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破譯“病機十九條”》《傷寒·溫病·時行》《傷寒論》可得下表: 傷寒六氣十二經(jīng)所屬 注: 1、風寒主表 《傷寒論·傷寒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 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p> 《素問·風論》:“風者,百病之長也。” 風屬陽偏表,寒屬陰偏里,故中風在傷寒之前。 2、戊己傷濕(雜?。?/b> 《難經(jīng)·五十八難》所列的五種傷寒中無秋燥,因為“秋傷于濕”。 濕氣屬于太陰脾(己),亦屬陽明胃(戊), 《參同契闡幽》: “戊己二土,分屬水火?!?/p> “坎中有戊,是為陽土。 離中有己,是為陰土?!?/p> 水火相加,化生濕氣也。 《傷寒論》陽明病篇: “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陽明),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 傷寒,瘀熱在里(陽明),身必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p>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癥并治》: “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fā)熱而黃,肚熱,熱在里(陽明),當下之。”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fā)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3、火燔少陽 諸熱瞀瘈,皆屬相火。 瞀(mào):頭暈目眩。 ?。╟hì):痙攣抽搐。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p> 4、太陽中熱(雜?。?/b> 《金匱要略·痙濕喝病 脈癥》: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中暍(yē,暑),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p> 5、太陽溫病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p> 《傷寒論》:“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6) 溫病的本義即后世所說的春溫,乃發(fā)于太陽經(jīng),但與太陽中風、傷寒不同,故《傷寒論》把它們放在一起論述,以相鑒別: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保?)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3) 溫病學認為春溫初起,系發(fā)于足少陽膽經(jīng)(風木), 《溫熱逢源》用黃芩湯加味(小陰旦湯加減), 桂本《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味(大陰旦湯加減)。
實際上,“太陽中風”已經(jīng)是異氣加臨,因為太陽經(jīng)屬膀胱水或小腸火,而風屬木,風木對于水火來說是異己之氣。六氣之中風木主動,游行最速,遍及六經(jīng)。 太陽中風:“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陽明中風:“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保?89) 少陽中風:“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保?64) 太陰中風:“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保?74) 少陰中風:“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為欲愈?!保?90) 厥陰中風:“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27)
詳見桂林古本《傷寒論》六氣病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