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此菜豆腐嫩滑,湯汁醇厚,口味鮮美?!搬劇睘榭图曳窖?,作動詞用,將餡料置于食材內(nèi)為釀。傳說這道菜源于北方的餃子??图蚁让衲线w后,因南方少麥,而又思念餃子,于是就把餡料塞進豆腐里,以解對中原飲食的思念。這只是傳說,但可以看出客家菜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傳承,客家人對中原飲食文化的感情。每逢時節(jié)喜慶,招待親朋好友,或者是閑忙之余,它是客家人的最愛。 吃釀豆腐必配紫金辣椒醬。據(jù)說,紫金辣椒醬的來源可能與客家人南遷后飲食習慣有關(guān)。北方人喜辣,但嶺南氣候濕熱,不能經(jīng)常吃太多的辣椒。為了降低辣度,便摻入大蒜。紫金縣城附近的一戶姓沈人家,經(jīng)過多代探索改進,調(diào)制出獨家特色辣椒醬。乾隆年間紫金辣椒醬就成了貢品。記得六十年代的時候,紫金辣椒醬是竹殼包裝,雞蛋大小,上面貼著金紅色的商標“紫金辣椒醬”幾個字。 如今想來,六十年代的生活不可謂不簡單,家里食指繁多。周日的打牙祭釀豆腐就成了改善生活的重頭戲。一大早,老爸就拎著一口鍋到菜市場買豆腐。他知道哪一檔的豆腐最正宗。他說豆腐不僅要嫩,還要韌,這樣才能釀進更多的餡。待豆腐,肉和魚買回家,媽媽就在廚房忙開了,一會兒“篤篤 篤”的聲音就從廚房傳出來。老爸坐在飯桌旁慢慢的調(diào)著紫金辣椒醬,然后就會囑咐不要煮那么多飯。 豆腐一定要“咸,燒,肥”,這句客家話的意思是:豆腐要煮得入味,吃時要熱,油要足。釀豆腐是我和二妹的事,用左手輕握豆腐,力度要輕,太用力豆腐就會碎,用筷子在豆腐上挖個小洞,再把肉餡一點一點地塞進豆腐里。媽媽一邊用慢火把釀好的豆腐煎得兩面金黃,放入鋪了黃豆的大砂鍋里。講究的時候還會放入煎了的大魚頭。 大火燒開,小火慢燉,靜靜的香氣漂浮在廚房,客廳,彌漫在整個屋里。“開飯啦!”一大砂鍋釀豆腐端上桌,香氣撲鼻,食指大動。尤其是香菜一放,胡椒粉一撒,麻油數(shù)滴。紫金辣椒醬是頂頂重要的,是必須的。此時用客家話說“舌嫲都會吞了”。弟妹們的歡聲笑語,爸媽的身影交融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我至今念念不忘釀豆腐。如今遠離故土,這一切如陳年的老酒,散發(fā)著濃醇的韻味。 說起釀豆腐,先生就會說起他吃過的最好吃的山水釀豆腐。那是五十年前,他們一行十幾位大學生背著背包從中山大學出發(fā),走上井岡山。十幾天的徒步跋涉,疲憊不堪,這時的他們走到了粵東北山區(qū)的一個客家小村莊。村民們熱情接待這群大學生,先生一口流利的客家話讓村民們驚喜得如同見到親人一般。他們磨豆腐,買肉,張羅忙碌著。當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釀豆腐端上來,水氣模糊了他的鏡片,一股暖流從心底涌出,濕潤了眼睛。半個世紀過去了,先生依然記憶猶新。其實他所懷念的豈止是舌尖上的那一點點,更多的是客家村民們的淳樸,待人厚道的真情。 每當我在廚房里做著釀豆腐的時候,會有剎那間的時空迷茫,我這是在何時又在何處?我托著嫩滑的豆腐一點一點地釀進了我的記憶,一點一點地釀進了我的思念,一點一點地釀進了我的感恩。 客家釀豆腐 材料:滑豆腐一盒,魚漿75克,絞肉,25克,水發(fā)吊片一只,姜兩片,蔥(或香菜)一根,黃豆一把泡水,大白菜2-3片。調(diào)味料:鹽,魚露,胡椒粉,生抽,生粉少許 做法:滑豆腐撒少許鹽,使其出掉一些水分,然后改成三角形塊。一盒滑豆腐可切成6-8塊。魚漿加入鹽,胡椒粉,生粉順同一方向攪拌至起膠,加入絞肉,切碎的魷魚粒拌勻。豆腐挖一小洞,肉餡塞入洞里,盡量塞飽滿。 熱鍋下油,把有肉餡的一面煎至焦黃。取一砂鍋放入黃豆,然后放大白菜,把煎好的釀豆腐逐塊擺好,注入高湯或清水,放入姜片,煮開后加入少許魚露,生抽調(diào)味。最后撒上胡椒粉,蔥花(或香菜),滴幾滴麻油即成。 黃豆,大白菜墊底是為了不沾鍋,以免燒糊。也為了湯更清甜。放生抽少許是為了取色,不可放多,否則豆腐易發(fā)酸。釀豆腐煮開后要轉(zhuǎn)小火,不要蓋上鍋蓋(蓋上鍋蓋豆腐很容易成蜂窩狀),小火慢慢煮至豆腐入味。挖出的豆腐碎和剩下的肉餡攪勻,煎成肉丸,加入砂鍋中同煮。為了能盡量多塞肉餡,釀豆腐時用掌心,或食指和大拇指圈住,固定好豆腐。肉餡以魚為主,取其鮮,最好就是用土輘魚的肉,特別鮮甜。豬肉為輔,還要帶點肥肉,取其香甜,魷魚是為了提香。用老豆腐口感不佳。 小時候吃的釀豆腐都是三角形,不是方形的,所以我認為三角形的釀豆腐才地道。東江惠州一帶,喜用煎香的梅香咸魚代替魷魚,這又是另一種風味。 有趣味,有余味,觸手可及的一物一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