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王維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如若以畫喻王維詩,則不但有尺素小幅,工筆細描,更有長軸巨卷,潑墨寫意。前者如《輞川集》中的小詩,后者便是這首《終南山》。 《終南山》的確出手不凡,首聯(lián)“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不過十字,卻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壯闊。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名,天都一說為帝都,指長安,其實不確。此處天都應(yīng)指蒼天、上天,與下聯(lián)之海隅相對?!痘茨献印ぬ┳逵?xùn)》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 王維詩中的“天都”即取此意,本在強調(diào)終南山之高,似乎將與天齊。唐人寫終南山之高者,如唐太宗《望終南山》之“重巒俯渭水,碧峰插遙天”,祖詠《終南望余雪》之“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皆以直入云天形容其高峻。 “接海隅”亦為想象夸張之辭,終南山屬秦嶺山脈,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其間雖近千里,然離海尚遠,故“接海隅”與“近天都”一樣,并非實景。不過是突出終南山群峰連綿,橫絕千里的氣勢。兩句一寫高峻,一寫壯闊,勾畫出終南山的遠景。 頷聯(lián)則將鏡頭拉近:“白云回望合,青籬入看無?!苯K南山云遮霧掩,遠睹可見,入而不覺。當(dāng)詩人走出山外,回看身后的山峰,但見白云繚繞,將適才所行之路遮掩;而當(dāng)詩人走入山中。煙靄卻又消失不見。兩句寫終南山之云霧與詩人之感受,頗為真切傳神。其觀察之細致,用字之精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其所傳達,即便是高明的畫家,也難以望其項背。 如果說首聯(lián)重在描繪終南山的高、遠。那么這兩句則重在寫終南山的深邃,而其手法又與首聯(lián)之夸張不同。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介紹山水畫技巧,謂:“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蓖蹙S此詩,不但能以煙霞顯山之高峻,更能以云需顯山之幽深。 頸聯(lián)仍寫終南山之大,與首聯(lián)從外部遠望不同,五、六句則是描繪置身終南山中的觀感。詩人登上終南山之最高峰,四圍景色盡收眼底?!胺忠爸蟹遄儭币庵^僅終南山之主峰就跨越不同的地域。分野指地域的劃分,古人以二十八宿星座來區(qū)分標(biāo)志地上的界域,此為分野?!标幥绫娵质狻?,則是說從主峰往下看,群山起伏,因陰陽向背的不同而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 以上三聯(lián)寫終南山景,似已淋漓盡致。然作者意猶未足,又來一特寫:“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彪m與前三聯(lián)之大處落筆不同,卻別有作用在。第一,點明了作者的存在并暗示其耽于游山的心境。第二,具體場景的描繪與前三聯(lián)寫意勾勒互為映襯。 第三,化靜為動。詩人與樵夫的問答,為整個畫幅平添了靈動生活之氣??傊?,尾聯(lián)實為全詩的一個有機組成的部分,有了它的存在,對終南山景的描狀才更顯神完意足。才更耐人尋味,意境深遠。 其實,以長軸巨卷喻王維此詩,尚不十分貼切。因為再高明的畫家,也只能對山景作平面的描摹,而王維此詩卻將終南山景作了立體的呈現(xiàn)。不光有高遠(首聯(lián)),平遠(頷聯(lián)),俯瞰(頸聯(lián)),而且還能出入其中,聲色俱存。與其說是畫,不如說是電影不同鏡頭的組接。 漢代司馬相如論賦,謂“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內(nèi),不可得而知。”王維此詩。恰是作者吞吐天地,出入六合,多方觀察,高度概括的產(chǎn)物。有此胸襟,方能“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方能仰觀俯察,移步換形,為此化工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