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無人善終?病逝不算善終?何況,你把福祿壽考俱全第一人、八十五歲才病逝的郭子儀放在哪里?他難道不算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神?他難道不算善終? 所謂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想必指的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懷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斬的高仙芝。首先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哥舒翰和高仙芝在叛亂初期安祿山的“事業(yè)上升期”就一個投降一個被殺,雖然是戰(zhàn)神毫無疑問,但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根本算不到他們頭上,怎么就算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zhàn)神?仆固懷恩和李光弼倒是當之無愧,但顯然排名在他們前面的必須有郭子儀,否則,這算哪門子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神名單? 就一個個分析一下。先說那兩個沒有“平定”安史之亂的高仙芝和哥舒翰。他們的死源于叛亂初起時玄宗李隆基在驚慌下的昏庸。 一、是名將但不是平叛功臣 1、高仙芝、封常清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在安西四鎮(zhèn)威名遠播,曾大破小勃律,威懾四方胡人歸順。但因為背信棄義攻滅已經(jīng)締結合約的石國掠奪財富,石國投靠大食,最終高仙芝慘敗,被解除兵權入朝。當時,安祿山叛軍初起,高仙芝與舊部下封常清受命抵抗叛軍,所率部隊戰(zhàn)斗力不強,與叛軍一交手連戰(zhàn)連敗,便知不是對手,立刻勸高仙芝退守潼關。高仙芝聽從其建議,成功將叛軍抵擋在潼關以外。但由于玄宗下令高仙芝出擊迎敵,監(jiān)軍宦官邊令誠擔心高仙芝違命會牽連自己,于是逃回長安,向玄宗誣告高仙芝、封常清畏敵不前,圖謀不軌,玄宗不分青紅皂白,下令斬殺高仙芝、封常清。兩位名將就此隕落。高仙芝封常清之死,歸根結底是玄宗朝長年的積弊,軍士戰(zhàn)斗力下降,宦官掌軍權,加上安史之亂導致皇帝對將領不信任,又不知道自己的士兵究竟有多少戰(zhàn)斗力,才有此昏招。
2、哥舒翰 緊接著高仙芝,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正元帥由皇子掛名)的是哥舒翰,作為玄宗當年最信任的兩個邊將之一(另一個就是安祿山),當年在西北屢破吐蕃、突厥,受封西平郡王。雖然曾經(jīng)中風半身不遂,仍不得不擔起重任進駐潼關。因為所率軍隊都是臨時招募,比高仙芝那時更弱,哥舒翰打定主意利用潼關天險堅守不出,叛軍毫無辦法。但是,因為哥舒翰與楊國忠有矛盾,互不信任,楊國忠安插的眼線又被哥舒翰拔除,楊國忠深以為恨,向玄宗進言叛軍兵少,讓哥舒翰出戰(zhàn)。玄宗信以為真,數(shù)度下令逼哥舒翰出兵,哥舒翰無奈,最終被打得慘敗,部下將其綁架送完叛軍大營,哥舒翰投降,安祿山給其高官厚祿希望他能招降其他唐將,但各路唐軍不齒其投降,俱不理睬。安祿山見其沒有利用價值,殺之。安祿山叛軍得潼關,長安無險可守,玄宗只能倉皇出逃,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哥舒翰的投降,源于玄宗長期不理朝政,信用楊國忠等奸佞,終被蒙蔽,又害一員名將。實際上當時河北有顏杲卿、顏真卿等堅守州郡抵抗,河東有郭子儀、李光弼率軍連戰(zhàn)連勝,如果沒有哥舒翰出兵導致潼關丟失,唐朝完全可以慢慢奪回天下,不至于丟掉長安,倉皇出逃。
在丟掉長安之后,叛軍實力達到鼎盛。玄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到朔方軍尋求幫助,最終在朔方軍擁護下即位,而各路唐軍也有了主心骨,紛紛依附,這才開始平定安史之亂的反攻。朔方軍中,最重要的三大戰(zhàn)神無疑是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說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神沒有郭子儀,滑天下之大稽! 二、真正的平叛功臣 1、仆固懷恩 先說說造反的仆固懷恩,仆固懷恩原本應該是朔方軍第三號人物,但是隨著郭子儀被奪權、李光弼外調(diào),仆固懷恩扛起朔方軍大旗。他是鐵勒人,率全族參與平定叛亂,一家46人為國捐軀,兒子兵敗曾假投叛軍然后逃走,回營仍被仆固懷恩斬殺,他不容許家族有人投降。哪怕是詐降。他的女兒也都為國和親回紇尋求幫助。安史之亂最后關頭,史朝義拉攏回紇攻打關中,又是仆固懷恩前去游說利害,憑借姻親關系勸回紇倒戈,被代宗稱為江山再造的功臣,列平定安史之亂功臣第一。但是仆固懷恩也因為與回紇的關系受到群臣猜忌,尤其是與新任河東節(jié)度使辛云京不合,甚至私自出兵攻打辛云京。辛怒告其謀反,宦官駱奉先也進言說仆固懷恩作亂。代宗努力調(diào)和各方矛盾終不得,采納顏真卿的建議,命郭子儀到河東安撫,結果朔方舊將紛紛離開仆固懷恩跟郭子儀回朝。惱羞成怒的仆固懷恩真的發(fā)動兵變,甚至聯(lián)合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部席卷關中,連仆固懷恩的母親都憤怒要殺他這個叛臣。最后在叛亂中病死。仆固懷恩雖然本無反心,但他也不是沒問題。安史之亂后期,他頻頻為叛軍將領講情,保他們留住在叛軍時的官職地位甚至兵權,實際上是聯(lián)合這些人傭兵自重,威脅朝廷。而私自攻打辛云京,犯為臣大忌,而代宗實際也沒有對他進行真正的處罰。最后更是不顧無數(shù)生靈聯(lián)合外族入侵,所以他本身就是有些咎由自取。
然后是善終的兩位: 2、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人,是軍事天才,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隨郭子儀一同在河東屢勝叛軍。肅宗登基后與郭子儀一同擁護肅宗,被委以大任,長期在河東、河北將史思明逼入絕境。奇招頻出,是當之無愧的戰(zhàn)神,太原之戰(zhàn)幾乎將史思明的河北叛軍全殲,史思明此后知李光弼來則聞風而逃。鄴城之戰(zhàn)后郭子儀背鍋被奪兵權,光弼接替其為朔方節(jié)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河陽之戰(zhàn)再次打的史思明丟盔棄甲。此后,安史之亂大部分平息,李光弼被調(diào)往江南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但是,李光弼雖功高卻被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等人妒忌,屢進讒言,致使他的正確軍事決策往往不被采納,也被安置在不要緊的所在,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李光弼也因此心灰意冷,由此犯下大錯。吐蕃攻入長安和仆固懷恩叛亂引吐蕃入侵時,代宗都召李光弼救駕,李光弼卻因害怕魚朝恩陷害屢屢拖延不去。郭子儀平定叛亂后,李光弼每逢代宗召見也都找各種理由不去。部下對他的信任也開始產(chǎn)生動搖,甚至鄙夷他毫無勇氣。最終李光弼郁悶不已,不久病逝,代宗為其輟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謚號“武穆”,百官送葬,也是極盡死后哀榮。李光弼是善終,毫無疑問,至于他后來的不得志,也是有很大自己的因素。他為求自保,置朝廷安危于不顧,并且屢屢抗旨不入朝,給各節(jié)度使帶了很壞的頭。
最后,郭子儀 郭子儀,真正的平定安史之亂第一功臣。叛亂爆發(fā)后,迅速成長為朔方軍頂梁柱,與李光弼一起最早起兵響應肅宗,征戰(zhàn)河東,援救河北,戰(zhàn)無不勝。他也曾一度失意,那是在肅宗調(diào)集九大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發(fā)動鄴城之戰(zhàn)準備給安慶緒最后一擊時,因為不信任各節(jié)度使,于是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統(tǒng)帥大軍,魚朝恩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調(diào)度失當,當史思明援軍來時突遇大風,結果各路軍隊互相沖撞,以致六十萬人星流云散。郭子儀為保存實力,及時帥軍回防洛陽,其部沒有遭受損失。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將罪責加在郭子儀身上,郭子儀因此被接觸兵權。面對誣告他沒有申辯,顧全大局自愿承擔罪責。但是,郭子儀始終沒有喪失忠心,在河東兵變時獲封汾陽王前往平叛,此后又被奪兵權。吐蕃攻占長安,郭子儀帥軍抵抗,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作亂,郭子儀又單騎盟回紇,靠著自己的威望和膽識與回紇達成盟約,使回紇倒戈擊退吐蕃。立下不世之功。此后,在朝中倍受尊榮,雖也被剝奪實權,但獲得了極高的禮遇。封三公之首的太尉、首相中書令(當時已經(jīng)是掛名),德宗繼位后更尊為“尚父”。八十五歲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武將最高謚號)。子孫個個官高爵顯,號稱“滿床笏”(高級官員上朝才有笏板,而郭家的笏可以放滿一床)。號稱自古“福祿壽考俱全”第一人。郭子儀的尊榮,在于胸懷天下,不計個人得失的大公無私之心,在于為人處世的低調(diào),在于他的軍事才能、膽識。這樣的人才是真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