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沅江,以水名縣(市)。古稱元水、沅水,東漢末稱沅江。沅水得名,實與楚、越人共居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早在戰(zhàn)國末,始被“鄂君舟節(jié)”銘文刻寫流傳。置縣后,歷有藥山、安樂、沅江、橋江之稱。皆與沅江流域地貌、水文等狀況有關。改稱沅江縣后,縣名不易,縣治未遷,縣域微調(diào),縣屬幾改,終改縣為市 ,仍治今址。
關鍵詞:沅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陽縣置藥山縣,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為藥山郡郡治。轄境相當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陽縣北部。隨開皇九年(589)廢郡,合藥山、重華二縣為安樂縣,屬巴陵郡,治原藥山縣治,轄境與原藥山縣相當。隨開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區(qū)。隋開皇十八年(593),改安樂縣為沅江縣,治駐原址。1 自此沅江稱名于世。 沅江縣何以為名?歷有二說,一說以沅水“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二說《通典》稱“以沅水為名”。今多從二說。沅江作為自然地名。應早于藥山地名。 沅江,亦稱沅水。湘、資、沅、澧,作為今湖南境內(nèi)四大河流名稱,有文字記載者,源于楚懷王六年(前323)“鄂君舟節(jié)”銘文:“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內(nèi)(入)湘、資、沅、澧、油?!弊源?,沅江作為河流名稱,見諸國史。 戰(zhàn)國中后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楚辭·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故又稱芷江?!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上游稱清水江,皆因大山縱橫,森林廣被,多石峰石山,古時生態(tài)植被特優(yōu),水質(zhì)清純,透徹江底,故名。沅,《說文·水部》:“水,出牂牁故且蘭,東北入江。從水,元聲?!薄端?jīng)注·沅水》:“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旁溝水,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東過無陽縣?!?/span>2 江,古指長江?!墩f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薄稌び碡暋罚骸搬荷綄Ы瑬|別為沱。”又云“九江孔殷”九江中即有長江之名,但長江古為專名?!渡胶=?jīng)》:“漢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孔傳:“江東南流,沱東行”??追f達疏:“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呼為江。”這是唐代以后的情形。 事實上東漢時,始出現(xiàn)“長江” 之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薄段褐尽の涞奂o》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隋朝大業(yè)年間,長江下游又稱“楊長江”,因有楊子津和楊子縣(今江蘇邗江縣南)而得名。黃河《漢書》:“使黃河如帶,泰山如歷?!边@表明兩漢以后,凡大江、大河皆可稱這為“江”、“河”,并非專指長江、黃河。 沅江,作為自然河流地名,何以為名?沅江,最早稱名沅水。沅水得名當在戰(zhàn)國時期。而沅江稱名則在東漢以后?!墩f文·水部》釋“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凡水之屬皆從水?!币磺泻恿鹘砸运疄橹?,故河流之名,皆從三點水。沅,為形聲字,水為形符,元為聲符,合而為一謂之“沅”。 上古人造字少,在殷商之時,極有可能釋為“元”,沅水即為元水。沅,源出“鄂君舟節(jié)”銘文。從刻寫的字形上看,左部為眾水歸流之狀,右部與甲骨文“元”字形基本一致,只是在甲骨文人之頭部多加一點,示其多之意。元,在甲骨文中,字形象側(cè)面人形,頭部為圓狀突出,本義可釋為人頭之狀,后人頭演變?yōu)橐唬虏咳詾樵瓲?,故上部為指事,下部為會意。其字義后演稱為首、人頭,再泛稱第一之意。在甲骨文中多用作地名,如有“在元地畋豬”的記載。④約在西周初,多指稱江河之名如“元水”之類(今云南元江)。因元、沅從字形、讀音皆可互通,故古人稱元水,也可稱沅水。后在“元”旁加三點水,作為河流專稱,意為第一大河之意。 沅江,以古今湖南“四水”分析推斷,沅江古為湖南第一大河,可以成立。其一,現(xiàn)《中國20大河排名》中,長江位居第一,黃河排位第二,而沅江排名第十五位。湘江未列名。這僅以長度和流域面積而言,若再加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秒一項,全國共有25條河流,湘江以2365立方米/秒,排名第八,而沅江以2170立方米/秒,排名第十,僅相差2位。由此可見沅江自古在湖南境內(nèi),是三項排名指標中,兩項強于湘江的大河。 其二,“鄂君舟節(jié)”銘文中“湘、資、沅、醴、油”的排名,是依航行順序而排名,并不代表以大、小順序排名。而《楚辭·九歌·湘夫人》《楚辭·離騷》中,皆以沅、澧,沅、湘排名。因屈原流放洞庭湖、沅湘流域時間較長,又多方奔走流徙,對南楚“四水”的狀況,是比較了解的。他認可沅水為當時南楚第一大河,應有依據(jù),不可輕易否認。戰(zhàn)國楚宣王(前369—前340)時期,經(jīng)略南疆時,始有沅水之稱。⑤至屈原《楚辭·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汏。”約在楚頃襄王(前298—前263)時期,沅水已通名楚國。 沅水得名,與越人、濮人族居及楚人開拓南疆,密切相關。今沅江(東漢稱名)境域,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nèi)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在境域內(nèi)東山、漉湖等地,就有村落。進入青銅時期,蓮子塘一帶,聚落已趨密集形態(tài)。⑥上古應屬三苗國,殷商時屬荊楚,其時今湖南西北部,多濮人族居?!兑葜軙ね鯐狻罚骸罢蠚W,鄧、桂、產(chǎn)里、百濮?!倍蓬A《左傳注》:“濮在江漢之南?!睆埵毓?jié)《史記正義》說濮人在“楚國西南 ”。 西周時期,濮人是姬周的重要盟國和屬國。⑦《尚書·牧誓》記載:參與周武王伐紂滅商戰(zhàn)爭中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西周時期,濮人散居在楚之東、西、南境?!蹲髠鳌ふ压拍辍罚ㄇ?/font>533):“巴、濮、鄧、楚,皆吾南土?!卞c楚并列為南方大族。 《逸周書·王會解》記:卜人“以丹沙為貢?!辈啡耍村?。其時在今湖南及鄰近的黔東南和川東南地區(qū),卜(濮)人以當?shù)匚锂a(chǎn)“丹沙”向周王室進貢。這表明周代濮人就廣泛分布在今湘、黔、川交界的廣大區(qū)域。今湖南湘西諸縣市及常德一帶為多。8《國語·鄭語》記楚王蚡冒(前757-前741)“始起濮”,《左傳·哀公十七年》記: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始開濮地而有之。”這表明楚國勢力擴張到湘西北?!蹲髠鳌ふ压拍辍酚洺酵酰ㄇ?/span>528-前516)“為舟師以伐濮”。舟師聚集洞庭湖,曾深入今常德一帶,并沿澧水而入,到達今臨澧縣九里城域,平定濮人、巴人后,楚于此封九里君并筑九里城筑居,管控澧水流域。這已為九里城地下出土文物所證實。⑤56另一支楚軍“舟師”則沿沅水而上,討伐濮人。平濮后,便散居沅水流域兩岸。自此后,濮人一部分被楚所滅,一部分融入楚族,一部分融入越人中,后不稱百濮而稱百越了。剩下的濮人西遷云貴高原,多與當?shù)劐?,族居在今云南保山(永昌)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江漢地區(qū)的濮人,不見文獻記載。 春秋中后期,濮人、巴人(今土家族先祖)多居澧水上游,楚人、越人多居沅、湘、資、澧中下游。這一時期今益陽市所轄各縣、市、區(qū),出現(xiàn)了越、楚人器物混交隨葬的現(xiàn)象,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⑨其時,一支楚人與越人、濮人,共同生產(chǎn)生活在沅水流域,和睦相處。見這兒山勢聳列,崗嶺延綿,平川歷歷,江河如帶。因沅水兩岸地廣人稀,植被豐茂,楚人、越人、濮人常在河中捕魚,在岸邊種稻,對這條大河充滿敬畏,常常會在河邊殺牲祭祀。越人、濮人稱這條養(yǎng)育他們部落的河為“元”河,意為第一大的河流;楚人聚落此地后,便依越人讀音,依楚語讀寫為“元”。 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在“元”字旁加三點水,便書寫成“沅水”。至戰(zhàn)國中期之后,《鄂君舟節(jié)》《楚辭·離騷》《楚辭·九歌·湘夫人》《山海經(jīng)》中便多次出現(xiàn)了“沅”、“沅澧”、“沅湘”、“瀟湘”的稱謂,這說明其時沅江水,已成為著名的地域地名。至東漢末期,受《三國志·周瑜傳》稱“江”為長江的影響,沅水才稱名沅江。 沅江,作行政區(qū)劃地名,先后有藥山、安樂、沅江、橋江之稱。南朝梁折益陽縣之北部置藥山縣,屬藥山郡,郡縣同治于今沅江市三眼塘一帶。因縣治附近山崗湖邊,盛產(chǎn)白芷之類的中草藥,故名藥山。當?shù)馗咐舷鄠鳎呵胖鸪香湎媪饔颍愤^此村落,發(fā)現(xiàn)丘陵湖畔多草藥叢生,便教民識藥治病,故名藥山。 屈原《楚辭·九歌·湘夫人》有“桂棟夸蘭橑、辛夷楣兮藥房”之句,其中“藥 ”字即為白芷,洪興祖(補注):“《本草》‘白芷’,楚人謂之‘藥’?!恫┭拧吩唬很?,其葉謂之‘藥’”。白芷為香草,楚人以此治病,故謂之藥。藥,《說文·草部》:“藥,治病草?!蓖躞蘧渥x:“依《玉篇》引《急就篇》注,草木金石鳥獸蟲魚之類,堪愈疾者,總名為藥。”《玉篇·草部》:“藥,《說文》曰:‘治疾之草總名?!?/span> 醫(yī)藥的發(fā)明,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而發(fā)明醫(yī)藥。事實上西周時,中草藥用于治病已較普遍?!对娊?jīng)·大雅·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薄吨芏Y·天宮·疾醫(y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编嵵刈ⅲ骸拔逅?、草、木、蟲、石、谷也?!薄吨芏Y·天官》:“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yī)事?!边@表明周朝有專門醫(yī)店。由此觀之,西周時,中國的醫(yī)藥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因此之故,藥山得名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極有可能。戰(zhàn)國后成為著名的地域地名。南朝梁置藥山縣、藥山郡,便以此為名,足見其時藥山地名,影響之大。
屈原是否到過今沅江市三眼塘一帶,難以考證。不過,藥山之東南今桃江縣桃花江,西南漢壽縣滄港,常德市古城區(qū)枉渚一帶,有人考證確有屈原活動身影,由此推測屈原亦有可能到過今沅江市三眼塘藥
隋開皇九年(589),合藥山、重華(與藥山同時設置)二縣為安樂縣,屬巴陵郡。安樂,應為寓意地名。安,《說文》:“安,靜也?!薄稜栄拧め屧b下》:“安,定也?!薄队衿罚骸鞍?,安定也?!惫沤裎闹杏?/span>20多種釋義,其本義指安定之意。樂,《說文》:“樂,五聲八聲總名。”《廣韻·覺韻》:“樂,音樂。”后引申為“喜悅”、“愉快”之意?!都崱よI韻》:“樂,娛也?!薄对娊?jīng)·小雅·棠棣》:“宜爾家室,樂爾妻帑?!薄墩撜Z》:“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今文中有數(shù)種釋義,其本義指音樂,今多釋為“快樂”之意。安樂,實以“安定快樂”而得名。其得名當與隋初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相關。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大部分地方后,隋開皇八年(588),隋文帝決定渡江滅陳。其時陳后主仍不理朝政,大興土木,整天與后妃及諛臣混在一塊,花天酒地。隋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隋軍乘長江大霧鎖江,兵分八路,直搗建康(今南京城),很快便攻破城池,將士投降的投降,對抭的被活捉,陳后主無路可逃,帶著兩個愛妃投井欲自殺,結(jié)果沒死被活捉。陳朝從此滅亡,南北分裂的局面結(jié)束?!端鍟じ咦?zhèn)魃稀罚骸瓣悋?,合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隋書·地理志下》:“沅江,梁置,曰藥山,仍為郡。平陳,郡廢,縣改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边@表明隋滅陳后,在合并州縣中,因其時天下初定,頗有樂和氣氛,故改藥山縣為安樂縣,屬巴陵郡?!端鍟じ咦?zhèn)飨隆罚悍Q隋文帝統(tǒng)一全國后,“于是躬節(jié)儉,平搖賦,倉廩實,法令行”,“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qū)宇之內(nèi)晏如也?!边@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唐乾寧(894-896)中,改沅江縣為橋江縣,亦名喬江縣?!缎绿茣さ乩碇疚濉罚骸皹蚪?,中。本沅江,乾寧中更名?!睒?,《說文·木部》:“橋,水梁也。”段玉裁注:“水梁者,水中之梁也?!薄妒酚洝で乇炯o》:“(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边@表明由“梁”轉(zhuǎn)名為“橋”,始于公元前257年。 古今文中橋有多種釋義,其本義指“水梁”。今文多釋為架設在河道或空中,可供人畜通行的建筑物。江,古專指長江。今多指大河的通稱。在湘東語系中,鄉(xiāng)民稱比溝大一點的水流為溪,比溪大一點的為港,比港大一點的為河,比河大一點的為水,比水大一點的為江。有時又河、江并稱。有時依各地地貌不同,在不同語境下,各得其義。橋江何以為名?據(jù)清光緒《湖南通志·沅江》記:境內(nèi)“于舊志、府志、縣志以垸名者五十七,以障(檔水的堤壩)名者九,共得六十有六。”⑩因境內(nèi)垸、堤多,溝渠江河亦多,水網(wǎng)交錯,大小橋梁不可計數(shù),故以“橋江”名縣。以取“近物”得名。
北宋乾德元年(963),復橋江縣為沅江縣,屬岳州。元屬常德路龍陽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廢,十三年(1380)復置。⑴354 境內(nèi)處八百里洞庭腹地,地勢平坦,江河湖泊密布,多沼澤蘆葦灘。氣候溫和,水量充沛,盛產(chǎn)稻、麻、魚蝦、蓮子,素有“魚米之鄉(xiāng)”、“苧麻之鄉(xiāng)”、“蘆葦之鄉(xiāng)”之譽。 境內(nèi)名勝古跡眾多。擇其要者有南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昭烈古域遺址。有孔龍港、巴圍子、凌云塔、鎮(zhèn)江塔、魁星樓、景星寺、象山寺。尤以南洞庭湖國際濕地生態(tài)保護區(qū),聞名全世界。保護區(qū)內(nèi)有大小湖洲、島嶼118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鶴,中華秋沙鴨等10種;湖洲蘆葦2400公頃。金秋時節(jié),碧浪撲天,湖柳風舞,湖草離離,蘆花似雪,加上湖水激蕩,波光盈盈,紅霞落暉時,一派水鄉(xiāng)秋韻圖景,攝人心魄,引游客四季不絕。 參考文獻: 1湖南古今地名辭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353. 2水經(jīng)注校證【m】. 北京:中華書局,2011:868. 3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1543. 4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1:102. 5中國歷史地圖集·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45-46. 6湖南地名志【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9:1255. 7魏昌.楚國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44. 8常德市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1. 9益陽市文物管理處.湖南桃江腰子化春秋墓【J】.考古學報,2003:(4). ⑩(清)光緒·湖南通志【m】.長沙:岳麓書社,2009:1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