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畫鑒賞(六) 隋·展子虔《游春圖》——山水壯闊的畫卷 《游春圖》 《游春圖》作者 展子虔,隋代杰出畫家,大約生于公元550年、卒于公元617年,渤海(今山東惠民縣何坊鄉(xiāng)展家村)人。他是現(xiàn)在唯一有詳細資料記載的隋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展子虔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帳內(nèi)都督等職,他輾轉(zhuǎn)洛陽、長安等地,并在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從這些壁畫分布的地區(qū)來看,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大江南北。他多才多藝,對各種畫類幾乎無所不能。他畫人物,畫立馬,畫山川,都形象生動、逼真,給人呼之欲出之感。特別是他描繪貴族游春情景的《游春圖》,是我國現(xiàn)在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卷軸山水畫之一,對后世山水畫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元人湯里贊譽他為“唐畫之祖”。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 展子虔的繪畫題材廣泛,手法多。變他不僅善畫人物、車馬、山水、臺閣,而且大都臻于精妙。在著色技巧上,他用青綠設(shè)色。他的畫法為唐代繪畫名家李思訓(xùn)、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畫之馬,神采飛揚,十分有神,“立馬而有走勢,其為臥馬則有騰驤[xiāng](意指白色的馬)起躍勢,若不可掩復(fù)也。”展子虔能夠抓住馬的瞬間神態(tài),表現(xiàn)出整體的綽約風(fēng)姿,達到以形傳神,以神帶形,形神兼?zhèn)?,維妙維肖的藝術(shù)境界。 《游春圖》局部 《游春圖》鑒賞 此圖描繪了達官貴人在風(fēng)和日麗的春天踏青游樂的情景。畫家表現(xiàn)了貴族游春的主題,以抒情而又近似紀實的手段展示了祖國江山的美麗和貴族生活的優(yōu)雅舒適。 各種花樹點滿山野,桃紅柳綠,相映成趣。山上有騎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婦女,飛瀑流泉,小橋流水,遠山近坡,層次分明。全圖用鳥瞰方式遙攝景物,水面開闊,煙波浩渺,兩岸山巒起伏,層次豐富。 《游春圖》局部 此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有兩大特點:一是青綠勾填技法的運用。山石樹林有勾無皴[cūn](中國畫技法之一,涂出物體紋理或陰陽向背),填以青綠色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構(gòu)圖上,脫離了魏晉時期作為人物畫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處理方式,而變?yōu)橐陨剿疄橹鳎宋镏蛔鼽c景出現(xiàn)的獨立完整的山水畫,具有與自然景物的空間關(guān)系相適應(yīng)的“遠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畫面效果。 《游春圖》局部 卷首有宋徽宗趙信題“展子虔游春圖“六”字。畫面描繪了陽光和煦的春天,翠帕蔥籠,碧波蕩漾,貴族士人于堤岸策馬游賞的景象和游人在山水中縱情游樂的神態(tài)。《游春圖》不同于南北朝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樹石若伸臂布指”的山水畫的早期幼稚階段,人與山有了適當比例,遠近關(guān)系有所解決。因此唐人稱展畫有“遠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勢。 《游春圖》局部 《游春圖》四處點綴著春天的綠色,那些尚未長葉的樹枝,也似乎感受到陽光的暖意,正欲萌芽。這幅畫怎么看也是一幅春天的場景,浸透著一股陽光般的暖意。水的這邊兩個閑人在走馬,水的那邊兩個人在看水,湖中三位婀娜多姿的女子,乘船閑話中,正在渡河。畫面中,有一座溪上的小橋,山中還有古剎。 圖中的山、樹、人物、波紋、屋宇,皆用細線畫成,輪廓準確優(yōu)美;山染以石綠,略施淡赭,在山后白云的映襯下,格外明麗可人。花用粉點,樹敷濃綠,人物與屋宇則染以白粉或朱紅,愈見輕快顯目。風(fēng)格細膩,與畫工樸拙之風(fēng)有所不同,情調(diào)委婉豐富。 《游春圖》局部 《游春圖》追蹤 隋·展子虔《游春圖》為絹本,設(shè)色,縱43厘米,橫80.5厘米。其真品由于年久而早已失傳,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游春圖》為唐人摹本。《游春圖》是我國存世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畫上有宋徽宗趙信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字。經(jīng)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捐獻,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張氏為搶救這一稀世珍品,當年曾賣掉自己的住宅,其情形經(jīng)過可謂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