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篡位,眾所周知宋武帝劉裕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那么在當初他是如何登上地位的呢?網上傳言他是連弒兩帝才建立了宋,這是真的嗎?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宋武帝劉裕篡位的經過,對此有興趣的可以進來了解下。 劉裕連弒兩帝滅晉建宋 朝歷代,皇帝更替,國家易主,父皇先逝、太子繼位,先帝健在、后人奪位、戮弒皇帝、外姓篡位者并不鮮見,但是,像南宋皇帝劉裕在連弒兩帝以后另開新國的,恐怕是獨一無二了。 劉裕為兗州刺史謝玄統(tǒng)轄的“北府兵”的著名將領。桓玄叛晉篡位才半年,就被劉裕擊敗殺害,遂迎還晉安帝回到建康府中,安帝是個白癡,在復位的十三年時間里,劉裕把安帝當作傀儡和擺設,在自己權力迅速澎漲,掌握東晉政權以后,下手將安帝活活勒死。劉裕又偽傳遺詔,擁立司馬德文即恭帝位,進劉裕為宋王,移鎮(zhèn)壽陽。不足兩年,劉裕見篡晉時機已到,接連下手,先逼恭帝禪位,后將恭帝掩死被中。劉裕篡位成功,代晉建宋,東晉滅亡。就這樣,東晉末年的兩代兄弟皇帝慘遭劉裕毒手,狠狠弒死。兩帝都成了劉裕篡位的墊腳石。劉裕連連得逞,主要原因如下: (一)野心陡增,權力擴張,把持朝政,兩皇帝形同虛設。 網絡配圖 從桓玄叛晉稱楚帝開始,晉安帝曾兩年多被桓玄挾持,致使建康晉宮一度無主。期間,劉裕一面會同群臣討玄,一面竭力擴張自己權力?;感蹠x成功,在自立楚王,居守留臺石頭城的晉司徒王謐背叛桓玄,并被劉裕力保后(謐對裕有恩),要推舉劉裕為楊州刺史,主領楊州軍事,心懷歹意的劉裕不但固辭不受,相反要讓王謐去當楊州刺史,領司徒兼官侍中。王謐只好重新推舉劉裕都督楊、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領徐州刺史,劉裕見此勢力大增,正合心意,也就受任不辭了。 劉裕誅滅晉室桓氏叛軍,迎晉安帝東還建康,劉裕自持功高,篡位之心越發(fā)急切,擴張胃口越來越大。安帝復位,晉室復得,為獎勵劉?;謴蜁x室之功,安帝司馬德宗進劉裕為侍中,兼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領青徐二州刺史,他不滿意,固讓不受。安帝還以為給劉裕封此職位與他的貢獻不相稱,再加上了錄尚書事一職,以為這樣一來,劉裕必定滿意,不料他又表辭不受,懇請歸藩,不干了,弄得安帝很無奈,只好指使百僚當面勸諭,但他仍不受命,始終請調外鎮(zhèn)。在劉裕的軟纏之下,安帝迫不得已改授劉裕為都督荊、司、梁、益、寧、秦、雍、涼八州軍事,再加上原來已封的楊、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共十六州都督,駐守京口,劉裕才拜命受職。此時,劉裕已掌握了晉朝的大半江山,他大權在握,把持朝政,篡權有了基礎,其居心也就昭然若揭了。 網絡配圖 (二)封鎖消息,盜用皇帝名義假傳圣旨,為自己篡權服務。 年逾六十、急欲篡晉的劉裕勒死安帝司馬德宗后,隱瞞安帝被弒真相,封鎖死訊,托稱安帝突然暴崩,趁機詐傳安帝遺詔,奉嗣司馬德文即位恭帝。那么,劉裕在弒死安帝以后,為什么自己不直接即位代晉,而先要將司馬德文推上皇帝寶座呢?主要原因在于,借機隱諱自己急于篡位的企圖,蒙蔽恭帝,使其放松警惕,利用恭帝,名正言順地給自己加封更高的爵位。其次可能是晉室內部一時難以擺平之情職而暫緩奪位。司馬德文即位,劉裕的謀求高爵的企圖變成了現(xiàn)實,恭帝在加封百官的同時,也進封劉裕為宋王,為其篡晉建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是劉裕從壽陽急征建康,逼恭帝禪讓,也是背著恭帝,按照事先設置的計劃,由傅亮自書草詔,逼恭帝照稿抄錄后,成功實施的。 (三)唆使利用幫兇,充當打手,致皇帝于死地,達到自己改朝換代的目的。 網絡配圖 劉裕到了晚年,日思夜想篡位,他相信查閱讖文得知的“昌明(注指晉武帝司馬曜)后尚有二帝”的讖語之說,為消除后患,他決計弒主應讖。密囑中書侍郎王韶之,賄通晉安帝左右,趁勢潛入宮內,指揮內侍,用散衣作結,套住安帝頸中,生生勒斃。王書郎充當了劉裕弒殺安帝的黑手和馬前足。 安帝弒死后,恭帝所謂的禪讓,更是劉裕暗中與中書令傅亮密謀策劃,一手操辦的。劉裕封為宋王,移鎮(zhèn)壽陽后,為了達到盡快去掉恭帝之目的,使出了假招術,偽稱要奉還宋王爵位,還老京師。一丘之貉的晉中書令傅亮賊心相照,悉心揣摩,窺透裕意,兩人一拍即合,由傅亮在建康自具草詔,托稱征劉裕到建康輔佐恭帝,劉裕見機行事,率軍突入都中,傅亮一切安排妥當,立即逼帝禪位,被逼無奈之下,恭帝照稿譽錄傅亮偽詔,顧語左右,違心地說道:“桓玄時晉已失國,虧得劉公恢復,又復重延,到今將二十年,今日禪位,也是甘心”說罷,恭帝強顏歡笑,親手把皇帝璽綬交出,傳國玉璽落入劉裕之手,恭帝最終慘遭斃命。中書令傅亮充當了劉裕弒殺恭帝的幫兇。 總之,安恭兩帝都傀儡,十分無能,無論在桓玄篡晉時期,還是在劉裕迎還安帝、擁立恭帝之后,兩帝始終處于要挾受制狀態(tài)。劉??梢岳洗笞跃?,隨心所欲,任意弄權,以至兩帝統(tǒng)遭殺身之禍,劉裕屢屢得逞也就不難理解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