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檎 · 主播丨左左 01 兒童節(jié)之爭 兒童節(jié),一直都是屬于孩子的節(jié)日。 不管是在以前還是現(xiàn)在,在兒童節(jié)那天,往往老師和父母都會為孩子們備上一些小禮物,讓孩子們體味到小小的驚喜。 而今年卻有些不一樣,因為有一部分成年人,也不甘寂寞地開始“染指”這個原本不屬于他們的節(jié)日了。 翻開朋友圈,我們既能看到一些父母為孩子準備節(jié)日禮物的喜悅。 也能看到這些為人父母對于兒童節(jié)所表現(xiàn)出的興奮,不由得讓人發(fā)出了感慨,一個個大兒童還沒長大呢。 網絡媒體也早早的察覺到了這個趨勢。 在“成年人過六一”這個話題被刷上熱搜之后,各個媒體紛紛摩拳擦掌,把長槍短炮塞到了兒童節(jié)的真·主角面前,詢問這些主角被人喧賓奪主的想法。 至此,關于成年人到底該不該過兒童節(jié)的爭論便徹底拉開了序幕。 在采訪視頻中,每個孩子的想法也是不同的。 有人覺得成年人就該做成年人的事,不要和他們搶節(jié)日了;有的則表示成年人也可以過節(jié)。 有的孩子覺得成年人該沉穩(wěn)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些孩子則覺得這是不同的人自己的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 有的孩子以理服人,說成年人沒有必要再過兒童節(jié)了: 圖片來源:網絡 也有的孩子說孩子不管年紀多大,在媽媽心中都是小朋友: 圖片來源:網絡 視頻放出之后,在微博上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也開始對此發(fā)表起了自己的觀點: @丸XX:為什么成年人總嚷嚷著過兒童節(jié)?因為能當一天的小孩子也很好阿。 @怪獸怪獸XX:更希望兒童節(jié)是給成年人過,每個人每年有一天,可以做一個什么都不用想,只想吃吃喝喝的小廢物,并且可以心安理得。對于兒童而言,哪天不是節(jié)日呢。 @吟XX:小時候總想著長大,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長大后,卻一直在尋找小時候做過的事,因為我想保持小孩子的自由快樂,大人卻在強調我的年紀。 想過節(jié)的大人們一致覺得過節(jié)與年齡是無關的,就連接受采訪的70歲大爺也想過節(jié): 圖片來源:網絡 而反對大人過兒童節(jié)的孩子們觀點也非常明確:什么年紀就該做什么樣的事,成年人有一大堆的節(jié)日可以過,沒必要連兒童節(jié)都不放過。 02 童年報復性補償 其實很多成年人不是為了過節(jié)而過節(jié),他們更多的是在補償自己曾經貧瘠的童年。 太多的成年人因為童年時被無情抑制住了購買欲。 在財務自由后才會放飛自我瘋狂買買買,“彌補”自己曾經只能望著別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和零食的遺憾。 根據淘寶給出的數(shù)據顯示,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 其中57%是90后,淘寶上90后和80后曾吃過的五毛零食更是銷量遙遙領先。 圖片來源:網絡 甚至于現(xiàn)在針對這一現(xiàn)象產生了一個新造詞,叫童年報復性補償。 圖片來源:網絡 很多人的童年過得并不愉快,至少不像現(xiàn)在很多00后所想的那么愉快。 當童年報復性補償?shù)脑掝}出來之后,網友就紛紛分享起了自己的遺憾: @多哥xiaoXX:我能說長大后我一直在報復性消費嗎?因為小時候家里重男輕女,姐姐比較溫柔,我比較有思想有主見,所以父母特別偏愛弟弟姐姐,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我比誰都更愛我自己。 @以安XX:小時候沒玩具,現(xiàn)在自己上班了基本所有看到的玩具都會買來玩,玩了幾天不喜歡了,就寄去給侄子or外甥女。 @杠桿XX:原來我不是個例,感到些許安慰。 沒錯,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自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有些人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夠,有的人是因為父母從小的重男輕女,有的人則是因為父母過于嚴厲的要求,都存在著不小的缺憾。 在年幼的時候被要求著懂事,被要求著成熟,被要求著掩飾兒童的天性。 我們漸漸學著帶上“長大”的假面,聽著鄰居和長輩對父母夸贊自己“XXX真懂事啊,不像我家的孩子,什么都想要。” 看著對方那個所謂“不懂事”的孩子拿著滿手的玩具,靜悄悄的露出一絲羨慕。 我們的內心仍住著一個孩子,一個從未得到滿足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而欲望的疊加是呈指數(shù)級增長的,不曾實現(xiàn)的夢想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是最強烈的。 那種渴求銘刻在大腦深處,所以哪怕在成年之后我們并不需要小時候未曾得到的玩具,也并不會對玩具本身產生極大的興趣。 我們買,是滿足于實現(xiàn)童年的夢想,是對實現(xiàn)夢想這個行為感到愉悅。 所以一大堆的成年人為了感受實現(xiàn)自己兒時的夢想的愉悅而甘愿落進商家的營銷陷阱,不斷地買買買,用著實現(xiàn)夢想那種短暫的愉悅感來填補空虛感。 可補償也只能補償東西,補償不了當初那種誠摯而熱切的期盼,造成內心空洞的怪獸,仍然在不滿地嘶吼著。 03 營銷陷阱的造勢 在這個數(shù)字化的年代,有一群商人立志于把所有節(jié)日都變成同一個節(jié)日——“購物節(jié)”。 哪怕沒有節(jié)日也要生造一個節(jié)日出來,生怕大家把錢包捂得太緊不漏錢出來了。 以前的光棍節(jié)變成了雙十一,雙十一不夠清庫存再搞個雙十二,雙十二之后還想再掏錢就弄一個年貨節(jié)。 520和521怎么可以讓年輕人只在線下熱鬧,線上活動不掙錢? 618的年中大促只有一天太短了怎么辦?加上六一兒童節(jié)把周期拉長大家一起狂歡??! 圖片來源:網絡 消費文化下的狂歡,成了現(xiàn)代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有的意義逐漸被溶解,一個個的節(jié)日對年輕人來說只有一個意義:買! 人們一邊被營銷廣告洗腦,一邊也離不開營銷狂歡中的熱鬧。 他們被引導著曬出自己在哪個節(jié)日收到了什么禮物,曬出了自己在什么特殊的日子又為自己購入了什么驚喜。 大眾,也逐漸變成了商家的營銷工具。 很多成年人只是想要找一個可以宣泄自己內心壓力的辦法,卻被整個社會浮躁的風氣所影響,走向了一條“娛樂至死”的不歸路。 04 社會壓力的變大 隨著時代的變化,成年人肩上的擔子越發(fā)的重了起來。 很多年輕人剛進社會就被社會壓的喘不過氣,所以很大一部分數(shù)量的年輕人開始著眼于追逐社會生活重壓之外的“小確幸”。 圖片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