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 被告人張某發(fā)現(xiàn)鄰村王某家長期無人,而其房前屋后有零星楊樹15棵已經(jīng)成材,遂產(chǎn)生利用楊樹騙取財物的念頭。2006年5月8日,張某對經(jīng)常走村串戶收購樹木的宋某說自己有15棵楊樹出售,并把宋某帶到王某的樹木處現(xiàn)場商談價格,最終以價格1.1萬元成交,宋某即按約定付給張某現(xiàn)金1.1萬元。第二天,宋某帶人將15棵楊樹砍伐運走。此后不久,王某發(fā)現(xiàn)自家的楊樹被人偷砍,遂報案而案發(fā)。 ?分歧 對張某的行為構成何罪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認識,主要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是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秘密竊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了王某的樹木,不論是張某本人直接竊取還是欺騙他人代為竊取,均應由張某對后果負責。而該盜伐樹木的行為是偷砍他人房前屋后種植的零星樹木,數(shù)額較大,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的規(guī)定,應當構成盜竊罪。張某收取宋某1.1萬元的行為,只相當于銷售贓物,不影響案件的定性。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理由是張某使用虛構他人財物為自己財物、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了宋某1.1萬元現(xiàn)金,所以張某構成詐騙罪。宋某砍伐楊樹的行為,只是被張某欺騙的必然結果,是張某詐騙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雖然侵害了王某的財物,但不構成犯罪,也不能讓張某再對宋某砍伐楊樹的行為負責。 第三種意見認為,本案屬于牽連犯,應該按照我國刑法關于牽連犯的相關規(guī)定對張某的行為進行定罪處罰。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現(xiàn)具體闡述理由如下: 第一,從張某的具體行為來考察,張某引發(fā)的具有刑法評價意義的行為有兩個,而這兩個行為分別構成了詐騙罪與盜竊罪。 從時間順序來看,本案的第一個行為是張某對宋某虛構擁有楊樹騙取1.1萬元的行為。從犯罪構成來看,張某已經(jīng)成功地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了1.1萬元,這一行為是典型的詐騙,無論宋某是否繼續(xù)去實施對樹木的砍伐,該犯罪形態(tài)均已經(jīng)成為既遂形態(tài)。第二個行為是張某虛構事實對王某楊樹進行非法處分,導致宋某砍伐占有的行為。因林木為不動產(chǎn),所以張某在非法處分時并沒有占有樹木。對宋某而言,其并沒有犯罪的故意,只是因被張某的欺騙而實施了砍伐。但是該行為卻是幫助張某實現(xiàn)了對王某楊樹的非法占有。即張某通過欺騙的方式,讓宋某幫助自己實現(xiàn)了對王某楊樹的秘密竊取。而不論是張某本人直接竊取,還是通過其他方式間接竊取,該行為均構成了盜竊罪(間接正犯)。 第二,張某主觀方面既有非法騙取財物的故意也有非法占有王某楊樹的故意,其非法騙取財物的故意是主要的,非法占有楊樹的故意是次要的,這二者成為張某復合的犯罪故意,犯意上具有牽連性。 張某的主觀故意在于騙取1.1萬元現(xiàn)金,同時非法占有王某楊樹是其手段行為所隱含的目的,將其作為詐騙的方法。張某非法騙取財物的故意具有統(tǒng)領性和直接性,是張某所積極追求的。上述兩個行為均是在張某非法騙取財物這一直接故意下進行的,而非法占有樹木的故意則具有輔助性和放任性,是輔助于、從屬于騙取故意的,是一種放任的心態(tài)。這兩個故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成功性更強的犯罪故意,即盜竊的故意輔助詐騙的故意,讓詐騙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 第三,第一個行為與第二個行為在客觀上呈現(xiàn)出兩種單一犯罪行為的組合,但這兩種單一行為組合后,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