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宗趙?, 又稱少帝、 幼帝, 因其年號德祐, 又被稱為德祐皇帝。 他由幼童到皇帝,由皇帝到囚徒,由囚徒到和尚,最后又被元朝皇帝莫名其妙地賜死。這位破國亡家的可憐皇帝的一生,的確頗有傳奇色彩。 咸淳十年(1274),度宗一病不起,遺詔太子?嗣位, 由于新君剛剛4歲,群臣奉請理宗皇后謝太后垂簾聽政。 趙?是度宗皇后全氏所生, 全皇后是理宗母親全夫人的侄孫女,她初入宮時,理宗召見她,疼愛地對她說: “你父親死于王事,實在可憐!”全氏卻說:“妾父雖然可憐,但淮、湖一帶百姓更可憐?!崩碜谝娒媲斑@位大家閨秀賢淑通達,深明大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當(dāng)即傳旨,立全氏為太子妃。這樣一位克己奉國的皇后,自然不會恃子而驕、擅權(quán)蠹國。 當(dāng)趙?以幼沖之年步入政治舞臺時, 宋朝江山已是危若累卵, 搖搖欲墜了。 蒙古鐵騎還在繼續(xù)南進,局勢已經(jīng)無法收拾。 魯港之役 咸淳十年的上半年,元軍攻下襄樊后,忽必烈召阿術(shù)等還朝,阿術(shù)說: “這次作戰(zhàn),發(fā)現(xiàn)宋兵日益虛弱,大不如前,今不滅宋,時不再來。”忽必烈下旨調(diào)兵遣將,決定不失時機地給南宋小朝廷以最后一擊。他任伯顏為統(tǒng)帥,水陸并進,消滅南宋。九月間,伯顏分二十萬大兵為兩路: 一路由博羅懽、劉整率領(lǐng),進攻淮南,直取揚州; 一路由伯顏親率元軍主力,呂文煥率水軍作前鋒,自襄陽出發(fā),沿長江東下,攻占杭州。 進攻淮南的元軍被宋兵牽制在無為軍(今安徽無為縣)。劉整因受伯顏的壓抑,不能搶到首先渡江的功勞,怨憤成疾,死于城下,結(jié)束了可恥的叛徒生涯。 伯顏率軍三路并進,企圖攻占郢州(湖北鐘祥),遭到了宋將張世杰的頑強抗擊,未能得逞,便越過郢州南面的黃家灣堡,沿漢水南下,攻占沙洋(今湖北沙洋)。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伯顏率兵向鄂州進逼,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lǐng)的鄂、漢水軍,漢陽及鄂州的南宋守將相繼獻城投降。伯顏留下部分蒙古兵守衛(wèi)鄂州,自己率軍沿江東下,因為沿江許多州郡守將都是呂文德、呂文煥的部屬,元兵所到之處,這些呂氏舊屬都望風(fēng)歸降。恭宗德祐元年(1275)正月,伯顏所率元兵到達江州 (今江西九江)。不久,宋將范文虎在安慶府獻城投降。 元兵占領(lǐng)鄂州后,京師太學(xué)生集體上書,呼吁 “師臣”親征,賈似道不得己,在臨安開建都督府,但他害怕劉整,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 (1275) 正月,他聽說劉整已死,才高興地說: “吾得天助也?!鄙媳砉У?,請求出征。他抽調(diào)各路精兵十三萬,用船載著無數(shù)金帛輜重,甚至帶著妓妾,船只浩浩蕩蕩,綿延百里。途經(jīng)安吉,賈似道的座船在攔河壩上擱淺,千余兵丁下水也無法拖動,只好換船繼續(xù)前進,隊伍開抵蕪湖。這時,賈似道還幻想走開慶元年 (1259) 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而派人與元朝江州知州呂師夔聯(lián)系講和,又放回元朝俘虜,并送荔枝、黃柑給元朝丞相伯顏,表示愿向元朝稱臣納歲幣,只求元兵撤退。伯顏不予理睬,揮兵進攻池州 (今安徽貴池)。南宋池州知州王起宗望風(fēng)潛逃,通判趙卯發(fā)堅持固守,城破前夕在桌上寫了“國不可背,城不可降。夫婦同死,節(jié)義成雙”十六個字,同他的夫人雍氏雙雙自縊而死。 池州失陷后,賈似道將精銳七萬人交總統(tǒng)諸軍的大將軍孫虎臣,屯于池州下流的丁家洲,又命夏貴領(lǐng)戰(zhàn)艦三千五百艘橫列江上,他自己則率領(lǐng)后軍駐扎在魯港,準備同元兵決戰(zhàn)。伯顏令軍士砍柴放在數(shù)十個大木筏上,揚言要用火攻燒掉南宋戰(zhàn)船,使宋軍日夜防備,疲憊不堪。伯顏見時機成熟,便水陸并進,攻擊孫虎臣軍。孫虎臣在兩軍接戰(zhàn)時,跑到其妾的船上,宋兵以為他逃跑了,一時大亂。夏貴自鄂州敗后,就已被元兵嚇破了膽,這時也不戰(zhàn)而逃。賈似道在魯港見夏貴逃回,驚慌失措地鳴金收兵,使本已驚亂的宋兵爭先恐后地逃走,伯顏乘勢追殺,許多宋兵落水溺死,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所帶的軍資器械,全部成了元兵的戰(zhàn)利品。他慌忙與孫虎臣乘快船逃到揚州。 魯港之役的潰敗,使南宋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伯顏繼續(xù)沿江東下,于三月進駐建康 (今南京市),在建康分兵四出,進攻兩浙的無錫、常州等州縣,很快逼近臨安,南宋守將都望風(fēng)而逃,趙家王朝已處在滅亡的前夕。 奸臣斃命 賈似道逃到揚州后,不作戰(zhàn)守準備,卻上書請求皇上遷都,由于一些大臣反對,太皇太后沒有答應(yīng)。當(dāng)時情勢危急,以恭帝名義下詔勤王,將領(lǐng)們多不至,只有郢州守將張世杰領(lǐng)兵前來,收復(fù)饒州。張世杰立下戰(zhàn)功,不但得不到獎賞,反被在朝中執(zhí)掌政事的知樞密院事陳宜中懷疑,說他有降元嫌疑,于是掉換了他的軍隊。 陳宜中因為依附賈似道,短期內(nèi)升任執(zhí)政。賈似道失敗后,其慕僚翁應(yīng)龍攜帶都督府的帥印逃回,陳宜中詢問賈似道所在,翁應(yīng)龍竟不知道。陳宜中考慮到賈似道此時也許已死,即使不死,也會失勢,便心生一計,上書太皇太后,請誅賈似道以正誤國之罪。謝太后雖不明真情,但對賈似道卻竭力庇護,只罷去了為他而設(shè)的平章軍國重事和都督諸路軍馬的職務(wù),并且說:“賈似道勤勤懇懇地輔佐三朝,怎么能因為一時之罪便忍心這樣對待他呢?”賈似道罪大惡極,謝太后對他的從輕處分,不足以平眾憤。 七月,太學(xué)生及臺諫侍從官紛紛上疏請殺賈似道,這使賈似道害怕起來,也上書太后,一面把魯港之役失敗的責(zé)任全部推給夏貴、孫虎臣,一面不住地哀求活命。謝太后無奈,只好將賈似道降職三級,命他回紹興私宅為其母守喪,可是賈似道死死賴在揚州,不肯回去。左丞相王爚認為賈似道既不肯為國盡忠,又不肯為母盡孝,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應(yīng)下詔嚴責(zé)。賈似道沒法,只得回紹興,但紹興的地方官關(guān)起城門不讓他進去。于是朝廷改命賈似道去婺州 (今浙江金華) 居住。賈似道犯下的滔天罪行,人人不容。因此,又有御史孫嶸叟等上書請求將賈似道斬首正法,謝太后仍不允,只命將賈似道謫居建寧府 (今福建建甌)。此旨一出,大臣翁合立刻說: “建寧是名儒朱熹的故里,即使是三歲童子也能辨別美丑,聽到賈似道的臭名都要嘔吐,更何況見到他的面目! 請將賈似道流放到廣南的遠惡荒州?!痹S多朝臣都隨聲附和。謝太后只得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派人監(jiān)押到循州安置,并抄沒了他在臨安和臺州的家產(chǎn)。 賈似道獨斷三朝,迫害宗室,福王與芮一直對他恨之入骨,此時趁機募人作監(jiān)押官,命他在途中除奸。當(dāng)時紹興府有個縣尉叫鄭虎臣,他的父親被賈似道排擠,刺配遠方,為了報仇,他主動要求擔(dān)任押送官。這時賈似道雖已謫居在建寧府的開元寺,但仍不忘享樂,身邊除帶有大批行李和家屬之外,還帶了數(shù)十名侍妾和許多珍寶。鄭虎臣一到建寧,立即除去賈似道的眾多侍妾,并沒收了他的珍寶,但賈似道仍留下了“王生”、“沈生”兩名最漂亮的侍妾。在押送途中,鄭虎臣又撤去了賈似道所坐轎子的頂蓋,讓他在初秋的烈日下挨曬。轎夫們一邊走,一邊用杭州方言唱著自己編的歌曲,盡情地嘲罵賈似道,這滋味,長期作威作福的賈似道怎能受得了。 一行乘船到達南斂州黯淡灘時,鄭虎臣又暗示賈似道自殺,說:“水很清,何不就死在這里?”賈似道知道朝中有謝太后庇護,便厚顏無恥地說: “太皇太后許我不死,如有詔即死?!本旁?,賈似道到達漳州后做了個惡夢,預(yù)感到自己將死,就賴在漳州不走,一住就是三天。押送官催促他繼續(xù)南行,但只走到離漳州城南五里的木綿庵,又住了下來。他想想自己的罪惡,看看眼前的現(xiàn)實,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了,為死得舒服些,就服冰片自殺,誰知吞下超量冰片后,并沒有立刻死去,只是頻繁瀉肚。是讓他這樣死去,還是親手殺死他?鄭虎臣知道殺死朝廷命官,自己也難免一死,但讓賈似道輕易死去,又很不甘心。思前想后,他終于下了決心: “我為天下人殺賈似道,雖死何憾!”于是,鄭虎臣走進廁所,扭住賈似道的前胸,提起他的整個身體,狠狠地向地上摔了幾下,賈似道便一命嗚呼! 國破家亡 德祐元年正月,忽必烈令伯顏直取臨安。十月,元兵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南宋知州姚訔 (yin銀)、通判陳炤、將官王安節(jié)、劉師勇等奮勇守城,元軍攻城不下,伯顏驅(qū)使城外居民運土筑壘,連人帶土一起作筑壘的材料,日夜進攻不息。十一月十八日,元軍進行總攻,兩天后常州城破,姚、王英勇犧牲,劉師勇以八騎突圍到平江(蘇州)。伯顏下令屠城,全城上萬人被殺,只有七人伏在橋坎下幸免于難。元兵隨后又攻下獨松關(guān),臨安危在旦夕了。 十一月底,臨安人心惶惶,左相留夢炎棄官逃跑,謝太后命吳堅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時,來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謝太后再次感到傷心。原來,奸臣賈似道被罷職后擔(dān)任宰相的是他的同黨陳宜中,遭此多難之秋,不見他有什么治國良策,卻專事蒙蔽太后和幼小的嗣君,謊報軍功。一片戰(zhàn)亂之下,他關(guān)心最多的竟是不關(guān)痛癢的科舉、士大夫求退以及差遣。后來,他到了福州,竟把殺死賈似道的鄭虎臣殺死。陳宜中做宰相,使將士離心,城池或降或破,所剩無幾。南宋許多朝臣也毫無斗志。這年三月,元軍第一次逼近臨安,臨安城實行戒嚴,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竟乘夜逃走,朝中為之一空。更令人捧腹的是,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示御史臺和諫院大臣彈劾自己,以便卸職逃走,但這步手續(xù)還沒來得及完成,就倉皇出逃了。謝太后聽說后,便起草了一份詔書,張貼在朝堂上,把那些忘掉皇恩的臣子好好數(shù)落了一頓,詔書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余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F(xiàn)在我與繼位的新君遭家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的。內(nèi)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zhí)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里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圣賢書,所許謂何!卻于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厲聲斥責(zé),后面還附列了賞罰措施。言猶在耳,這次丞相自顧自地逃去,上朝的大臣也僅剩了六個匹夫。謝太后沒法,派使臣柳岳到元軍請求伯顏退兵講和。伯顏說:“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于小兒。天道正是如此,還要再說什么呢?”拒絕了南宋的要求,柳岳無辭可對,只好退還。伯顏進平江,陳宜中又派陸秀夫、柳岳等人為使再赴元軍,情愿稱姪納幣,若無不從,再降稱姪孫。當(dāng)然,伯顏興師動眾,要的是大宋江山,而不是要收個趙姓皇帝當(dāng)姪孫,他斷然拒絕了南宋的要求。太皇太后謝道清本來沒甚見識,局勢危急,更是一任陳宜中擺布,此時智竭計窮,旦夕惶惶,便想向元稱臣,奉表乞和,這連陳宜中也覺面子無光,謝太后淚流漣漣地說: “假如能保存社稷,稱臣也不足惜?!庇谑桥汕脖O(jiān)察御使劉岊到元軍營中奉表稱臣,上元主尊號,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可是太后怎么知道,消滅宋王朝是忽必烈的既定國策,元帥伯顏怎能答應(yīng),必欲使宋朝君臣出降。劉岊返報消息,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會議,還是想不出擺脫困境的法子。第二天晚上,元軍前鋒抵達臨安外圍北新關(guān)。文天祥、張世杰等大臣請三宮(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轉(zhuǎn)移海上避難,自己率兵背城一戰(zhàn)。陳宜中認為這樣做是冒險,不表同意,但暗地里又為謝太后定策投降。謝太后也認為宋朝氣數(shù)已盡,戰(zhàn)、守、走都辦不到,只有投降一路可走。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yīng)奎向元軍獻上傳國玉璽,并遞上降表,哀乞元軍統(tǒng)帥伯顏體恤上天好生之德,網(wǎng)開三面,延續(xù)宋朝國祚。降表上說:“臣?正值幼年,不幸國家多難,權(quán)奸賈似道背盟誤國,以致貴國興師問罪。我并非不打算趨吉避兇以求茍全,怎奈天命有歸,我又能逃往何處! 現(xiàn)在謹奉太皇太后 (謝太后) 之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江西、湖南、兩廣、四川、兩淮等地現(xiàn)存州郡,悉數(shù)送給圣朝,為宗社生靈哀乞請命。還望可憐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致斷絕,使趙氏子孫世世有靠,那么一定不忘大德!” 伯顏接受降表后,即派使者通知陳宜中,讓他前往商議投降條件,并且捎信說:“非宰相不能講和。”消息傳回臨安,陳宜中不敢前去,連夜逃往溫州,翌日,謝太后只好加封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出面議降。文天祥到元營后,大義凜然,與伯顏進行說理斗爭,夢想繼續(xù)保持宋王朝,結(jié)果被元兵扣留,后又被押往北方。 二月初五日,在伯顏精心策劃下,臨安皇城里舉行了受降儀式。這一天,脫去了黃袍的小皇帝趙?, 率領(lǐng)降元的文臣武將宣布正式退位, 并遣使四出詔諭各州縣投降。 隨后,元將張弘范、唆都等,奉伯顏之命接管南宋京師,撤消官府衙門和皇家侍衛(wèi)軍,封閉府庫,收繳史館圖籍檔案和百官符印告敕等物。三月,伯顏以勝利者的身份進入臨安,謝太后打算和小皇帝趙?一同覲見, 被伯顏拒絕。 第二天, 元軍便差人送來了元世祖的詔書, 要趙?速往大都 (今北京) 朝見元朝皇帝。 使者入宮宣讀詔書, 讀到免牽羊系頸禮時,其母全氏哭著說: “承蒙圣天子仁慈,留你一條性命,還不趕快拜謝!”年僅七歲的趙?懵懂無知,由眾人攙扶著跪拜行禮,然后跟母親全太后和少數(shù)侍從離臨安北上。謝太后因有病暫緩啟程,不久也被押解到大都。 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王朝至此宣告滅亡,從公元960年開始的趙宋王朝統(tǒng)治,至此實際上也結(jié)束了。南宋亡于元朝,是宋腐朽統(tǒng)治的必然結(jié)果。一條貫穿始終的主和畏戰(zhàn)路線加上累代戰(zhàn)爭虛耗殆盡的國力、軍力,怎能抗衡生機勃勃、曾橫掃歐亞大陸的“巨無霸”帝國?對此,用天命觀是不能作出解釋的??墒掠袦惽?, 小皇帝趙?及年號德祐,掐頭去尾正好合出后周的亡國年號顯德二字。后周是以孤兒寡母為政,被宋朝滅亡,宋朝滅亡之時恰也是寡母幼兒當(dāng)政,這就是“得之于小兒,失之于小兒,”一語的來歷。于是有人寫詩譏諷說: “當(dāng)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 誰知三百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p> 為僧被誅 德祐二年(1276) 三月, 少帝趙?被擄北上。 一路凄凄惶惶、 悲悲切切, 于五月二日到達大都。雖然他們一行在路過瓜州 (今江蘇揚州東南)、真州 (今江蘇儀征) 時,宋軍曾多次攔路營救,但這么一點兵力,哪里是元軍的對手! 他們階下囚的命運,已無法改變了。 此時,元朝對宋的戰(zhàn)爭雖已接近尾聲,但陸秀夫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昰(shi是),衛(wèi)王趙昺(bing丙)仍在繼續(xù)抵抗,新征服的地區(qū)也是干戈四起,鼓鼙聲聲。忽必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落難的少帝仍然具有潛在的號召作用,只有妥善地安置他,才能廣為招徠南宋那些尚未歸附的文臣武將,于是封趙?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瀛國公。從此,南宋的德祐皇帝便成了元朝的瀛國公。元朝統(tǒng)治者此舉多半是為了宣傳,雖然表面上優(yōu)禮有加,可實際上瀛國公母子及其那些隨從人員只能在高墻深院中度過無聊的時光。元世祖忽必烈對全太后忍辱偷生、不肯盡節(jié)殉國而鄙夷不屑。五月十二日夜,跟隨全太后一起北上的南宋宮人陳氏、朱氏和另外兩名宮女,因不堪凌辱,在沐浴整衣之后,焚香向南方祝禱,然后自縊身亡。朱氏還留下了一首悲愴凄楚的詩: “既不辱國,幸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之死,死于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忽必烈命人砍下四人的頭顱,懸在全太后寓所以示羞辱,但全太后因為兒子太小,尚須照顧,忍辱含垢,不肯輕生。后來,全太后因為不習(xí)北方水土,想回南方定居。忽必烈的正宮蔡必皇后看她孤苦無依,三次向皇帝說情,但忽必烈害怕引起南宋遺民思念故國,揭竿抗元,不準所請。 至元十九年 (1282) 底, 忽必烈忽然下詔說: 瀛國公趙?、 翰林學(xué)士趙與? (piao栗)不宜居住大都,應(yīng)立即遷往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瀛國公趙?與宋朝宗室趙與?遷到大都已有數(shù)年之久,一向小心謹慎,與人無爭,不敢逾越雷池一步,何況趙?年僅12歲,為什么不宜居住大都,必須遷往偏僻的蒙古腹地呢?原來福建有位僧人告訴忽必烈,根據(jù)他觀察星相的結(jié)果,土星侵犯帝座,必將有人危害皇帝,應(yīng)該加以提防。接著中山(今河北定縣)有人自稱宋王,聚眾千余,聲言進大都劫取文天祥丞相,京城也有一個叫薛保住的男子上匿名信說有人要為文丞相起兵。雖然事后查明,以上諸說都是偽造出來的,但忽必烈仍然感到拘系于囹圄之中已經(jīng)四年之久的文天祥和12歲的趙?, 構(gòu)成了對元朝統(tǒng)治的威脅, 于是便把趙?發(fā)遣到上都, 并在大都殺害了文天祥。 事情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第二年正月,忽必烈以制造謠言、妄傳書信、欺騙朝廷、企圖領(lǐng)賞的罪名,殺掉了上匿名信的薛保住,接著又把已經(jīng)降元的宋朝官員統(tǒng)統(tǒng)遷往內(nèi)陸。趙?的母親全太后則奉命削發(fā)為尼, 居住在大都正智寺, 以后便悄然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五年 (1288)冬天, 忽必烈突然賞賜瀛國公許多錢財, 19歲的趙?不禁受寵若驚。但事隔十天,忽必烈又下詔讓他去吐蕃學(xué)佛法,即日登程,不得有誤。就這樣,一個曾經(jīng)君臨天下的帝王,出家當(dāng)了和尚。盡管當(dāng)時南宋已滅亡十二年之久,元朝在中原的統(tǒng)治也已大體穩(wěn)定,忽必烈仍然對這個瀛國公處處設(shè)防,防止意外的麻煩。但忽必烈即使不這樣,這個沒有一兵一卒的瀛國公又能怎樣呢? 瀛國公到了吐蕃,長期居住在薩加大寺,很快便學(xué)會了藏語藏文,曾任該寺總持,改名合尊法寶。青燈黃卷,晨鐘暮鼓,他很快適應(yīng)了這種生活,并且成為一個出色的翻譯大師,一些比較深奧的佛家專著都出自他的手筆,藏族史學(xué)家把他列入翻譯大師的隊伍之中,他為漢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上В瓏倪@段改造生活只出現(xiàn)在藏族典籍中,不見于漢文記載,一般人便無從知曉了。 至治三年(1323),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瀛國公突然被賜死于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原因是他寫了一首語涉譏諷的五絕: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yīng)是不歸來。 詩中的黃金臺用的是一個典故,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大都朝陽門附近筑土臺、上置千金以招天下賢士的故事。 這一句被人解釋為他抱怨自己是臺下客,未受重用。林和靖是宋代著名的高士,性格恬淡,無意功名進取,結(jié)廬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年沒有涉足市廛,終生不娶,在居住處植梅養(yǎng)鶴,人稱他是梅妻鶴子。他死之后,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這在元人看來,瀛國公以林和靖自比,而林和靖結(jié)廬的錢塘 (臨安) 又是南宋的都城,更證明瀛國公是借題發(fā)揮,懷念故國,其意在煽動天下人心,可憐他百口莫辯,竟為此而送掉了性命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