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banxiajiafulingtang 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源:《金匱》卷中。 組成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功效作用①《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經(jīng)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者;眩,亦上焦陽氣虛,不得升發(fā),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獲苳去水,下腎逆之安神,神安則悸愈矣。 ②《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則悸眩止而痞消矣。 ③《金匱方歌括》。水滯于心下則為痞,水凌于心則眩悸,水阻胸膈則陰陽升降之機(jī)不利為嘔吐。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氣,茯苓導(dǎo)水。合之為滌痰定嘔之良方。 ④《醫(yī)方論》。古人立方,又藥味少而分兩重者,專走一門,為功甚巨,如半夏等湯是也。痰去,則眩悸自止,濕去,則痞滿自消;氣順,則嘔吐不作矣。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①《金匱》。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②《張氏醫(yī)通》。痰飲多汗,小便不利。 小半夏加茯苓湯制法小半夏加茯苓湯的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備注胃脘痛《四川中醫(yī)》(1983,2:26)。格桑某,女,30歲,藏族牧民。因飲食生冷而胃脘痛,呃逆,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時喜溫、喜熨、喜按,腹脹,食欲減退,吞酸噯氣,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脈微沉緊。為過食生冷,寒積于中,陽氣不振,寒邪犯胃所致。治宜溫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半夏(先煎半小時)40克,茯苓30克,生姜30克。服藥4劑后諸癥全部消失而愈。 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根據(jù)組成 |
|
來自: 心若在arnd08b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