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飯不香,只知道哭,醫(yī)生你看哈是啥子病嘛!” 面對只能由媽媽們來表述病情的小病人,醫(yī)生診病的難度不用說!所以中醫(yī)兒科自古被稱“啞科”。雖則如此,中醫(yī)兒科自南北朝以來,依然逐漸發(fā)展。到了北宋,兒科鼻祖錢乙的弟子閆孝忠收集他的臨證經(jīng)驗編成《小兒藥證直訣》一書,確立了中醫(yī)兒科的診療體系。 全書論治始終遵循“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這一生理、病理特點,遣方用藥寒溫適度,補瀉并用,扶正祛邪兼顧,以柔養(yǎng)臟腑為本。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黃丸、導赤散、異功散等,至今仍廣泛應用于臨床。 經(jīng)典方劑:異功散 組成:人參(切,去頂) 茯苓(去皮) 白術 陳皮(銼) 甘草各等分 眼尖的人兒,早發(fā)現(xiàn)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這四味,是中醫(yī)名方四君子湯。 人參為君藥,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臣藥是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藥茯苓健脾寧心。加甘草調(diào)和與補脾益氣。四味合用,能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 故四湯子湯藥力平和,專門扶助正氣來健脾胃。如同四位正義凜然的君子。后世很多補氣的方子,都是在這個湯的基礎上加味而成的。 四君子湯補氣之后,再加一味陳皮來順順氣,然后以其辛香之味,叫醒被濕氣困擾的脾,所以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意在行氣化滯,醒脾助運,以至補而不滯。不僅能調(diào)節(jié)脾胃,還能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松弛腸管,抗腸痙攣,抗胃腸潰瘍等,以至增強免疫功能、促進代謝等。 所以脾胃虛弱,中焦氣滯,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這些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的癥狀,非常適合用這個異功散哦。 成年人如果脾虛氣滯,稍服補藥即感腹脹食少而“虛不受補”,也可使用異功散呢!而淺表性胃炎、胃潰瘍、結腸炎等,辨證為脾胃虛弱的癥候,也可以選用哦! 也許是錢乙的弟子非常重視這個方子,故以異于常藥之功命名;也許是脾胃是后天之本,很多病癥的治療,都需顧護到脾胃,所以取名異常之功。 畢竟,如果在異功散之上再加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半夏,將這個正氣往下引,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那么,介于四君子和六君子之間的方劑,不取名五君子,反以異功之名稱之,此中奧妙,值得體味。 那么異功散的用法如何呢? 顧護脾胃的方子,怎能少了脾四味:人參、生姜、大棗,甘草,如今,人參甘草均有,所以,此方在將上藥搗爛為細末后。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另加生姜5片、大棗2個,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時溫服。 脾主運化,胃主消化,腸道將漏余的精微再次傳化給脾,由它運行至需要的地方。故而異功散之治,完美將脾胃這個后天之本照顧好,病人獲此功力,復又歡蹦亂跳。 Hello,伙伴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