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玉是我國最古老的玉種,當玉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剛剛萌芽時,獨山玉就以其獨有的魅力,在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玉器百花園中一枝獨秀,芳香四溢,被譽為“東方翡翠”而名滿華夏、聲播海外,為傳承、弘揚廣博精深的中華玉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史前時期獨山玉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中心地區(qū)之一 仰韶文化早期玉鑿 長10.7厘米,寬3.1厘米,厚0.8~1.3厘米 鄧州市八里崗遺址M16 5出土,現藏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獨山玉,黑色,質地細膩。兩端有刃,一端為單面刃,一端為楔形雙面刃。 四、五十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距離獨山僅60公里的“南召猿人”就破洪荒立足中原,繁衍生息在南陽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宋朝羅泌《路史·國名紀·已》就有“三皇之世,宛,即郁郁華國”的記載。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今南陽境內就有一“宛”部落。居住在獨山周圍的原始先民在漫長的上山狩獵、采食果實、采集石料、打制勞動工具的過程中,逐步對獨山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開始了自然采集和自覺采集的原始小規(guī)模開采。隨著原始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磨制工藝的發(fā)明,造就了一批兼職的專業(yè)性琢玉工匠,極大地推動了玉雕業(yè)的發(fā)展。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獨山周圍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磨制和鉆孔工藝,能夠把玉石從一般石料中分離出來,選擇出美麗溫潤的獨山玉,進行分類設計、加工,磨制成玉斧、玉鏟、玉鑿等生產工具及玉鐲、玉璜等裝飾品和禮儀器,較早地步入了中國玉文化的殿堂。 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位于獨山以北約3公里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琢玉工具石砣、完整的獨玉鏟、獨玉鑿、獨玉璜、獨玉簮、未加工的玉料及未成形的玉鐲、玉璧、玉環(huán)等半成品,均為仰韶文化遺存。獨玉鏟為綠白獨山玉,一面泌色較深為黃色,上部有一穿孔,孔洞極圓。另外,還在南陽市的南召、淅川、鎮(zhèn)平、新野等縣及周邊地區(qū)發(fā)掘和發(fā)現了該時期的獨玉璜、獨玉環(huán)、獨玉墜等多種器物。根據出土獨山玉的位置及狀況證明:新石器時代中早期,已對獨山玉就地取材,就近加工,被普遍打制或磨制成玉器,獨山周圍玉器作坊已初具規(guī)模。黃山遺址很可能是一處較大的獨玉加工基地,已形成以獨山為基礎,輻射中原地區(qū)的玉文化中心。不僅玉器種類豐富,而且工藝先進,處于中國玉文化發(fā)展的領先地位,為玉文化的傳播、發(fā)展注了無窮的活力。更為重要的是,獨山玉器在中華文明初露曙光時大量出現,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打開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天地。 二、夏、商、周時期獨山玉文化是中國玉文化傳承的先鋒 夏代玉鉞 長11.9厘米,寬10.5~11.6厘米,厚1.2厘米 宛城區(qū)黃臺崗鎮(zhèn)高堂村揀選,現藏南陽市博物館。南陽獨山玉,黑白花。平首,兩側下端略外侈,刃由三段月牙形雙面凹弧刃組成,首部居中有半個對鉆孔,鉞中上部有一單面鉆孔。器首兩面殘留有切割線。制作精美 夏、商、周三代是彪炳我國古代的三面大旗。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歷史正式進入文明時代。在夏文化的探索中,二里頭文化遺址是迄今發(fā)現的最具代表性遺址,出土的玉器能夠反映夏代玉器的大貌,因此研究夏代玉器,目前為止主要是研究二里頭玉器。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數量大,禮儀器和裝飾品居多,玉質大多色澤青灰、灰黃、灰白等,質地混合,濃淡深淺不一,大部分為獨山玉。 至夏代,獨山玉的開采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中原最古老、最大的玉產地,品種齊全,工藝先進。獨山距偃師二里頭遺址不足300公里,道路暢通,受當時交通工具的限制,夏王朝統(tǒng)治者很難從更遠的地方得到優(yōu)質的玉材,獨山玉以其運輸便利,質地細膩而應為首選。 商代獨山玉的開采除原始的在地表開挖礦坑之外,已開始在天然的山洞尋找礦脈,打鑿玉料,掘取深層玉材,采掘量大大增多。獨山腳下已形成專門琢玉的手工業(yè)作坊,涌現出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奴隸玉工,獨山玉一部分供本地貴族享用,其余則向商王朝進貢,或饋贈或作為商品流通。殷墟婦好墓玉器多屬獨山玉,四川廣漢三里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玉器中也有部分屬獨山玉。另外,還在湖北黃陂、南陽地區(qū)也出土多件獨山玉器。 商代獨山玉牛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藏 商代后期,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河南安陽。南陽作為商朝屬國一南鄉(xiāng),與安陽同屬中原地區(qū),交通便利,且殷商中期曾經是苑侯的封國,是武丁奮伐荊楚,控制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門戶和前哨陣地。有關絲綢之路開通前和田玉如何輸入中原的研究目前仍未有新的進展。從地理位置和當時生產力水平分析,商代玉器就地取材的特征仍很明顯,因此,婦好墓出土玉器多屬獨山玉應為實事。作為“邦畿千里”的殷商大國,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影響已經擴展到遙遠的邊區(qū)和外域。三星堆和大洋洲商墓玉器除就地取材外,材質優(yōu)良的獨山玉必為其用。因為獨山較之和田、岫巖,特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水運發(fā)達,經白河、漢水直達長江,西上入川,東下至贛,陸路由荊襄古道也可以達長江。加之中原與西蜀、東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老,因此,獨山玉當為四夷接受和使用。 商代婦好墓 獨山玉龜 中國俏色玉鼻祖 周代玉器包括西周和東周(春秋和戰(zhàn)國)玉器。從西周起,用玉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形成了完整的禮樂制度,將中國玉文化的成果融入了儒家學術的范疇,正式載入國家的典章制度,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一次歷史性飛躍。自此以后,禮樂圣壇上不可無玉,表現血緣親疏關系和等級高下不可無玉,祭祀神靈及典章制度不可無玉,象征人倫道德、社會風貌也以玉為主,甚至為爭奪一塊美玉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 西周玉杖首 高3.3厘米,腹徑4.5厘米,內徑1.9厘米 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出土,現藏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南陽獨山玉,綠白。狀如鼓。器表飾多道凹弦紋。縱向有較大穿孔,用以納杖 西周王室玉器因王陵尚未發(fā)掘而狀況不明,但在周國勢力的中心地帶一陜西、河南發(fā)掘出土了數千件西周玉器,使我們對西周玉器有了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春秋戰(zhàn)國玉器出土豐富,三門峽虢國墓、淅川楚國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墓、山西長治市韓國墓、桐柏月河楚墓及湖南衡陽、耒陽、湘鄉(xiāng)、資興等地的春秋越人墓等都出土了數量眾多、工藝精美的玉器,其中很大一部分為獨山玉。 商代獨山玉戈 婦好墓出土 西周時,南陽境內方國林立,周王朝始終把南陽作為穩(wěn)定東南局勢的重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把他的舅父申伯封至謝地(今南陽),王化南土。獨山腳下的申城開始設置王府,有玉人專門管理玉材儲備、加工制造。春秋戰(zhàn)國時,南陽為南北進軍的戰(zhàn)略要地,曾為楚爭霸中原,飲馬黃河的陣地。南陽為著名的手工業(yè)和冶鐵中心,冶鐵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極大地促進了琢玉工具的改進,推動了南陽玉雕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南陽首先發(fā)明了腳踏砣子代替落后的手工磨制,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玉雕業(yè)除官府和“豪民”經營的大作坊外,獨山周圍開始出現家庭作坊和獨立加工、經營的個體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他們就地取材,精工細雕,除納貢之外,還把玉料和成品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滿足其它諸侯國的需要,并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夏代獨山玉牙璋 現存南陽市博物館 綜合夏、商、周時期獨山玉采掘、加工流通呈現出的繁榮局面,足以表明:夏代獨山玉在玉文化發(fā)展中起了承上(新石器時代)啟下(商周)的作用,砣輪的發(fā)明是中國工藝史上一次技術革新,使琢玉工藝從石器工藝中徹底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手下業(yè)門類;商代的獨山玉加快了玉文化的傳播速度,率先發(fā)明的圓雕、俏色等工藝,使琢玉技術突飛猛進;周代獨山玉促進了南北玉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先進的琢玉工具和技術,實現了玉文化與儒家的結合、升華,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程。 戰(zhàn)國中山國獨山玉龍 現藏河北省博物院 三、兩漢以后,獨山玉是民玉的佼佼者 漢代玉材的種類和數量隨著漢帝國的強盛和疆域的擴大而更加豐富。絲綢之路的開通,開劈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通道,和田玉受到達官貴族的青睞,作為官方的主要用玉,獨山玉成為民間用玉的主流。南陽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繁榮的工商業(yè),使得獨玉的開采,加工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峰。西漢時,南陽為南北交通的中樞,富商大賈云集,和京都長安、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并稱為全國六大商市,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之稱。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帝業(yè)”起于南陽,號稱“南都”,工商業(yè)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與京都洛陽并稱全國兩大最大中心城市,南陽為“既麗且康”的樂都。獨山玉雕作為南陽悠久的手工業(yè)技術,此時也步入黃金發(fā)展期,獨山腳下的沙崗店村是加工、雕琢、銷售獨玉的集散地。琢制精美的獨山玉器不但王公貴族爭相佩戴,而且也成為文人君子的喜好之物。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獨山玉器發(fā)展的低潮。南陽“南蔽荊襄”的重要軍事地位,使得戰(zhàn)火連綿,獨山腳下的“王街寺”也被夷為平地,琢玉技術高超的玉工或遭屠戮或逃難他鄉(xiāng),南陽的玉雕從此一厥不振,獨山玉的開采加工走入底谷。加之“餐玉”思想漫延,使本來就低靡的制玉業(yè)更是雪上加霜;唐代的南陽,隨著國民經濟的繁榮,手工業(yè)、商業(yè)逐漸得以恢復,獨山玉經過漫長的沉寂之后,走出底谷,又步入了一個發(fā)展軌道,創(chuàng)造出了獨山玉的新造型、新工藝,更加貼近生活,適合一般民眾的需求;宋、元時期,玉器已經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成為尋常百姓的偏愛之物。獨山玉料被大量運往蘇、杭等制玉中心,獨山周圍、宛城之內及鎮(zhèn)平石佛寺等遍布玉雕作坊,兼收并蓄各地琢玉技術,產品銷售往東南沿海及海外;明清時期,和田玉仍是宮廷用玉的首選,特別是乾隆皇帝的喜玉、愛玉起了推波助瀾作用。獨山玉一直是民間用玉的主流,到清中期,獨山一帶“玉雕之鄉(xiāng)”已初步形成,鎮(zhèn)平石佛寺的民辦玉雕作坊達100多家。 北京北海團城 元代獨山大玉海 是當時中國最大玉器 四、改革開放以來,獨山玉重拾歷史輝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高速發(fā)展,南陽獨山玉在經過歷史的沉淀后,開始了新的輝煌。這與遍布全國的南陽玉雕師的成長分不開的,據說全國“十個玉器匠,九個南陽人”,在北京、蘇州、廣州等玉雕加工基地,南陽話就是當地的普通話,南陽玉器匠在各地精雕細琢,博采眾長。今日的獨山玉雕,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文化底蘊,在國內玉雕屆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相信假以時日,獨山玉雕一定會成為收藏界耀眼的明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