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聲名赫赫的永樂大帝皇位是篡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那么如果朱棣篡位失敗,明朝歷史會如何向后發(fā)展呢? 首先朱棣起兵靖難是因為朱允炆上位之后,齊泰、黃子澄兩位老臣看到藩王勢力對朝廷的威脅向建文帝進言削藩,而后接連削廢了五位藩王,廢為庶人或使其流放。朱棣作為實力較大的藩王,及時感到了危機,先下手為強起兵靖難。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接連吞并北平周邊其他藩王勢力,迅速拿下朵顏三衛(wèi)等精銳部隊。實力一下擴充到了二十萬兵力,算是有了一些可以與中央軍抗衡的資本,但與朱元璋為朱允炆留下的百萬中央精兵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此時卻因建文帝一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使得朱棣進軍時有恃無恐,每次打仗是都沖在前面,弄的建文帝軍隊畏首畏尾,靖難第一年便使得中央軍精銳盡損,最后只得兵敗如山倒,丟了皇位。 若是朱允炆當時沒有說出這句話,任憑朱棣軍事才能在厲害,也決計破不掉百萬中央精銳軍。朱棣的軍事才能在五征漠北也可以看出來并非十分突出,每次出征都是大費周章,但達到的效果卻不太理想。所以如果建文帝不心慈手軟依靠兵力上的優(yōu)勢平掉朱棣,接著向其他藩王發(fā)詔共同剿滅燕王朱棣余黨,完成之后趁機在滅掉幾個不聽調(diào)遣或出兵不利的藩王,邊疆宗室藩王局勢可定。接著任用少量武將到邊疆鎮(zhèn)守,與藩王之間相互制衡,便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武將藩王造反成功的幾率。 史書記載朱允炆天資仁厚,親賢好學。平定軍事威脅后,必遵循祖制效仿洪武之治,不重用太監(jiān),大力懲治貪官,事必躬親,勵精圖治。并且沒有探聽官員隱私的需求,切為人寬厚,自然也不會再重新開設(shè)錦衣衛(wèi)這種特務(wù)組織。也不會有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的事情發(fā)生。 假如后金的發(fā)跡是歷史的必然,明朝末年也可以據(jù)長江天險死守東南,如同東晉南宋一般,繼續(xù)延綿國祚數(shù)百年。占據(jù)南方優(yōu)秀的地理位置,與西方世界大力溝通,通過熱武器形成對草原民族戰(zhàn)力上的完全壓制進而重新完成統(tǒng)一也并非不可能。 只是如果這樣便不會有鄭和七下西洋,我國的造船業(yè)也不會在十五世紀初期就達到鄭和寶船那么高的造詣。《永樂大典》這等史詩巨著也不會問世,只能說有好有壞吧。福禍永遠是相依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影響歷史的走向。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或許真的有它的必然性吧。各位對朱棣起兵靖難的做法怎么看呢?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國史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