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中國臺灣的最新研究數(shù)據(jù)證實,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些患者最初未達到口服抗凝治療的門檻),并強調(diào)需要每年進行重新評估。 該研究于上周發(fā)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nèi)科學年鑒》)上。 研究顯示,在最初CHA2DS2-VASc評分較低的患者中,有16.1%的男性和16.2%的女性房顫患者在1年后CHA2DS2-VASc得分會增加至需要抗凝(≥2分),且2年時該比例上升到大約四分之一,在7年時則上升到近一半。 當前美國房顫管理指南尚未規(guī)定最佳評估間隔時間。 對此,研究者表示:“ 對于中風風險重新評估的重要性,包括建議的時間間隔,應明確建議,應考慮納入未來的指南,為臨床實踐提供信息。”他的團隊建議評估間隔為1年,但他承認更頻繁的隨訪可能會更快地確定患有新風險因素的患者。同時他也補充道,還應考慮患者更頻繁的隨訪和成本效益比。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重新評估心房顫動患者卒中風險的重要觀點:CHA2DS2-VASc 評分不是一成不變的,年齡是CHA2DS2-VASc 評分的變量之一。 為了解在基線水平的低卒中風險患者中CHA2DS2-VASc 評分增加到符合抗凝治療標準的頻率,研究者跟蹤了臺灣當?shù)亟】当kU研究數(shù)據(jù)庫中14,606名房顫患者(平均年齡48歲; 40%女性)的數(shù)據(jù),他們均為新診斷的CHA2DS2-VASc 評分為0(男性)或1(女性)房顫患者,最初未接受抗血小板或口服抗凝劑治療。 在平均隨訪3.34年的隨訪期間,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36.3%)至少出現(xiàn)一種新的危險因素,并且CHA2DS2-VASc 得分提高至需要接受抗凝治療。 研究者指出,尚沒有研究有關于這一類患者中重新評估卒中風險的適當間隔,因此在實踐中差異很大。 參考文獻: 1. Chao T-F, Chiang C-E, Chen T-J, et al. Reassessment of risk for stroke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Intern Med. 2019;Epub ahead of print. 2.https://www./news/stroke-risk-increases-over-time-many-patients-fib |
|
來自: 生物_醫(yī)藥_科研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