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賞郵談了“茶”,這一篇就接著談“壺”——這“壺”,自然是指“茶壺”。 茶壺是中國人司空見慣的茶具,專門用于沏茶酌飲。茶壺中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日用工藝品中的奇葩——宜興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是傳統(tǒng)的紫砂陶手工制陶工藝品(現(xiàn)在也有機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古人尊奉他為陶業(yè)祖師稱“陶朱公”),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宋元至明正德年間為紫砂陶的初創(chuàng)時期,據(jù)說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朝的供春(龔春)。明嘉靖至萬歷年間,紫砂陶開始走向成熟和繁榮,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歷代紫砂藝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chuàng)作出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力的紫砂陶藝珍品,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紫砂陶以紫砂壺最常見,通稱“紫砂器”,也簡稱“紫砂”。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而壺壁能吸附茶氣,日久使用后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據(jù)現(xiàn)代研究,紫砂壺的這些特性,與宜興特產的紫砂泥的成分、燒陶工藝形成的紫砂器特殊的氣孔率和氣孔分布特性有關。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可使品茶達到“禪茶合一”的境界。故而有人稱譽紫砂壺:“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1994年5月5日,郵電部發(fā)行《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一套四枚(志號1994—5 T),由著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李印清設計。這套郵票畫面上的4把紫砂壺,皆為歷代紫砂名家的代表之作,反映了紫砂陶藝的主要風格和造型,讓人們領略和欣賞到宜興紫砂陶的藝術神韻。 郵票畫面以精美的紫砂壺為主調,背景為淺灰色中式信箋草書書法,書寫著名文人詠誦紫砂壺的名句。方寸間融紫砂、詩詞、書法、金石于一體,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耐人細細品味。 明·三足圓壺(時大彬作) 這件“三足圓壺”, 1984年在無錫縣甘露鄉(xiāng)蕭塘墳華涵莪墓出土,收藏于無錫市錫山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因壺把下方的壺腹上有陰刻楷書款“大彬”二字,結合墓葬年代(明崇禎二年)和其他出土文物考證,這是明代紫砂大師時大彬的作品。 時大彬何許人也?他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時朋、時大彬父子所處的明嘉慶—萬歷年代,正值紫砂陶成熟繁榮至鼎盛的時期。時大彬技藝高超,做工精湛,他確立的用泥片和鑲接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至今仍為紫砂業(yè)沿襲,被譽為“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 此壺高113厘米,口徑84厘米,整體造型古樸雅致。壺身似球形,腹鼓似鬲(li),三足矮小如乳頭。壺蓋貼塑四瓣對稱的柿蒂如意云頭紋,故又名“如意壺”。壺身無紋飾,色淺絳無光,表面滿布微凸的淺黃色小顆粒,似“石榴皮”質感,精光內蘊。嘴柄相對,柄下方腹壁“大彬”題款工整有力。 郵圖背景草書“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汪文輔的這兩句詩,用在這把名壺身上可謂恰如其分(陽羨是宜興的古稱)。茶壺的造型式樣很多,一般多作鼓形,取其端正渾厚之故;同是圓圓的鼓形,在制陶大師手下卻有萬千具象。書法正中的金石篆文“圓不一相”,可謂畫龍點睛。 (注:2000——2001年,保利拍賣時大彬作品紫砂壺2件,成交價132萬、492萬;2000年西泠拍賣時大彬制圈鈕壺1件,成交價1344萬。) 清·四足方壺(陳鳴遠作) 這件“四足方壺”高10.3厘米,口徑6.7厘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材質為紫褐色泥,砂質隱現(xiàn),造型寓圓于方,敦實厚重。彎曲流環(huán)形把手,下附四只餅形底足。制作精細, 質樸大方,結構合理,用功獨到。蓋面鼓出,蓋頂與壺身形制相若。壺腹刻銘“且飲且讀,不過滿腹。為禹同道兄,遠。”鈐“陳鳴遠”篆書方印。這是陳鳴遠的代表作品,屬幾何形類的方器。 陳鳴遠,清康熙年間著名的宜興紫砂藝人,是繼明代時大彬后最著名的壺藝大師。他的作品富于創(chuàng)新,既繼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著重發(fā)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手法,被譽為“清代砂藝第一名手”。他還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的手法,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壺藝、品茗和文人風雅融為一體,讓紫砂器成為真正的藝術品步入藝術殿堂。 郵圖背景草書汪森的壺銘:“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飲其德者,心怡神寧。”這與方壺所銘“且飲且讀,不過滿腹”相映成趣。金石篆文“方非一式”,與前文“圓不一相”的意義相近。 (2011年佳士得拍賣陳鳴遠作宜興紫砂南瓜式壺704萬成交) 清·八卦束竹壺(邵大亨作) 這把“八卦束竹壺”,高8.5厘米,口徑9.6厘米,胎泥材質細膩,紫潤可愛, 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壺以“束竹”為造型,表征“八卦”的寓意。壺身以64根細竹圍成,腰間束帶以圓竹裝飾,壺底四周由四個腹部伸出的8根竹子做足,暗合“八八六十四卦”。壺蓋上微凸伏羲八卦方位圖,蓋鈕為太極圖式,意蘊了然。壺流(壺嘴)、壺把則飾以飛龍形象,因而俗稱為“龍頭一捆竹”。此壺將易學哲理巧妙地構思于紫砂壺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稱紫砂藝術極品。 壺蓋內鈐“大亨”陽文楷書瓜子形印。邵大亨,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大家,是繼陳鳴遠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壺以渾樸見長,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其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郵圖背景為梅曉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詩句。中間是金石方印的篆文“泥中泥”——這是贊譽宜興紫砂泥為“泥中之王”(猶如稱“人中人”、“人中龍鳳”)。 (注:2000——2001年,拍賣邵大亨作品紫砂壺3件,成交價分別為:紫泥六方掇球壺322萬、魚化龍392萬、紫泥大德鐘壺481.6萬。) 現(xiàn)代·提璧壺(顧景舟作) 提壁壺,高14.5厘米,寬18.5厘米,因其壺蓋面似一古雅的玉璧而名。壺體扁圓柱形,平蓋,扁圓鈕,扁提梁,微曲線造型,結構嚴謹,剛中帶柔,和諧勻稱,虛實節(jié)奏協(xié)調。提璧壺氣質健偉,色澤紫中泛紅,深沉樸茂,置放各種環(huán)境中品茗觀賞,都能顯其神彩。這把“提璧壺”不僅體現(xiàn)了顧景舟精湛的壺藝,而且融合了高莊教授(國徽定型設計者)所設計的風格、神韻,達到最高境界的合作,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紫砂壺藝的材質美、工藝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是當代紫砂名壺之一,也是顧景舟畢生的經典之作?,F(xiàn)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近代和現(xiàn)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顧景舟(1915—1996),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成就極高,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其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郵圖背景書法為歐陽修“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的詩句,中間是金石方印的篆文“藝中藝”。 (注:2012年5月瀚海拍賣顧景舟制大提壁壺一件,成交價1288萬) 好啦!欣賞罷這套《宜興紫砂陶》郵票所展現(xiàn)的四把“名壺”,在我心中留下的除了驚嘆,還有感嘆——這那里是“茶壺”啊,分明是以“茶壺”為具象的泥陶工藝品寶貝疙瘩!難怪在小說《茶人三部曲》里,一把“曼生壺”就勾出了上百年的愛恨情仇。 (注:陳曼生(1768~1822年),即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曼龔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由他設計、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親手制作的十八種經典款式紫砂壺,人稱為“曼生壺”。2012年嘉德拍賣一件作品,楊彭年制、陳曼生為江聽香銘石銚壺,368萬成交。) 據(jù)行家講,中國有“四大名陶”——宜興紫砂陶(江蘇)、欽州坭興桂陶(廣西)、建水五彩陶(云南)、榮昌安富陶(原四川、今重慶)。除高居首位的宜興紫砂之外,其他三大名陶,都有產茶壺。欽州沒去過,云南建水倒是去過兩天,“建水陶”的韻味也領略了一二。一是在飯店里大吃“汽鍋雞”,桌上那只外飾精美的“汽鍋”,正是建水陶的標志性特色產品。二是登上建水古城東門門樓,那里陳列有一面墻的建水陶茶壺茶具,琳瑯滿目,令人難忘。 榮昌近在四川盆地(原屬四川今屬重慶),慚愧也沒有去過當?shù)?,但榮昌陶器倒是見過用過許多的,尤其是這樣的提把茶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一些,曾經是許多人家八仙桌上的必備之物。每逢炎炎夏日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從這樣的茶壺里倒出一杯老蔭茶之類的涼茶,喝下去,滿口清爽,一身清涼! 木訥叟柏森作于木訥齋 (郵圖和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票信息:1994-5 宜興紫砂陶(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