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稍晚于唐朝,在波斯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打的天昏地暗的角落里,阿拉伯人突然從蒙昧狀態(tài)醒來,然后突然就崛起了,突然就滅掉了波斯帝國,突然就打殘了東羅馬帝國。短短三十幾年中,阿拉伯諸部落完成了統(tǒng)一,還發(fā)展成為地跨亞歐的大帝國,其國家治理機器的粗糙可以想象。世界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毀滅,究竟是源于什么? 一直屬于波斯帝國的伊朗和伊拉克,一直屬于東羅馬帝國的埃及和敘利亞,原屬于野蠻人的阿拉伯半島,突然聚集在同一面旗幟下,他們彼此之間的離心力和向心力孰強孰弱,可想而知。特別是波斯人,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復(fù)興波斯帝國。即便是阿拉伯人自身,也有文明和野蠻之分。早就走出半島并步入文明的萊赫米王國和加薩尼王國,都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分別在大伊拉克和大敘利亞的一個角落里,依附于波斯和羅馬,具有相當(dāng)?shù)奈拿鞒潭龋呕浇毯桶莼鸾?,他們與新走出沙漠的回教兄弟能有多少感情呢? 即便同為野蠻的沙漠阿拉伯人,仍有南方也門人和北方漢志人之分,南北自相殘殺,貫穿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始終。即便同為北方人,仍有麥加、麥地那、塔伊夫的城市居民與外面沙漠上放羊的貝督因人之分。即便同為貝督因人,仍有部落氏族之仇。這些復(fù)雜的內(nèi)部多樣性與沖突,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來整合與融合,而可行的徹底的融合方式只有不斷的內(nèi)戰(zhàn)一種方式。但阿拉伯人沒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日復(fù)一日的內(nèi)戰(zhàn)完成帝國內(nèi)部各民族的整合與歸一。所以,自始至終,阿拉伯帝國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帝國,而是一個超級部落共同體。 阿拉伯帝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7世紀前半拉的四大哈里發(fā)時期,二是7世紀中到8世紀中的倭馬亞王朝時期(白衣大食),三是8世紀中到13世紀中期,這一階段的阿拉伯帝國是分裂的,其主要代表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另外還有后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以及數(shù)不清的從阿拔斯王朝獨立出去的地方政權(quán),如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布韋希王朝等波斯政權(quán),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等突厥蠻政權(quán),阿尤布王朝等庫爾德人政權(quán),以及北非的幾個事實上的柏柏爾人政權(quán)。 在這幾個時期,可以真正稱之為阿拉伯帝國的,只有前兩個階段,即四大哈里發(fā)時期和倭馬亞王朝,因為這兩個階段,既是阿拉伯,又是帝國。而第三個階段,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阿拉伯帝國,因為它要么不是阿拉伯,要么不是帝國。在8世紀中期到9世紀30年代,阿拔斯王朝鼎盛階段,是符合帝國的要求的,但不完全符合阿拉伯的要求,因為阿拔斯王朝實際是一個波斯人的王朝,阿拉伯哈里發(fā)高高在上,但是統(tǒng)治帝國的實際是波斯人,除了伊斯蘭教之外,整個帝國都是波斯化的,這是波斯帝國在借尸還魂。 從9世紀30年代起,從哈里發(fā)穆阿臺綏姆起,阿拔斯王朝內(nèi)憂外患不斷,實際上只能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周邊很小的地區(qū),西亞、北非的廣大地盤都不聽招呼了,這時需要視哈里發(fā)的權(quán)力來看它是否滿族阿拉伯這一要求,但它一定不滿足帝國這一要求了。因此,在阿拉伯帝國中,由于國家治理機器的落后,帝國對伊朗和中亞的管控十分薄弱,對北非的管控同樣松散。 倭馬亞王朝時期,哈里發(fā)控制著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和埃及這幾個板塊,更像是哈里發(fā)的同盟者,而不像是其臣民。到了阿拔斯王朝時期,哈里發(fā)所能控制的僅僅是伊拉克,而敘利亞、伊朗和埃及都不受控。如此松散的政體,使得阿拉伯帝國的綜合國力十分薄弱,它只能在開國之時有非常猛的戰(zhàn)斗力,但不久就“再而衰,三而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