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愛看章丘 靈巖寺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街道境內(nèi),坐落在泰山西北麓,距濟南市區(qū)大約75公里,距104國道8公里。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nèi)四大名剎",并名列其首?,F(xiàn)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靈巖寺始建于前秦符堅永興年間(357年-358年)。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據(jù)《神僧傳》記載:“朗公和尚說法泰山北巖下,聽者千人,石為之點頭。眾以告,公曰:此山靈也,為我解化。他時涅槃當(dāng)埋于此”。靈巖寺就取名于頑石點頭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碑載為觀音大士所化)重興靈巖寺。至唐朝時,靈巖寺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并名,被譽為天下寺院四絕。據(jù)張公亮《齊州景德靈巖寺記》和卞育《游靈巖記》記載:“寺之殿堂廊廡廚僧房,間總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舉全數(shù)也”。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寶殿、五花殿為中軸線的寺廟建筑群。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鐘鼓樓、大雄寶殿等。 大雄寶殿,原名為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誦經(jīng)禮佛的地方。明正德年間(1506-1521)魯王捐資塑大佛像三尊于內(nèi),遂改名大雄寶殿。 摩頂松,位于大雄寶殿后西側(cè),相傳唐僧去西域取經(jīng)時,臨行前曾來靈巖寺,手摩松樹說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數(shù)年后,西指的樹枝果然忽向東指,因而得名摩頂松。后來有人在這棵樹的旁邊又栽上柿子樹,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五花殿遺址,又名五花閣,宋景佑(1034—1038年)年間由瓊環(huán)長老創(chuàng)建,明清時重修,后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在只留下基石部份。據(jù)《靈巖志》記載:“閣架兩層龜首四出,備極精工,前人稱為天下第一”。 千佛殿,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由唐代高僧惠崇創(chuàng)建,宋代擴修,現(xiàn)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歷代重修,但現(xiàn)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千佛殿中的泥塑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審美價值,被稱之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書畫大師劉海粟觀后稱之為“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真宗趙恒、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佑年間(1213-1217)曾遭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幸存。 青檀生長在御書閣門楣的墻壁縫隙間,古枝縱橫,盤根錯節(jié),狀若云朵,又如孔雀開屏。 其下方又有一株虬然古樹,狀若龍頭。兩株古樹構(gòu)成了龍鳳呈祥的奇景。 辟支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是靈巖寺的重要標(biāo)志。辟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儀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高聳入云,古香古色,莊嚴肅穆。 墓塔林,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shù)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 惠崇塔,建于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是唐代靈巖寺住持慧崇的墓塔,通高5.30米,寬3.74米,為全石建筑,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 魯班洞,傳說為靈巖寺開山高僧朗公的墓地。1995年考古發(fā)現(xiàn),實為一座石砌拱券式門洞,為早年進入寺院的山門。 五步三泉,因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三泉相隔很近,故稱“五步三泉”。因泉水甘冽,沏茶香溢,故有“焚香且上五花殿,煮茗更臨雙鶴泉”的詩句。 登山的石階旁邊,千年古樹隨處可見。 一線天,是靈巖寺東北山頂?shù)囊坏朗p,它寬0.5米,長8-9米,高近10米,兩壁如刀削,只容一人通過。電視劇《武松》即在此取景。 白云洞,據(jù)傳,陰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見洞內(nèi)溢出白色云氣,故名。 積翠證盟殿,亦稱方山證盟殿,其名來源于“幼童舍身成佛”的傳說。據(jù)殿內(nèi)《修方山證明功德記》石刻記載:“唐初有一童兒舍身,墜到半虛,五云封之,接往西天而去?!C明佛法功德之真理?!痹摰顬樘曝懹^年間開鑿,正中雕有釋迦牟尼石像,旁有菩薩、弟子、衛(wèi)侍、神獸造像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建方形石室,外壁涂朱色,俗稱“紅門”。 方山證盟殿旁有大字石刻“靈巖觀音道場”,系北宋政和年間張勱題書。 巢鶴亭位于半山腰,在此可仰觀“方山積翠”,可俯瞰靈巖古剎,是一處絕好的觀景平臺。 可公床,相傳,明代靈巖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豎臥休息,故名“可公床”。 樹抱石 袈裟泉,因鐵袈裟而得名,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鐵袈裟是高約2米的“袈裟"狀的鑄鐵,被奉為靈巖十二景之一。據(jù)考證,“鐵袈裟”實際上是一件形體巨大的力士造像殘留的腰部 。大概是武則天動用國庫下令在靈巖寺修建的一組塑像之一的殘跡,大致毀于唐武帝的“滅佛之詔”。 袈裟泉旁邊還有仙人崖,一塊巨大的巖石從山體上分裂出來,卓然而立,頂上有小亭。 大山深處的靈巖勝景,群山環(huán)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古跡薈萃。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