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媽 小步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愛爾蘭國立大學(xué) 寶寶大亨,今年5歲 1 去年的清明節(jié),我?guī)е?歲多的大亨去給一位故人掃墓。 這位故人是我以前的同事,還曾經(jīng)跟小寶寶時期的大亨玩過舉高高。曾經(jīng)一起并肩戰(zhàn)斗過的戰(zhàn)友,一起喝酒擼串的好哥們,如今陰陽兩隔,心中不免悲傷。 于是很難得的,我跟大亨聊到了生死。
關(guān)于生死,很多爸媽都會刻意回避,仿佛說出來就犯了某種忌諱。其實對于3、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對于死亡充滿好奇。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回避話題,只會帶給孩子負(fù)面的效果。
人們?nèi)绾谓忉屗劳?,不同的文化和宗教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我們愿意相信XX會上天堂,他會一直保佑我們的。 但孩子會對死后升天這件事一臉問號。 孩子理解不了成年人對死神的敬畏,也無需用超現(xiàn)實的解釋給他們徒增困擾。 回家的路上,大亨隱隱有些擔(dān)憂地問:所以媽媽你也會死嗎?
這話讓我啼笑皆非,又超級感動。別看這個小家伙平時神經(jīng)大條的樣子,其實也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啊。 我摸了摸大亨的頭,用狐貍樹繪本上面的話對他說:“每個人都將死去,但在媽媽死去之前會陪你很長很長的時間。各種回憶和愛會成就了你內(nèi)心的媽媽,所以媽媽會一直活在你的心里?!?/span>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大亨終于體會到什么是死亡,什么是分離。但今天,我仍要告訴他,死亡,就意味著失去。 因為只有看清楚死亡的樣子,我們才會懂得珍惜,懂得什么叫做生生不息。 2 人為什么會死?死了之后去哪?我也會死么?上面三個問題基本就是學(xué)齡前的寶寶關(guān)于死亡的終極提問了。 面對這些問題,要知道,我們的回答可能就會決定孩子的世界觀呦。 來自美國的兒童生活專家Ashleigh Schopen說:你應(yīng)該在死亡真的到來之前讓孩子了解死亡,以免被打個措手不及。讓死亡成為我們正常談話中的一部分,這對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都有好處。 正是因為不了解和困惑,才讓死亡變得越發(fā)神秘和恐怖,才會有那么多的孩子對死亡缺乏敬畏之心。 面對有關(guān)生死的問題,坦然面對要比避之不談好得多。 每一次悲傷,每一次挫敗,每一次痛苦都是教育的最佳契機。親人或者寵物的離世都會讓孩子陷入悲傷,這個時候是否正確的談?wù)撍劳觯瑢⒆觼碚f意義重大。 3 想讓孩子理解死亡,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認(rèn)知特點。從心理學(xué)研究來看,孩子對死亡的認(rèn)知一般會經(jīng)歷這樣幾個階段: 0~3歲 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在此階段,親密和持續(xù)性的身體接觸最重要。所以,針對3歲以下的孩子,不必刻意告訴他們死亡的意義,以免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或其他的負(fù)面影響。 3~6歲 學(xué)齡前孩子理解的“死亡”就是躺下不動、不呼吸,他們會玩“過家家”裝死,但不能辨認(rèn)“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收動畫片或故事書的影響,常認(rèn)為生命會像動畫片里的人物一樣可以復(fù)活。還常將死亡與睡著或旅行聯(lián)系起來,有時會害怕睡覺。 針對3~6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來說,把握住“3要3不要”的大原則,才能起到讓孩子正視死亡,珍惜生命的作用。 1、要實話實說 怕孩子接受不了,其實是我們心中接受不了。 實話實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比我們更能坦然接受,告訴孩子我們的悲傷,并讓他知道原因。 我們確實也欠孩子一個解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周圍的人都陷入悲傷。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詞匯,比如“奶奶生了重病,醫(yī)生也沒有治好,她死去了。” 2、要使用“死”這個字 我們通常不愿意用到死這個詞,仿佛說出口便是傷心,所以我們會說“走了、去了、睡著了、出遠(yuǎn)門了?!钡@些解釋會讓孩子非常困惑,走了什么時候回來,睡了為什么不會醒,他便會陷入迷思又找不到答案。 3、要說的舒服,可以說“我不知道” 不過也沒有必要把一切解釋得清清楚楚,在死亡這件事上遇到十萬個為什么寶寶,我們是完全可以說“不知道”的,比如當(dāng)孩子問“奶奶送去殯儀館會發(fā)生什么?”沒必要解釋,也沒必要無所不知,如果有些細(xì)節(jié)說出來讓人非常不舒服,不知道也很好。 1、不要裝得若無其事 每一個人面對死亡都會悲傷,即使你不希望傳遞給孩子,也無需掩飾。要讓孩子知道,身邊的人去世悲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相反你的強裝鎮(zhèn)定才會讓孩子疑惑:難道媽媽認(rèn)為這無所謂么? 2、不要切換主題 有的爸媽會在孩子推門而入的瞬間突然切換話題,你以為孩子不會察覺么?孩子單純但是不傻啊!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們認(rèn)為,死亡是一個禁忌話題,大人們可以談?wù)摱也恍小_@種禁忌感就會強化恐怖的氣氛,反倒不如開誠布公,只要注意有孩子在場時的用詞和語氣就好。 3、不要禁止笑聲 我小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在奶奶的葬禮上偷笑而被我媽狠狠批評了一頓,那個時候的我完全不懂死亡的含義,也不理解成年人的儀式感。事實上,我們真的不能要求每個小孩子都能像大人一樣悲傷,為什么不把歡笑當(dāng)作是種治愈呢?悲傷的時候見到孩子的笑臉難道不是一件讓人重新燃起希望的好事? 去年,美國前總統(tǒng)老布什逝世。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為老布什舉行國葬儀式。小布什發(fā)表了一篇十分幽默,卻又催人淚下的悼詞。 沒有太多的悲傷,沒有絲毫的恐懼,相反卻用“迎接”這樣積極陽光的詞匯,讓我們用溫暖、平靜的角度去看待死亡與離別。 全場人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最后以小布什的那句“讓我們在悲痛中微笑”結(jié)束。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遺忘才是。 ?完整演講可戳視頻觀看? 在我們的國家,“死”這個字仿佛是種忌諱,我們小心翼翼,不敢談?wù)撎啵徽劇八馈彼坪跏且环N約定俗成。 但死亡還是在那里,不會因為我們不去談它而不存在。 對作為父母的我們來說,“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也是我們自己的必修課。 學(xué)習(xí)如何面對死亡,學(xué)習(xí)如何和孩子談?wù)撍劳觯茈y。 我們唯有坦誠地、開放地與孩子一起討論死亡,才能讓孩子真正認(rèn)識死亡,真正懂得珍惜。這遠(yuǎn)比讓孩子自己去猜測、去懷疑有意義的多。 今天的話題有些沉重,但很有必要。因為,死亡教育跟性教育一樣重要。 丈量價值的從來不是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