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動機在于治天下的“道家”思想,只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派別,是為“黃老道家”,這一派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殊途同歸的?!稘h書?藝文志》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xù)發(fā)展:一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如盛行于戰(zhàn)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一派別主張“無為而治”;還有一個派別是“莊列道家”,代表人物是戰(zhàn)國的莊子和列子,這一派的思想和“黃老道家”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終極關懷在于個體人的生活,尤其個體人的精神生活。 總之,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可以分為兩派一一黃老道家和莊列道家。兩者的共同之處都是將“道”作為世界的本原,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于根本動機上是一治理天下的御人之術,后者的終極關懷是人的精神世界,強調人的精神和自然萬物同源于“道”,追求精神與道合一的自由境界。客觀地說,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積淀中,“莊列道家”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更大,更深遠。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和基本典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先秦主要有老子、莊子和列子,其基本典籍也是以三人名字命名的書一《老子》、《莊子》和《列子》。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之。 老子與《老子》。老子被認為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史記?老子列傳》日:“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边@里司馬遷告訴了我們老子生活的時代、籍貫、名號以及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淵源關系:今天看來,老子的家鄉(xiāng)是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zhèn);他是周朝管理圖書的官員,其職務大致相當于今天國家圖書館館長;在學術上,老子是孔子的前輩,因為孔子曾經(jīng)向他請教過關于“禮”的問題。當然,出于學術爭論的特點,老子其人也有認為是周的官員太史儋的,還有認為老子即道教中人老菜子的,一般來說,我們還是以正史的記載為準的。 相對于對老子其人的爭論,學術界關于《老子》書的歧義就更大了,有人就認為該書不是老子的作品,即不是出自老子之手,但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老子即生活年代稍早于孔子的老子,他就是《老子》即《道德經(jīng)》的作者。《道德經(jīng)》(后被道教奉為《道德真經(jīng)》)分《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其文雖然只有約五千字,但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尤其是哲學思想?yún)s極其豐富,故老子因此被譽為中國的“哲學之父”。關于《老子》書內容上的哲學體系性,下面我們分層次地來簡單介紹之:在本體論上,它主張“道”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其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文;在宇宙生成論上,它主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價值觀上,《老子》又將“道”說成是“無”和“自然”,關于前者它有“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說法。 關于后者它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在“道”與“德”的關系上,它主張“德”是“道”的派生,即得“道”,因其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文;在方法論上,它主張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無為無不為,如它有“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文,又有“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目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文,又有“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文。從上可見,如果我們從哲學上來觀照《老子》思想體系的話,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是由包括本體論、宇宙生成論、價值觀、方法論等層次的內容所構成的完整的學術體系了。 |
|
來自: 浪漫人的圖書館 > 《道教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