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寒氣升”,隨著自然界陽氣逐漸走衰,人體內(nèi)的陽氣也呈現(xiàn)下降的勢頭,陽虛者因陽氣不足,體內(nèi)氣血難以達到遠離的“郊區(qū)地帶”,所以手腳冰涼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多。尤其是寒性特征比較明顯的女性朋友,手腳冰涼事小,造成生理系統(tǒng)紊亂就事大了。 陽氣不足的區(qū)別: 陽氣不足,一般要看兩個臟器,一個是脾,一個是腎。脾是負責運化的,通過運化食物來補充人體所需要的陽氣,所以這里補的是后天之陽氣;腎補的是先天之陽,也被稱之為先天之本,人的元陰與元陽都來源于此。所以,陽虛的人一般要看脾與腎是否正常,有的是補脾陽,有的是補腎陽,有的則是脾腎同補。 說起補陽氣,我們自然會想到一個補陽大穴——足三里穴。足三里穴號稱是人體的“小太陽”,是保健養(yǎng)生中最不可或缺的穴位之一,無論是孫思邈還是李時珍等醫(yī)學大家,都提倡常灸此穴來補人體之陽氣。不過,足三里穴位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上,艾灸這個穴位可以健脾胃,所以補的是后天之陽,若想要補先天之陽,足三里穴就無能為力了。 如何補先天之陽? 其實,有一個穴位號稱是腎經(jīng)的原穴,是補先天之陽的不二之選,那就是太溪穴!在古代,大夫常常根據(jù)太溪穴處是否有脈動來確定一個垂死之人還是否有救,有脈動說明陽氣尚存,可救!無脈動說明陽氣將竭,無救!因此,古時所稱的“回陽九大穴”中,太溪穴就是其中之一。 太溪穴的原意是:腎經(jīng)之水在此匯集成溪,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原穴,與腎臟的關系最為密切,甚至比腎俞穴還要重要。所以腎虛與體虛者,即使不可艾灸足三里穴,但必須要艾灸我們的太溪穴。 人之一生,伴隨著陽氣的由盛轉衰,陽氣盡則人壽終。所以陽氣不足的人,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前期可能只表現(xiàn)在“手腳冰涼”上,后面可能會發(fā)展成為:女——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男——陽痿早泄。無論是何種病癥,都需要耗損我們的陽氣來抵御,所以這會使我們折壽。人為陰陽結合之體,太溪穴為元陰與元陽之源,此穴不灸,難尋更優(yōu)! 太溪穴的位置: 太溪穴位于我們的內(nèi)踝之后與腳跟骨筋腱的下凹之處,位置非常的好找,也非常便于進行艾灸,一個人操作起來也沒什么問題。我們可以一周艾灸2-3次,每次艾灸15-25分鐘即可。當然,你也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來刺激這個穴位,按揉100次左右,微微令這個穴位有酸脹、刺痛感,當然按揉的效果是不如艾灸的。 在這個變涼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乘機艾灸我們的太溪穴,讓陽氣能夠充達全身,徹底解決陽虛與腎陽不足造成的手腳發(fā)涼等狀況,只是,你要能夠堅持的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