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p> 1 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人在深山中的寺廟,找到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干什么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寥寥數(shù)語,卻道出了人生真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人,總是把自己所遇的煩惱,挫折和痛苦,歸為他因。 可人一旦成熟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你真正可以責(zé)備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但反躬自省的次數(shù),卻越來越多了。 其實每一個成年人,都活得不容易,我們每天都要承受和承擔(dān)生活對我們的各種玩笑,捉弄和暴擊, 無論是遭遇突如其來的大事,還是處理糾纏不清的小事,總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無論是誰也逃不過。 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的人,遇事就滿嘴抱怨,滿腹牢騷,滿身負(fù)能量,于是活得越來越累。 而有的人,卻習(xí)慣性地從自己身上糾錯,反思,找原因,于是總能很快從壞情緒中抽身而退,找到新的出口和出路。 2 曾經(jīng)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
但后來,你在碰了無數(shù)壁,吃了無數(shù)虧,流了無數(shù)次淚以后,才突然明白,原來一切問題,都在自己身上。 比如我們清白做人,但依舊會被誤解,被孤立,被排擠。可能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也可能是因為,別人的刻意為之。 如果是前者,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是后者,我們更不必放在心上。 我們只管做好我們自己,然后問心無愧的去接受和面對,無論是客觀的夸獎,還是失實的評價。 比如我們用心做事,最后結(jié)果卻不理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努力欠火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機緣還不夠。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先竭盡全力地爭取,然后再從容坦蕩地放下, 當(dāng)我們做好了我們該做的, 一切的得與失,成與敗,輸與贏,都變得不再重要。 3 許多時刻,那些讓你發(fā)怒的人,煩惱的事,不如意的情緒,皆因自己的修為,智慧和品行,尚有不足。 而真正決定你過得幸福與否的因素,不在于你有著怎樣的遭遇,經(jīng)歷和命運, 而在于你用怎樣的心態(tài),格局和視野,去對待它們。 也許你會認(rèn)為這樣的解釋,有失偏頗, 因為如果不是某些人主動招惹你,可能你也不會如此暴躁易怒。 如果不是某些事,剛好砸中你,可能你也不會如此措手不及。 但你是否想過,即便我們沒有錯,但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改變別人的想法,決定別人的行為,阻止事情的發(fā)生嗎? 大多數(shù)時刻,我們看似是在跟糟糕的人和事較勁,其實是在跟自己過意不去。 記得《孟子》里有一句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通常怨天尤人,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你變得更加消極,悲觀和絕望。 但多找自己的錯,就會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從而有益于你的成長和進步。 只有當(dāng)一個人,懂得放低姿態(tài),沉下心來,不斷地去完善自己, 才能快速的走出泥沼地,才能避開諸多煩惱和痛苦,才能活得越來越大氣,開闊和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