針灸大全》的耳鳴方由耳近部耳門穴,配合遠部的足少陽膽經的地五會和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組成,共奏補腎益精、復聰止鳴之效。 我臨床治療耳鳴,必用此法。局部往往取聽會或翳風,遠端則根據病機取手太陽,或手足少陽經諸穴。 七則,上下配穴 人身陽氣易上而陰氣易下,陽下降而化為陰,陰上升而化為陽,此法最能調暢氣機升降。在上者,可取百會穴,在下者,可取太溪。比如《秘傳楊敬齋針灸全書》耳鳴方由百會、翳風、腎俞、太溪組成,其中百會配太溪即是上下配穴。 再者,耳鳴病在耳,屬上病,上病當下取。我臨床觀察到,若單純取耳周穴,不如配合下肢取穴,更有良效。 八則,表里配穴 表指陽經,里指陰經,兼取陰經與陽經穴位,可以協(xié)調陰陽經氣,從而調整臟腑氣機。比如,腎虛耳鳴可取腎俞配合太溪,即是太陽經與少陰經兼用。 我治耳鳴,常取聽會配合太沖,一為少陽,一為厥陰,亦是表里配穴法。當然,這也是遠近取穴與上下取穴法。 九則,左右配穴 《內經》明言:“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蔽遗R床觀察到,病在左,可取右;病在右,可治左。如此左右配穴,其療效高于只針病側穴位。 比如,《普濟方》耳鳴方(其方見上),即針對“耳鳴、耳聾、汗閉、舌紅、脈弦滑數”明確提出以繆刺法行氣開閉,達到調節(jié)左右陰陽平衡的目的。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耳鳴,醫(yī)者當重視選穴配穴。一般以陽經穴位為主導,配合陰經穴位,辨證需分虛實。針與灸兼顧,補與瀉有度,更可提高療效。 這就要求我們中醫(yī)人要精于中醫(yī)理論與臨床辨證,熟練針灸手法,臨床治療耳鳴時自然得心應手,針到病除。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