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園內(nèi)的“夕佳樓”) 繼續(xù)流連于“煦園”,就從首圖的“夕佳樓”起—— -這個角度上集見過,東榭西樓,隔水相望。西側(cè),正是“夕佳樓”。 -夕佳樓,雙層檐頂,臨水而筑。名稱“夕佳”,倒也直白,黃昏時段賞景的佳處。
-夕佳樓后廊壁上嵌的“三段碑”(“天發(fā)神讖碑”),盡管黝黑斑爛,卻是罕見的珍品。 它原為東吳孫皓“天璽記功碑”,因發(fā)現(xiàn)時即已斷為三截,故稱“三段”。后遭火焚,在瓦礫中清理出,僅余兩段。1982年移嵌于此。
-在中國書法史上它有著很高的地位,是篆文向隸書轉(zhuǎn)化時期的代表,史上罕見的書法作品。 書碑者以隸書筆法寫篆,凡直豎都寫成倒置韮菜葉狀,故又稱之為“倒韮篆”或“雞腳篆”,為大小篆產(chǎn)生以來未曾有過。棱角分明的字形顯示了威嚴厚重的力量,為歷代書家所稱道。 為了更好地欣賞,特下載“三段碑”的碑帖呈上,供大家欣賞。 -一座御碑亭。
-亭內(nèi)豎著兩方詩碑,乾隆皇帝賜予兩江總督薩載、書麟的。 -太平湖的南端,有一座江南園林里常見的仿木船式石舫。 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總統(tǒng)府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 建造石舫是為了兩江總督享樂。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來過,“不系舟”的名字就是他起的;洪秀全曾在舫內(nèi)休息;孫中山也曾在此接待過外賓和友人。由于這些名人的涉足,不系舟又顯得珍貴了許多。 -不系舟模樣像江南的花船。舫底是青條石的船身,艙為木制,上覆卷棚瓦頂。
-石舫南北走向泊于水中,有曲折石橋可登。 -石舫分為前后兩艙,造型精巧,形象逼真。 船頭鋪以青磚,船艙頂部是黃色琉璃瓦,兩側(cè)嵌有青磚雕花欄板,上面雕刻著牡丹、萬年青、卷草、猴、鹿、蝙蝠等彩色圖案,雕飾粗獷、優(yōu)美,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不系舟的尾部用一整塊青石刻成尾舵置于中部,舵桿伸出水面,水下應該有舵槳,否則一旦水位變低,不就露餡了么? - 不系舟門柱上端有兩只形象逼真的木雕獅子,據(jù)說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作品,相當精美。
-藏在樹叢里的“望亭”,從游覽圖上看,位于太平湖的西南角。始為太平天國天王府的望樓,后毀,光緒年間重建。 -沒靠近,從樹縫望去,“望亭”上有居正(1876~1951年)書的“御風”匾。 -不系舟的東北有一座棕櫚亭。以樹木原干為柱,棕櫚蓋之,似未施油漆,古拙,挺原生態(tài)的。 -亭中置一塊太湖石,形扁如屏,基本符合“瘦、透、漏、皺”的審美特征(感覺“胖”了點)。中有一圓形大洞,仿佛嵌入一圓鏡,稱“一鑒石”。 -桐音館,中式園林建筑。單層歇山式,飛檐翹角,四面皆有窗。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門前屋后有數(shù)株梧桐,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叮咚作響,故名。
-缺乏藝術(shù)細胞,從未想像過雨水打在梧桐葉上,與打到其他植物葉子上有何不同?何況,這個季節(jié),梧桐樹的葉子已經(jīng)掉光,也沒雨,找不到“桐音”的意境。 -館前抱柱聯(lián):“雨驚詩夢留蕉葉;風載書聲出藕花”,貌似將“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1521~1593年)題“青藤書屋”的原作“雨醒詩夢來蕉業(yè);風載書聲出藕花”略改動而成。 -曾國藩常在此處與人對弈;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也常在此會客;還曾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二廳、總統(tǒng)府軍務(wù)局長辦公室。 內(nèi)置“桐音館曾國藩弈棋”蠟像。為何選此主題塑蠟像?不明就里??唇榻B,也就是留下曾國藩弈棋成癮的印象。 來個“孫中山先生會客”,不是更有意義么?
-桐音館的西南有一方勝亭,俗稱“鴛鴦亭”。
-方勝形狀的亭子見過不止此一處,倒也不覺得稀奇。 -游覽圖上沒標注亭名,亭匾書“祥云”,不知是否它的名稱? -桐音館的東南有一碑亭,中豎“山寨”版的《楓橋夜泊》詩碑。清俞樾(1821~1907年)書的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碑在蘇州寒山寺,路人皆知,這里為何也冒出一塊?
-原來1939年日本侵略者扶持的“維新政府”為討好主子,“山寨”了這么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置于此。
-碑陰有俞樾考證此詩的文字,也是俞樾書寫的,也是“山寨”來的。 -到了“煦園”月洞門。 -月洞門背面的題額是篆書“綸音”。其意之一,指帝王的詔書的旨意。原為太平天國時期布告碑上的碑額,不知為何嵌到了這里?沒查到緣由。哪位博友能給予解惑? -原碑的碑額于1952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置于中軸線二堂東側(cè)的院子里,后面還要詳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