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梅花》,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所寫。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王安石的文學家身份,比他的政治家身份更著名一點,因為,他給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詩詞和散文。其實,歷史上的兩宋在三百年來,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一件事是國家屢遭游牧民族的入侵直至靖康之恥; 而另一件事就是“王安石變法”。 在名相濟濟的王安石時代,其實,也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例如: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但是,最終只留下了文章傳世,而他們的政治家身份也漸漸被人遺忘了。 一向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也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民無能名曰神”,意思就是說:無法去評價,對這些人,對這些事,對這個時代,他不知道如何評價,這或許就是他們作為文學家流傳于世的原因吧??v然他們曾經(jīng)的職位、權力、影響力都要遠遠大過他們的文章。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于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xiàn)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但不失大家風范。 不過,我們要是用心回顧一下北宋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王安石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這一生,做過最驚天動地的事,就是熙寧變法,因為,這是他經(jīng)營了大半輩子的事業(yè),也與變法緊緊的連在一起,世人也稱之為“王安石變法”。然而,就是因為這一場變法,上千年以來,有人捧他,同樣,也有人踩他,言辭非常極端,褒貶不一。 捧他的,比如:北宋的黃庭堅,對王安石評價是這樣的:“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就連后世老蔣也表示對王安石的欣賞:“至于秦漢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 而踩他的,比如:南宋的朱熹,他評價得很難聽:“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奸邪… …流毒四?!?…而禍亂極矣?!倍摇耳Q林玉露》的作者羅大經(jīng)也認為:“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在那個年代,封建學者把視他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怪物,而資產(chǎn)階級學者卻把他捧上天,覺得他就是資本主義的先知。不過,王安石的死對頭司馬光,說了一句還算中肯的話:“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p> 從這句話也不難看出,王安石是個執(zhí)拗的人,還被同時代的人們戲稱為“拗相公”。但是,從他這份執(zhí)拗里,我們看出了他不過是一個想把實事做好的人。 那么,王安石怎么會有改變世界的想法呢?故事要從公元1021年說起: 在臨川軍判王益府上,有一位嬰兒降生了,王益為孩子取了個名字——王安石。卻也是這一天,兩宋的不少文人都把這孩子的降世描述得格外玄異。 在《鐵圍山叢談》上有這樣一段的記載:就這一天,有一只修煉成妖的獾子精,趁著夜黑人靜的時候,鬼鬼祟祟鉆進了大宋江南西路臨川縣一戶官員家庭,緊接著,傳來一陣嘹亮的嬰兒啼哭聲,驚醒了王府所有人,沒錯,是一個后來把大宋折騰得驚天動地的“妖人”呱呱墜地了。 其實,這不過是他們后來對王安石的一些無稽詆毀罷了。 實際上,年少時期的王安石,受到父親的影響,對各類史書格外入迷,而且,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接觸過無數(shù)不同階層的人世,小小的年紀,就已經(jīng)看盡了世間疾苦。 這時候的北宋,已經(jīng)陷入到了人民困苦、國家貧窮的困境,而且,強敵也在不斷地引起戰(zhàn)爭,試圖要征服大宋,可以說是水深火熱,危在旦夕。 而那些朝廷之中的大臣們,沒有一個能實干的,大多只會紙上談兵。 或許是看盡了人世間的苦難,少年時期的王安石,內心渴望著能改變這個不美好的世界,便有了立志從政的堅定想法。 在十六歲的那年,王安石跟著父親去了京城,并認識到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十分欣賞這名少年的才氣,并給予了兩句高度評價: 翰林歲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 只是,此時的歐陽修不會想到,這位少年才俊在不久將來,居然會站在他政治的對立面,成了他的死對頭。 王安石得到前輩的肯定后,內心更加堅定了從政的想法。為了能考取功名,他沒日沒夜的看書。不知不覺的過了五年,二十一歲的王安石去參加科舉考試。如愿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了一條“以天下為己任”的仕宦之路。 但是,王安石在接下來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對功名是淡漠的,只想著一心研究改法。最初,王安石被派到淮南做判官。宋朝的制度的:地方官一旦任滿一期,就可以參加館閣考試,考上后就能去京城當官。 等到王安石在這個地方上任滿一期后,他卻沒有去參加館閣考試,依然繼續(xù)做地方官。到了后來,歐陽修直接向皇帝舉薦王安石為諫官,誰能想到,王安石這次還是拒絕掉了,他拒絕的理由是:家中祖母年事已高,脫不開身。 歐陽修也算是個執(zhí)拗的人,他是不忍這樣的人才一直做著卑職,便說服王安石:“既然想要俸祿養(yǎng)家,那就做群牧判官吧,這樣俸祿才夠,可以養(yǎng)活一家子。”到了公元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時,向皇帝上奏了一封長達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游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愿以為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于讒邪傾巧之臣。 ... ...” 在萬言書中,他寫了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經(jīng)歷和感悟總結,并講出了令人擔憂的社會現(xiàn)實,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京官不曾察覺到的。然而,仁宗是個中庸的皇帝,對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建議沒有太放在心上,至于那封萬言書,早就被淹沒在如潮水般的奏折當中了。 后來,朝廷多次向王安石投來橄欖枝,升他大官。而他還是像以前那樣,執(zhí)拗地推辭不去。好在,王安石是善于分析形勢的,既然仁宗皇帝沒有給他一次真正發(fā)光發(fā)熱的機會,那就等。至于不入朝的原因,他只是在等那個能與他一拍即合的人罷了。 終于,王安石在四十六歲那年,等來了他的伯樂。 就像漢景帝遇到晁錯一樣,剛剛上位的宋神宗在想要富國強兵的時候,遇到了一心變法的王安石,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打算一起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年僅二十歲的宋神宗即位后,為了改善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就啟用了王安石提出的改革辦法。 在短短三年里,王安石從江寧知府到“越次入對”再到登上宰相職位,只為了能夠更好實施變法。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這首詩是王安石在1069年的春節(jié)寫下的,這里的“春風”有著不同的意義,在王之渙的筆下,它是個很懶的家伙,從未度過玉門關;在在歐陽修筆下,春風也未曾到過天涯。但是,在王安石筆下,春風是帶著滿滿的暖意來到了汴京城。 不過,王安石還是把改法看得太樂觀了,新法施行才剛剛開始,就遭受到了極大阻礙。一朝的文武百官,半朝人都投了反對票。如果,不是有神宗在撐腰,王安石可能沒有辦法再經(jīng)營下去了??上У氖?,世人并不懂他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苦心,只把他看作異端,是個瘋子。 但是,王安石顧不上這些了,只一心經(jīng)營變法。然而,每推行一個新法,等于是在朝堂內外拉了一遍仇恨,一場“變法派”和“守舊派”的拉鋸戰(zhàn)就這么開始了。 為了變法順利進行,王安石硬下心腸,光是驅逐政敵反對派還不夠,就連反對自己變法的恩師、領導、朋友、親信也從沒手軟過。比如:對王安石有過舉薦之恩的呂公著,兩人曾經(jīng)是政治盟友,卻因反對變法,被驅逐了。 再一個,著名的守舊派司馬光,在變法開始之前,他和王安石交情不錯。在變法之后,他三番五次勸王安石“浪子回頭”,并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此后,王安石也就不再和他來往了。 還有韓維,對王安石也有過舉薦之恩,也是變法的反對者。后來,有一次他把民間有人因為躲避保甲法,而斷腕斷指的情況報告給宋神宗,因此,王安石對他的意見很大。當神宗想要提拔韓維時,卻遭到了王安石的極力反對。最終,韓維只能辭了職,離開了朝廷。 接下來要說的則是對王安石有過提拔之恩的歐陽修,當年,十六歲的王安石隨父進京,老先生對他的文采可是大加贊賞啊,而且,一直都在努力的提拔王安石,可以說是不遺余力。歐陽修因為對變法不滿,便向神宗提出了辭職的請求,有不少大臣勸神宗挽留。 誰知,王安石卻說了一句狠話:“如此之人,在一郡壞一郡,在朝廷壞朝廷,留之何用!”簡直是一個活脫脫的“白眼狼”! 再后來,皇宮里莫名出現(xiàn)了一幅《流民圖》,圖上是宮里人從未見過的悲慘景象:骨瘦如柴的老者,傷心哭泣的大漢,蓬頭垢面的村姑,吞吃垃圾的兒童… …這么說吧,圖里的每一個人形如餓鬼,都不忍心再看一眼。 太后看完這幅畫,直接淚流滿面,對皇帝說:“這個卑鄙小人王安石,分明是在攪亂天下,皇帝你可是有負社稷啊?!?/p> 宋神宗一直是信任王安石的,但是,在一片激烈的反對聲中,難免不動搖。就這一會兒的功夫,官員傳達上來一則消息,民間對變法非常不滿。而且,在那個迷信的時代,有不少人認為:現(xiàn)今的天災人禍,就是變法導致的,甚至,連太后也反對變法。 宋神宗心里明白,不給他們一個交代是不行了。 很快,王安石也知道了這個消息,卻只是一聲長嘆:“神宗終究還是動搖了,我這些年的堅持,怕是要功虧一簣?!?/p> 宋神宗也是沒辦法,不得不罷免了王安石的職務。 1074年,是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的這一年。 不過,做不做宰相對于王安石來說無關緊要,他更在意的是,新法能否繼續(xù)實施。在離任之前,他向神宗提出請求:希望皇帝能任用自己的得力助手呂惠卿為參知政事,好繼續(xù)推動變法。但是,這個呂惠卿心思壓根不在變法身上,而是想做更大的官,想要取王安石而代之。 他為了取代王安石,一方面不停的打擊王安石的弟弟,一方面也借其它案件故意陷害王安石。韓絳對呂惠卿的異常有所察覺,立刻告訴了宋神宗,并且,請求讓王安石回來復職。等到王安石復職后,呂惠卿就被發(fā)配到了離京城千里之外的荒蕪地方。 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對于呂惠卿覬覦過他的宰相一職,王安石并不在乎,他只要新法能繼推進就行。沒曾想,王安石的兒子卻不能接受這個結果,他打算搜查并夸大呂惠卿的罪證,要讓背叛父親的小人牢底坐穿。 結果,他的計劃被一個小吏外給泄露了,傳到了呂惠卿耳朵里。呂惠卿為了自保,連忙寫了一紙訴狀匯報給皇帝。就這樣,一直以來承受著變法壓力的宋神宗,腦中緊緊繃著的一根弦斷了,開始對王安石心生厭惡。盡管王安石多次極力辯解,宋神宗也完全聽不進去了。 吃了啞巴虧的王安石回到家后,對兒子來了一頓劈頭蓋臉臭罵。兒子也不是軟包子,和父親一樣都是剛烈性格,不久之后,竟活活氣死了。 面對兒子去世的悲劇,王安石心再強硬,還是流淚了。他對這個時代是徹底失望了,心力交瘁。過了一段時間,他向神宗遞上了一封辭呈,神宗只是默默地應允了。 就這樣,王安石第二次罷相,離開了京城。 其實,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是他久久不能釋懷的,也不由得感慨:“人活一世,不過是大夢一場罷了?!蓖醢彩冀K不愿再回到朝廷,他真的累了,也不想再追名逐利,只想過上“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的悠閑生活。 但的,王安石的這個小小夢想還是不能如愿以償,皇帝執(zhí)意讓他回來復職。無奈之下,王安石只能應允。直到宋神宗去世后,他的政治生涯總算畫上了一個句號。不過,王安石倒是一直沒忘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為了表達感謝,便寫下了一首《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亡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直到新一任皇帝宋哲宗上位,再加上,太后的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也得勢了,不久,他們徹底廢除了新法。 一言不發(fā)的王安石,默默背上所有的罪名,黯然離開了這個時代舞臺。再后來,他才完整的知道,原來在執(zhí)行新法過程中的那些年,很多支持他的人,并不是追求這場變法的結果,而是不要影響到了自己的前程就行。所以,看似執(zhí)行地很好,實際上,朝廷內外早已是怨聲載道了。 比如:免役錢,如果,征收錢的是二分,他們就可以征個三分到五分,理由是,為了預防碰到災荒時節(jié),萬一百姓不能交上。這改法一出,苦了不少百姓,能不怨聲載道嗎。其實,王安石是從無害人之心的,卻沒能想到,會讓更多的人流離失所。 在王安石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他來到金陵隱居,過了一段相對輕松的晚年生活。也就是在這一年,剛出獄的蘇東坡被貶到黃州,隔天就順江東下,去金陵找王安石敘敘舊。兩個從前明明是站在對立面的人,如今,卻好得像一對知己。 蘇軾明白,自己這一路來的坎坷,和王安石變法無關;王安石也知道自己隱退,只是時運不濟,與蘇軾站的舊黨無關。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王、蘇兩人結伴共游,談禪談詩談學術,也談政治得失,好不快活。 但是,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兩人終究還是要分別,各奔天涯。在臨走前,蘇軾寫了一首詩《次荊公韻四絕》,送給了王安石: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詩中的大意是:蘇軾看見老宰相王安石騎著毛驢,孤獨地走在荒野之中,他一臉病容的模樣,早已沒了當年的那番風采。一見到蘇軾,就勸蘇不如在江寧買一些田宅落戶,好與他做個鄰居。蘇軾感嘆,如果,是在十年前,兩人就能做鄰居,那該有多好哇。 尤其是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不難看出,蘇軾對于王安石是抱著一種相見恨晚的遺憾的。 兩年后,王安石在失望中去世了。 從此以后,在那個荒陂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孤身騎驢的身影。 史載,王安石病逝后,葬鐘山南麓東三里,原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家人,除父親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吳氏,弟王安國、王安禮,子王雱也葬于鐘山南麓。明初,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選為陵寢之地后,靠近陵寢的蔣山寺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跡被遷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遷走。一說是遷至麒麟門,另一說是遷回老家江西。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不免讓人覺得唏噓,可以說,他這一生是謀國不謀家,可惜的是,他最終卻落得個孤家寡人的悲慘下場。世人只是看成敗結果的,結果是成功的,大家就會說他“堅持”,但是,如果是失敗了,大家則會說他太“固執(zhí)”。 有人說,人生無非是兩種意義:一是為快樂,一是為信仰。王安石原本也可以選擇瀟灑快樂的活著,但是,他卻義無反顧選擇了做實踐信仰的犧牲者。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御,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可以說,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后,雖然,都不免產(chǎn)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還是十分顯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