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黃芪60~120g,白術30g,當歸20g,紅參(另燉)、五靈脂15g,柴胡、升麻、陳皮、桂枝、生麥芽、炙甘草各10g,生姜5片,大棗10枚。 【主治】木不疏土證,食少便溏,消瘦乏力,左關脈特弱(《李可經驗專輯》171頁)。 【方解】木不疏土證,指左關特弱之肝氣虛,不能疏土而食少便溏,面色萎黃,消瘦乏力。張錫純氏創(chuàng)補肝氣,用生黃芪、桂枝、生麥芽;李可亦用之補肝,加補中益氣湯益氣健脾,紅參、五靈脂益氣化瘀,啟脾進食,共奏“補肝氣以實脾胃”之功效。 【用法】二煎混勻,日分2次服。 急性肝炎誤治變癥 高某,女,30歲,靈石煤礦工人家屬。 1983年6月27日初診。1979年初患急黃肝炎,經治3個月,服茵陳蒿湯加味方70余劑,計茵陳3000多克,板藍根2000多克,梔子、大黃250g。黃疸雖退,肝功持續(xù)不降,GPT 120單位,日見食少神疲,畏寒肋痛。又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方20余劑后,變生經閉、厭食、腹脹而嘔涎沫,亦已3個多月。面色萎黃無華,肋間刺痛不休。痛作時按腹彎腰,頭汗淋漓。近日更增腰困如折,足膝冰冷,小便不禁。脈細,左關特弱,舌淡,苔灰膩。已成遷延性肝炎,病程長達5年。證由過用苦寒攻下,損傷肝、脾、腎二臟之陽。又過用辛散,致氣血耗傷。脾胃為后天之本,惡濕又主化濕,此經一傷,氣血生化無源,故面色萎黃,食少經閉。肝為人身元氣之萌芽,過用辛散攻伐、苦寒解毒等品,致傷肝氣。肝寒則絡脈滯,故脅痛不休。肝虛則自顧不暇,木不疏土,土氣更壅,故見厭食腹脹納呆。腎為先天之本,人之有生全賴命火之溫煦,腎陰之濡養(yǎng)。今苦寒傷損腎陽,腎氣怯弱,故見腰困如折,雖在盛夏,瑟縮畏寒,小便失約。故治療此癥之關鍵,要忘卻一切先入為主之偏見,置“肝炎”于腦外,但先溫養(yǎng)肝、脾、腎三臟之陽而救藥誤,治法便在其中矣。 生黃芪、當歸、腎四味各30g,紅參(另燉)、五靈脂、吳茱萸、桂枝尖、生麥芽、細辛、炙甘草各10g,赤芍15g,干姜30g,油桂2g,生姜10片,大棗10枚。 上方守服27劑,計用干姜、腎四味各810g,吳茱萸、細辛各270g,服至10劑時,嘔涎、肋痛得罷,食納大增,日可進食1斤多。服至20劑時,面色已見紅潤,自感乳脹,又服7劑,月經來潮。8月初化驗,肝功陰轉,諸癥均愈(《李可經驗專輯》172頁)。 【李按】脈見左關特弱,知是肝氣不振,張錫鈍氏投以生黃芪30g、桂枝尖9g,數(shù)劑而愈。張氏的論述,對肝脾郁證的治療,獨辟蹊徑,解破臨床一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