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部分學術內(nèi)容摘自郝萬山《傷寒論》講稿) 前面梳理了太陽病篇的概說,作為太陽病篇的理論基礎。從現(xiàn)在開始,逐條逐條的研究傷寒論太陽病篇的條文。
導讀:太陽病的分類,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有太陽溫病,有風溫,我們現(xiàn)在不把它叫太陽溫病,就把它叫溫病和風溫,這是四個證候。這四個證候又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以發(fā)熱為主要特征的,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的這是太陽中風;惡寒為主,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疼痛的這是太陽傷寒;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的這是溫??;高熱、汗出而熱不退者,這是風溫。這四個證候都屬于外感病的初起階段,前兩個屬于風寒外感,后兩個屬于溫熱外感。張仲景把廣義傷寒的風寒和溫熱這兩大類(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分得清清楚楚,我們把它看成是太陽病的分類提綱。第1條是太陽病的總提綱,第2是太陽中風的分類提綱,第3條是太陽傷寒的分類提綱。第6條是溫病和風溫的分類提綱。太陽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氣就要傳其他經(jīng),邪氣傳經(jīng),辨?zhèn)鹘?jīng)和不傳經(jīng),依據(jù)是什么呢?在第4條和第5條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學傷寒,第6條并不重要,但是學溫病,第6條是很重要的。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這一條作為整個太陽病的總提綱,因為這三個癥狀同時出現(xiàn),它提示了太陽肌表受邪所表現(xiàn)的臨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陽病主要是表證,所以我們把它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以后只要見到“太陽病”這三個字,它都應該包括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這三個臨床癥狀。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脈浮"。我們在學《診斷》的時候都知道"輕取即得,舉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這就是脈浮。它體現(xiàn)了一個什么樣的病理變化呢?它體現(xiàn)了體表受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因為脈象是反映人體氣血運行狀態(tài)的,當血氣浮盛于外時,這個脈必然應之而浮。所以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另外,浮脈主表,必須是"舉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提示了正氣能夠抗邪于表,而不是輕取既得,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脈那種脈象。或者是呢,輕輕地一摸有,稍稍地一按,一點力量都沒有,那有可能是虛陽外浮,我們都不能把它當作主表的浮脈。 所以脈浮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不要認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膚病、皮膚的過敏、身上瘙癢,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癬,我們都可以,只要脈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所以脈浮主表是泛指表證而言,并不能夠限定在它就是太陽表證。
所以要想診斷為太陽表證比較有第二個癥狀,頭項強痛。頭項強痛就是"頭痛項強"的意思。"頭痛"主要是后頭部疼痛。"項強"主要是后項部拘緊不柔和。后頭和后項部是太陽經(jīng)脈所過,這是太陽經(jīng)脈受邪,經(jīng)氣不利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這個癥狀,才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癥狀。沒有頭項項痛,你不能夠診斷為太陽證。比如說這個人有脈浮,有偏頭疼,有耳聾,有目赤,脈輕取即得,帶有弦象,這個時候你可能診斷為少陽經(jīng)脈受邪,診斷為少陽頭痛。如果這個人是腦門疼,目痛鼻干,滿臉通紅,脈輕取就得,那是陽明經(jīng)受邪。那是陽明經(jīng)的表證。所以只有頭項強痛兼有脈浮的,我們才知道是太陽經(jīng)脈受邪,這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
最后一個癥狀"而惡寒"。這個"而"是一個連詞,但它不是一個表并列的,而是表層進的,它是一個進層連詞。我們在翻譯成現(xiàn)在漢語的時候,就應當這樣翻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因為太陽表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陽氣的證候,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氣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陽陽氣有什么功能呀?溫養(yǎng)肌膚,現(xiàn)在太陽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溫養(yǎng)肌膚的功能不足了,當然,第一個信號,人體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怕冷,惡寒就是怕冷,所以后世醫(yī)家認為:"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但是當腎陽不足,表陽失助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正的是表陽虛,他也可以有惡寒,所以這個惡寒是外寒傷表陽呢,還是里陽虛導致的表陽不足呢?那一定要結合脈象來看,脈浮的這肯定是外寒傷表陽,所以只有這三個證結合起來。 "浮"提示邪在表,"頭項強痛"提示邪在太陽經(jīng),"惡寒"提示了外來風寒邪氣傷了太陽的陽氣,只有這三個癥狀結合起來,我們才可以判斷這就是太陽表證。因此作為太陽表證來說,這三個癥狀都應該具備,缺一不可。單獨一個都不能夠診斷為太陽表證。之所以把它作為提綱,首先,它體現(xiàn)了太陽病的主要證候是表證其次,它體現(xiàn)了太陽病的表證應當以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為主要臨床特征,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可以把它作為太陽病的提綱。我們應當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作為一經(jīng)病的提綱,它只是說這一經(jīng)病的主要證候,你比方說,太陽病它還有腑證,還有變證,還有類證,這個提綱就不能夠包括它的非主要證候,像腑證,像變證。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證候--表證。當然對于太陽病來說,寒邪傷表以后人體的陽氣奮起抗邪,陽氣出現(xiàn)病理性的亢奮,病證呢會出現(xiàn)發(fā)熱,所以對于太陽病,在它的整個病程中,它一定會有發(fā)熱的。后世醫(yī)家說,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還缺少發(fā)熱,沒有發(fā)熱怎么能說是太陽病呢?實際上因為太陽病的發(fā)熱有的可以先出現(xiàn)。因此在提綱里頭就不再提它了。有這三個癥狀,只要脈浮,也提示正氣可以抗邪于表,這就可以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了。
由于人體的體質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氣的性質有差別,所以太陽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就看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太陽病",首先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個太陽病,這個發(fā)熱,他把"發(fā)熱"放在前面,說明這個證候--發(fā)熱是先出現(xiàn)的,病機是風陽傷衛(wèi)陽,風邪和陽邪相比較,風為陽邪,引發(fā)衛(wèi)陽出現(xiàn)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什么呀?陽氣是含有熱能的,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衛(wèi)陽出現(xiàn)了病理性的亢奮,人當然就要發(fā)熱。風陽傷衛(wèi)陽,兩陽相爭,引發(fā)衛(wèi)陽出現(xiàn)了病理性的亢奮,就發(fā)熱,所以就出現(xiàn)了發(fā)熱的這個癥狀。張仲景又把衛(wèi)陽因為抗邪而出現(xiàn)這個病理性的亢奮,叫做衛(wèi)強。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個衛(wèi)強,并不是衛(wèi)氣的真正的強盛,而是指的衛(wèi)氣的一種病理性的亢奮。
第二種癥狀就是汗出,為什么會有汗出呀?是因為風陽傷衛(wèi)陽,衛(wèi)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們洗衣服的時候,如果這個衣服沒有拿洗衣機來甩干,我們掛在房間里,如果房間的窗戶開著,有對流,空氣是流通的,這個衣服干得就快一些。如果這個房間的門窗是緊閉的,沒有空氣的對流,這個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所謂風主疏泄,就是說風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發(fā)。風邪傷衛(wèi)陽,衛(wèi)外失司,再加上風邪有蒸發(fā)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發(fā)于體表,這就變?yōu)楹梗赃@就是汗出的病機。汗出的病機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風陽傷衛(wèi)陽,衛(wèi)外失司;第二個是風主疏泄,使營陰外泄面為汗。我們說,在前面講《傷寒論》的學習方法的時候,要對第一個癥狀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它的病機,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于太陽中風來說,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就是這個汗出,所以我們對汗出的這個病機要特別的關注。
第三個癥狀是"惡風"。其實惡風和惡寒,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在病歷上寫惡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寫惡風呢?深居密室,把門窗都關起來,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蓋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減的,我們一般都寫惡寒。所以惡寒是怕冷的重證。 “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我們一般就認為這就是惡風。有空氣的流動,他就感到冷,沒有空氣的流動,他就不感到冷的我們就把它叫做惡風。所以惡風和惡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訴都是怕冷,只不過是怕冷輕和重的差別、程度的差別。我們今天在寫病歷的時候,區(qū)分比較嚴格。
但是我們應當提醒大家的是,在《傷寒論》里,惡風和惡寒這兩個詞常?;熘玫?,它區(qū)別不是太嚴格的。對于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該用惡寒的,他有時候也用惡風。對于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他有的時候也用惡寒,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當注意。 為什么會有惡風寒這樣的臨床癥狀?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了,這主要是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被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這個特征。
最后一個癥狀,"脈緩"。這一條是在"太陽病"這三個字的前提下講的脈緩,它應當包括第一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三個癥狀。、因此,這里的脈緩應當是脈浮緩。脈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爭于體表,氣血浮盛于外。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jié)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脈博的形態(tài)松弛柔軟,指的柔軟。這是和太陽傷寒表實證那個寒主收引,血管緊張度高,所出現(xiàn)的緊脈相對而言的。因為太陽中風證它有發(fā)熱,有發(fā)熱脈搏就快,所以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jié)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軟。為什么松弛柔軟,一個是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出傷營。因為汗是陰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陰血中的津液,營氣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軟的。所以張仲景呢就把有汗出,營氣被傷,脈搏松弛柔軟叫營弱。所以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我們可以看成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風邪襲表、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這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為中風。"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就叫中風,這個中風的證候當然和后世醫(yī)家所說的腦血管意外所導致的突然出現(xiàn)的偏癱那個中風是兩回事。這個中風指的是一種表證。
我們分析了它的每一個癥狀的病機,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太陽中風證的病因、病機是風邪襲表,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傷寒是寒邪傷表陽的證候。寒是陰邪,它最容易傷陽氣,所以寒傷陽氣傷得最重,肌表陽氣――太陽的陽氣被傷,溫煦失司,所以惡寒這個癥狀必然最先出現(xiàn),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說"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強調(diào)了惡寒這個癥狀先出現(xiàn)。什么叫"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時候,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發(fā)熱,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時候,還沒有出現(xiàn)發(fā)熱,這是怎么回事兒?這是因為太陽傷寒寒邪傷表以后,陽氣郁積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現(xiàn)為發(fā)熱,因此這個發(fā)熱出現(xiàn)的時間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但是對于太陽傷寒證來說,遲早是要出現(xiàn)發(fā)熱的。如果自始至終這個病就不出現(xiàn)發(fā)熱的話,那就不能夠診斷為太陽傷寒,那就要考慮這可能是少陰傷寒。
如果只是寸脈浮緊、關脈浮緊,而尺脈不浮緊的話,比方說尺脈沉,那可能伴有少陰的里陽虛,所以如果要想診斷為單純的、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的話,一定是寸關尺三部脈都浮緊。
上述的證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寒邪閉表、衛(wèi)閉營郁的證候。衛(wèi)閉,衛(wèi)陽被閉郁,它的臨床特征,一個是衛(wèi)郁以后出現(xiàn)的發(fā)熱,一個是衛(wèi)閉以后表現(xiàn)的無汗。在這一條里沒有提無汗這個癥狀,而在第35條里提到了"無汗而喘",這叫詳于后而略于前,在《傷寒論》中經(jīng)常有這種情況,或者詳于前而略于后,或者詳于后而略于前。所以我們在讀《傷寒論》的時候,常常要前后對比,相互補充,甚至還要從無字句處來探求它的含義。以后我會提到的從無字句處,它文字表面并沒有寫出這個主證來,但是從它的字里行間,從它的鑒別比較,你可以體會出它的主證。它在這里并沒有用文字直接寫出來,我們以后會學到桂枝二越婢一湯,它的主證有心煩,它的原文里并沒有,但是在它在字里行間里,它和少陰病相鑒別,我們就知道它的主證有心煩,所以這一條雖然沒有提到無汗,但是它有衛(wèi)陽閉郁的特征,所以他是無汗的,發(fā)熱無汗時衛(wèi)閉,身痛是營郁的表現(xiàn),所以太陽傷寒的病機是衛(wèi)閉營郁。當然這個無汗既是衛(wèi)閉的表現(xiàn)也是營郁的特征,營陰郁滯的特征。
我們以上講了太陽病的中風和傷寒兩個主要證候,從病機分析的角度我們是從風邪、寒邪的性質來分析它的病機的。但是中醫(yī)對病因的認識,中醫(yī)有這么一段名言,說"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它沒有發(fā)病時候,你不知道感受的什么邪氣,"因發(fā)知受,發(fā)則可辨",西醫(yī)對病因的認識,比方說他所說的結核桿菌,他在實驗室里可以找得到,可以培養(yǎng)它,它所說的大腸桿菌、鏈球菌在沒有感染人而發(fā)病的時候,它都可以在實驗室里找到。中醫(yī)不行,說你拿風邪來給我看看,自然界的風就是風邪嗎?這是正常的氣候,所以人不感受邪氣,或者是人不發(fā)病的時候,我們很難判斷他受的是什么邪氣,這就是"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因發(fā)知受,發(fā)則可辨",但事實上人一旦發(fā)病出現(xiàn)癥狀之后,他說表現(xiàn)的這組癥狀就不僅僅是致病因素所決定的,最主要的是(由)機體的反應能力、機體的反應狀態(tài)來決定的,所以我們所說的風也罷,寒也罷,中風也罷,傷寒也罷,主要是這個人平素體質偏于衛(wèi)陽不足的他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風。如果這個病人平素體質衛(wèi)陽偏盛的,相對來說偏盛的,他得了病之后就容易寒邪閉表,就容易得傷寒,體質因素不一樣。
"傷寒一日"是指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陽感受了邪氣,如果脈靜,脈靜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脈沒有什么特殊的變化,指中風見到了浮緩脈,傷寒見到了浮緊脈,脈沒有什么特殊的變化,表示脈證相符,脈證相應,脈沒有什么變化,那就提示邪氣不會傳其他經(jīng)。
"頗欲吐",這個"頗"字在古代,就具有相反的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很,甚"另外一個相反的意思是"少,稍微",在《傷寒論》中,頗字所具有的相反的兩個意思的這種用法,在《傷寒論》中都有,我們這里所說的"頗欲吐",就是很想吐,在"霍亂病篇"中有一條,它是講述一個胃家虛寒的病人,當衛(wèi)陽逐漸恢復的時候,在胃陽逐漸恢復的過程中,它由不能食,胃陽不足,不能受納,腐熟無權,所以不能食,伴隨著胃陽的恢復,出現(xiàn)了"頗能食",最后胃陽完全恢復了,就變成了"能食",胃陽由虛衰到恢復的過程中,他的飲食情況由"不能食"到"頗能食"到"能食",大家想一想這個"頗"當怎么講,當稍微來講。這里的"頗欲吐"就是很想吐的意思,很想吐它標志著邪氣傳入那一經(jīng)呢?標志著邪氣傳入少陽,因為少陽病是一個膽熱氣郁的證候,膽熱氣郁,膽火內(nèi)郁最容易犯胃,所以少陽病的臨床特征由心煩喜嘔,這個喜嘔不是喜歡(嘔吐),而是多嘔、善嘔,因此在《傷寒論》中常常以嘔吐的存在和不存在來提示少陽病的存在和不存在,這個以后我們會遇到多條,(如)以后會遇到第61條,"夏之候,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這樣一個肢體躁動不寧的病人,"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這樣一個肢體躁動不寧的病人會不會是少陽病的心煩,會不會是陽明病的心煩,會不會是太陽寒邪閉表以后陽郁化熱的心煩呢?張仲景在第61條里以"不嘔"除外了少陽病,以"不渴"除外了陽明病,以"無表證"除外了寒邪閉表、陽郁化熱、郁熱擾心,不汗出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所以在《傷寒論》中常常以嘔吐的存在和不存在來提示少陽病的存在和不存在。這里的"頗欲吐"就提示了邪傳少陽。
"若燥煩",如果從字面上講,燥煩強調(diào)了肢體躁動不寧,這是三陰證,三陰重證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可是如果我們和第5條結合看,"陽明、少陽證不見者",如果說"頗欲吐"是少陽證電話,我們就可以把"若躁煩"中的躁煩理解成煩躁,那就可以把它當成陽明病來看待,陽明里熱、里實、上擾心神,出現(xiàn)了煩躁,大承氣湯適應證有,"煩不解,腹?jié)M痛",甚至可以有"心中懊惱"、心中煩郁到無可奈何的地步,所以"若燥煩"在這里如果和第5條相結合來看的話,它指的陽明病,里熱、里實,上擾心神的煩躁。 "脈數(shù)急"是和前面的"脈靜"相對而言的。"脈靜是說太陽中風,見浮緩脈,太陽傷寒見浮緊脈,脈證相應,脈象沒有什么特別特殊的變化。這里的"脈數(shù)急"是指的脈象變快了,又數(shù)又急,這提示著脈象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頗欲吐","若燥煩""脈數(shù)急"提示了臨床癥狀、臨床脈證發(fā)生了變化,這就意味著邪氣就要傳經(jīng)。第4條,傷寒一日,只要脈證發(fā)生了變化,邪氣就會傳經(jīng)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5)
盡管一個外感病已經(jīng)過了二三天,沒有出現(xiàn)少陽病,沒有出現(xiàn)陽明病,那就是邪氣不傳經(jīng),由此提示一個什么問題呢?辨?zhèn)鹘?jīng)不傳經(jīng)的依據(jù)不在于病程天數(shù)的多少,而在于臨床脈證是不是有所變化,第一天有傳的,第二、三天也有不傳的,不是病程天數(shù)的多少,而在于臨床脈證是不是發(fā)生了變化。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fā)黃色, 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保?span>6)
溫熱邪氣和風寒邪氣是不同性質的邪氣,溫熱邪氣最容易傷人陰液,所以溫熱邪氣傷人的開始就出現(xiàn)了陰液不足的口渴。溫熱邪氣是陽邪,陽邪傷表,引發(fā)衛(wèi)陽出現(xiàn)病理性的亢奮,所以發(fā)熱最先出現(xiàn),因此這個發(fā)熱和太陽中風的發(fā)熱病機基本是一樣的,溫熱邪氣傷肌表,人體的陽氣起而抗邪,而導致了衛(wèi)陽的病理性亢奮,所以發(fā)熱這個癥狀最先出現(xiàn)。 惡寒這個癥狀是寒邪傷人陽氣,陽氣被傷,溫煦失司的表現(xiàn)。對溫熱邪氣傷人體表的陰液來說,一般不存在陽氣被傷的問題,所以它不惡寒。
當然溫熱邪氣常常伴有風邪,溫熱邪氣傷人體表的初起階段,如果夾有風邪的話,也許病人有短暫的、輕度的怕風的感覺。所以這里說,"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現(xiàn)在我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太陽病的提綱說:"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而且我們還說以后凡是遇到"太陽病"這三個字,都應當包含有這三個癥狀。可是現(xiàn)在遇到了"太陽病"這三個字,卻是不惡寒,我們怎么解釋這個問題?應當說《傷寒論》重點討論的是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的病變。張仲景盡管看到了溫熱邪氣傷人陰液的證候,比方說"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他看到了這種證候,但對這種證候到底傷得是什么?應當怎樣去進行辨證分析、辨證論治?
那個時候限于時代的緣故還沒有能夠認識清楚,所以他暫時用"太陽病"這個名詞來命名。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一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陰溫病,用太陽病這三個字就是不合適的。因為體表的陽氣是太陽所主,而體表和上焦的陰液是靠肺來輸布,風寒邪氣傷表陽,把它叫太陽病,完全可以理解,溫熱邪氣上受,傷了肌表的陰液,傷了上焦的陰液,我們就不能把它再叫太陽病,而應當把它叫做肺衛(wèi)的證候,把它叫做手太陰溫病。這是我們對這段話的解釋,對太陽病這三個字的解釋。 下面接著看,"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如果直接從原文來看,我們的講義把風溫看成是溫病誤用辛溫發(fā)汗藥以后的變證,但是《傷寒論》的"傷寒例"里,風溫、溫瘧、瘟疫這些病名都是相互并列的,因此我倒覺得風溫就是一個獨立的病名,它不一定是溫病誤用辛溫發(fā)汗以后造成的變證,因為風溫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病名。風溫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病名的話,我們怎么理解"若發(fā)汗已,身灼熱"呢?也就是說高熱、汗出而熱不退的這種證候,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風溫。如果遇到一個汗后而仍然身灼熱的這種證候就叫風溫。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句話,既然風溫是一個獨立的病證,所以底下才說"風溫為病",它的臨床表現(xiàn)是什么呢?"脈陰陽俱浮",寸、關、尺三部脈都浮數(shù),這個浮是主熱的。主熱的浮脈和主表的浮脈有什么不同?主表的浮脈它的病機是肌表有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對氣血不足的。我們剛才不是說,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嗎?在里的氣血是相對不足的,所以它的脈象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飄木,這是主表的浮脈。主熱的浮脈呢?
是熱盛鼓動氣血,氣血壅盛,血管擴張,所以脈輕輕一摸就摸到了,但是重按滑數(shù)有力,這是主熱的浮脈。主熱的這種脈象后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傷寒論》里仍然叫浮。這里的"脈陰陽俱浮"是里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壅,血管擴張而導致的脈輕取即得的一種表現(xiàn),它應當"陰陽"(即)寸、關、尺三部脈都浮而滑數(shù)。自汗出是里熱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現(xiàn),里有熱機體就要散熱,散熱常常是以汗出的形式,所以這個"自汗出"就是里熱逼迫津液外越。"身重"是熱邪壅滯氣機,人之所以有輕巧靈活的運動,這仰仗于人體的氣機流暢,所以熱邪盛,壅滯氣機,病人翻身都翻不動。你看我們見到一些高熱的病人,非常疲勞地躺在床上,翻身都翻不動,這就是熱邪壅滯氣機的表現(xiàn)。在《傷寒論》中有多處身重的病機,都是熱邪壅滯氣機,底下"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這是熱擾心神,熱盛神昏的主要表現(xiàn)。溫病在傳變過程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實際上這里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為后世溫病學家提出"逆?zhèn)餍陌?span>"(規(guī)律)的一個依據(jù)。這里雖然講的是《傷寒論》,實際上揭示了逆?zhèn)餍陌@種溫病傳變途徑的一個特征癥狀。 這樣一個證候,你一看脈又滑又數(shù),又有熱盛神昏,你以為是里實熱已成,"若被下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的話,結果出現(xiàn)"小便不利"。
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為誤下以后,下焦陰傷,化源不足。津液不足,化源不足,當然就小便少。這個小便不利,當然不是指的尿道澀痛,而是指的是尿少。"直視"指的是兩個眼睛呆滯凝滯無神,這是下焦肝腎陰傷的表現(xiàn)。小便不利,小便少是津傷、陰傷,直視是下焦真陰已經(jīng)耗傷,肝腎陰傷、目睛失養(yǎng),才出現(xiàn)了兩只眼睛呆滯凝視無神。
"失溲"這個"溲"字就是指的小便,"溲"字在什么情況下指大便呢?前面必須加一個修飾詞,比方說"后溲"可以指大便,"大溲"可以指大便。如果前面不加"后"字,不加這個"大"字,單說這個"溲"字的話,它就是指的小便。所以這里的"失溲",沒有說失大溲,失后溲,它不能包括大便失禁,它只是指的小便失禁。為什么有的教材,包括我們的五版教材,要把這個溲說成是大小便,就是覺得怎么前面有小便不利,后面又有小便失禁,這不是矛盾嗎?他想不通。事實上前面的"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后面的"失溲"是指的小便失禁,尿盡管很少,只有一點點,也失禁,小便失禁是熱盛神昏,膀胱失約的緣故。這個病在這個程度還達不到大便失禁的這種癥狀,出現(xiàn)不了大便失禁的這種癥狀。所以這一點我們應當把"小便不利"和"失溲"分清楚,"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陰液不足,化源枯竭,(雖然)只有這么一點點尿,也可能出現(xiàn)尿失禁,熱盛神昏嘛。所以這個"溲"絕不是指的大便,我們今天要特別注意,大便失禁常常是臨終的一種表現(xiàn)。
"微發(fā)黃色",輕的就會出現(xiàn)發(fā)黃,這個發(fā)黃的病機是熱傷營血,營氣不布。我們正常的人,面色紅潤,而不是那種蒼黃,不是那種萎黃,這是我們的營血能夠輸布的一種表現(xiàn)?;馃醿?nèi)傷營血以后,正常的營氣不能輸布就導致了發(fā)黃,所以近來有些人說,這種發(fā)黃是溶血性的黃疸,是毒熱破壞了紅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紅蛋白釋放入血液中的一種溶血性黃疸,這個只供大家參考,但是我們說這是熱傷營血,營氣不布所造成的發(fā)黃。
"劇則如驚癇,時瘛疭","疭"是肢體的伸展,"瘛"是肢體的收引,瘛疭就是肢體一收一伸,這不就是抽搐嗎?這是熱盛動風的表現(xiàn),熱盛動風出現(xiàn)了抽搐,就像驚證和癇證一樣,小兒抽搐的病就叫驚證,成年人的抽搐的病叫癇證,抽風的病,小兒曰驚,成人曰癇,就是癲癇,所以嚴重的就出現(xiàn)了熱盛動風,出現(xiàn)了一陣一陣的抽搐,就像兒童的驚風證,成年人的癲癇病一樣,這體現(xiàn)了溫熱邪氣傷人容易發(fā)黃,容易動風的特征。 |
|
來自: 事不宜急緩則圓 > 《太陽病,經(jīng)證,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