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明)《十八應真圖卷》.釣魚島主權鐵證及國寶大展
吳彬(明) 《十八應真圖卷》.
成交價:1億6912萬元,打破一個月前由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以1.34億元創(chuàng)造的中國繪畫拍賣世界成交紀錄,同時創(chuàng)國內藝術品單件拍賣成交世界紀錄,成為2009年秋拍賣又一大亮點。17年價格漲40倍。
拍賣場次:北京保利2009秋季拍賣
“應真”即佛教中的“羅漢”,吳彬一生中多次畫過此題材,但此卷《十八應真圖》在構思上最為“奇絕”。羅漢或坐于石床,或立于水上,或駕乘怪獸,或相互清談,吳彬著力于敘事情節(jié)的表現(xiàn),并使每一位羅漢都各具特色??v觀人物在造型上的處理,吳彬將線條的運用置于首位,與其他人物畫的線條有著較大的不同,是吳彬對于佛教經典的深刻理解,進而詮釋教義的主動選擇。吳彬作品本來傳世就少,且卷中鈐乾隆諸璽并行書題跋,正可謂“寶笈之寶”。 事件回放:2009年11月22日凌晨兩點,北京保利拍賣夜場達到了癲狂。這件中國畫拍前公布的估價僅僅是2000萬至3000萬元,一位神秘的山西買家就表示準備花1.5億元買下,不料拍賣現(xiàn)場遭遇強敵上海新理益公司董事長劉益謙。劉益謙說自己就喜歡等到其他競買人多輪混戰(zhàn)過后,紛紛彈盡糧絕,拍賣師即將落槌之際,再舉手報出最后一口價。這種橫刀奪愛式的競買感覺讓劉益謙很享受。 吳彬,明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歷(1573-1620)間,以能畫薦授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嘗于都門閱邸報。見魏(王當)擅權之旨,批評而訾議之,被邏者所偵,逮縶削奪。山水布置絕不摹古,佛像人物,形狀奇怪,逈別前人,自立門戶。白描尤佳,脫唐宋規(guī)格,筆端秀雅,遠即不能當?shù)雷?,近亦足力敵孟俯。款字多用篆書。神宗故稱賞之,御府有藏,外傳甚少。曾繪月令圖十二幅,又隆慶二年(1568)嘗仿唐寅萬松山卷,萬歷四十五年(1617)作安禪制毒龍圖。天啟七年(1627)胡正言輯十竹齋書畫譜,有所畫訪菊圖。《圖繪寶鑒續(xù)纂、福建通志、莆田縣志、五雜組、畫史會要、無聲詩史、辛丑銷夏記、福建畫人傳》。
引首:游藝神通。印文:古希天子之寶
吳彬《十八應真圖》
吳彬《十八應真圖》研究
吳彬長期在南京生活,他與江南文人交游,對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獲得較高的社會聲譽。明代葛寅亮編撰的《金陵梵剎志》為南京最早的佛教專志,書中錄有三篇關于吳彬《畫五百羅漢》的題記。文章的作者皆是名重一時的文人,曾任翰林院修撰的焦竑于萬歷三十年(1602)作《棲霞寺五百羅漢畫記》,書畫巨擘董其昌與南京名儒顧起元分別寫了同為《繪施五百羅漢夢端記》的文章。對于吳彬的身份、藝術等各方面,這三篇文章均有提及。 焦竑所述將吳彬稱為頗具文翰的畫家,而非一般畫師:“居士吳彬字文仲者,少產莆田,長游建業(yè),真文下燭,懸少微之一星,俊氣孤騫發(fā)大云之五色,即嫻詞翰件綜繪素,團扇持而為牸,屏風點而成蠅,高步一時,無慚三絕?!?br> 董其昌所述之語可知吳彬是一位居士,像其它文人畫家一樣,繪事只是翰墨之外的余事:“浦口吳彬居士者,婆娑一圃,泛濫珠林,翰墨余間,縱情繪事?!?br>顧起元的評述是對吳彬繪畫藝術的高度贊揚:“文仲吳君,八閩之高士也。夙世詞客,前身畫師,飛文則萬象縮于筆端,布景而千峰峙于穎上。” 曾任南京禮部右侍郎的葉向高,亦為福建人,其《蒼霞草集》中有一篇《枝隱庵詩集序》,這篇文章是為吳彬詩集寫的序言。從文中評述里不難發(fā)現(xiàn)吳彬不但是文人兼畫家而且還是在家居士:“吾鄉(xiāng)吳文中,僑寓白門,名其所居曰‘枝隱庵’。日匡坐其中,誦經禮佛、吟詩作畫,雖環(huán)堵蕭然,而豐神朗暢,意趣安恬,大有逍遙之致?!庇纱丝芍瑓潜驅τ诜鸾填}材的熱衷與他作為“居士”的宗教信仰不無關系。 以上為晚明、主要是吳彬活動的萬歷時期,江南文人對他的評述。通過這些可以完成對吳彬作為文人、畫家、居士三種身份的認知。后世言及吳彬及其繪畫也無非是依據(jù)晚明各家的文字綜合而成,如徐沁所撰的《明畫錄》。該書是具有畫家紀傳體性質的畫史著作,他將吳彬歸于“道釋”而非“山水”之屬:“吳彬字文仲,閩人,萬歷間官中書舍人。長于佛像,人物亦秀潔,至寫山水,絕不摹古,皆即景揮灑。人謂其小幅擅奇,余曾見盈丈之障,亦殊工麗也。”可見在成書時的清初,吳彬已經作為善畫佛像的畫家而被人們所知,或者說,他的山水畫之名完全被佛教繪畫所掩蓋了。 追溯吳彬以來近三百年的畫史會發(fā)現(xiàn),這種奇特怪異的畫風完全被擱置在主流繪畫之外。致使對于吳彬的研究,始終沒有引起國內學界足夠的重視。然而,海外學界則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關注。在西方學者對晚明繪畫進行整理研究時,吳彬繪畫中所表現(xiàn)出的特異圖式必然突顯出來。在七十年代初臺北舉辦的《中國繪畫研討會》上,美國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高居翰(JamesCahill)以吳彬的山水畫作為研究的重點,認為吳彬山水畫風的形成是北宋巨嶂山水的復興。此后他又在明代繪畫研究專著《氣勢撼人》中通過晚明社會背景對吳彬“奇特畫風”的由來重新作出了解釋,并進一步研究了晚明繪畫。美國加州大學藝術史學者凱瑟琳·柏奈特(Katharine P.Burnett)將吳彬畫風與明中后期文學相結合,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奇趣”風格具有當時風行的社會文藝思潮性質。1977年臺北故宮《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將丁云鵬、吳彬、藍瑛、崔子忠、陳洪綬五位晚明畫家的作品集中展出,并歸納這一時期繪畫風潮,稱之為“變形主義”。此后,學界接受這一概念,將其視為晚明人物畫的代表性風格。 對于“變形”這一奇特風格,無論山水還是人物,甚至書法,都反映出晚明獨特的審美趣味。晚明人們對“奇趣”的追求,似乎很好地解釋了吳彬筆下人物的變形之貌。吳彬之畫風在當時頗具有前衛(wèi)性,他沒有步文人畫摹古的后塵,而是直抒心性?!妒藨鎴D》中的羅漢造型與吳彬其它**作品,如《五百羅漢圖》(今藏美國克利弗蘭博物館)、《十六應真圖》(今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畫愣嚴二十五圓通冊》(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有著一致性,可謂“貌甚奇古”。如此造型的確立是吳彬個人趣味所至還是另有其它緣由?從《畫愣嚴二十五圓通冊》后陳繼儒的題跋中似乎可以得到解釋:“吳興潘朗士親為經營指授,故胡貌梵相,意態(tài)毫發(fā)皆向筆端出現(xiàn)。” 吳彬對于羅漢的圖像詮釋應該上溯至五代貫休以來的特殊造型,即“胡貌梵相”。他因受潘朗士的指授,使筆下人物形象神貌畢現(xiàn)??梢詳喽?,羅漢造型的選定并非單純意義上對“奇趣”的追求,更不是受西洋繪畫的影響,而是吳彬對于佛教經典的深刻理解,進而詮釋教義的主動選擇。 卷末吳彬的題款“乙卯春日寫于繡佛居”,“乙卯”為萬歷四十三年(1615)。關于吳彬的生卒,目前學界尚有不同的推斷。高居翰認為其活動的時間大約在1583-1626年之間,《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則推斷在1590-1643年間,此外還有其它的推測。目前已知的吳彬人物畫作最早的是《十六應真圖》,作于1591年。與此卷在風格上十分接近的《畫愣嚴二十五圓通冊》雖無年款,但臺北故宮博物院陳韻如考證創(chuàng)作年代大約在1617-1620年之間。 吳彬作品散見于國內外拍賣會的極為少見,1989年12月紐約蘇富比曾推出吳彬的《宕壑奇姿圖卷》,以121萬美元成交。2009年春拍中吳彬《臨李公麟畫羅漢》卷現(xiàn)身國內拍場,落槌價為4480萬元人民幣。 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匯編》卷三《秘殿珠林續(xù)編》,第155頁,北京出版社,2003, 出版:《比利時尤倫斯夫婦藏中國書畫選集》圖版38-41,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
|
來自: lanheshang > 《meis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