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峰說熱透灸,西醫(yī)說放化療 “上下交病 , 治在中焦 ”明確論述出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 》。其淵源可追溯至 “金元四大家 ”之一李東垣, 李氏在其所著 《脾胃論 》中認為 , 脾胃居中屬土 ,與其他四臟關系密切 , 不論哪臟受邪或勞損內(nèi)傷 ,都會傷及脾胃, 各臟器的病變均可通過調(diào)脾胃來治療 ,即調(diào)脾胃可安五臟。王廷峰院長認為 ,脾胃位于中焦, 主運化水濕 ,交通上下而灌溉四旁, 運化水谷精微, 化生氣血而滋養(yǎng)諸臟, 脾胃運化正常則生氣不竭 , 四臟皆得安和。若中氣失運, 水精失布, 諸臟不榮, 則百病叢生 。由于脾胃為三焦之樞 , 在治療復雜病證時, 調(diào)脾胃暢達樞機 ,鼓舞中州氣化, 至為重要。故在臨證中 ,王廷峰院長常常運用 “久病不愈從脾治, 上下交損取其中 ”的治則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 一、心腎失交, 調(diào)補中氣 心主火位于上 ,腎主水位于下 ,生理情況下, 心火下溫于腎,使腎水不寒 , 腎水上濟于心, 使心陽不亢, 心腎水火既濟 ,陰陽互補 ,稱為心腎相交。心腎精血互生 、互化, 為心腎相交的物質(zhì)基礎。若心腎功能失調(diào) ,心火亢于上, 腎水虧于下 ,則可出現(xiàn)心腎不交 、火水失濟的病變 。此時治宜交通心腎, 使水火相濟,精血互生, 心腎位居上下, 欲其交者, 必賴中州為之轉(zhuǎn)輸 ,中州脾胃化生精血, 上可養(yǎng)心, 下可滋腎,故交通心腎, 調(diào)補脾胃至為重要 。 二、肺腎同病、調(diào)補中州 肺為水之上源 ,腎為主水之臟 ,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根 ,兩臟在水液代謝 、呼吸出入活動中, 相互配合 ,共同調(diào)節(jié)人體的水液代謝和完成吐故納新,升清降濁等活動。脾位中州, 主運化水濕, 其精微物質(zhì)上潤肺, 下滋腎 , 在水液代謝和氣機升降過程中, 肺脾腎三臟相互協(xié)作, 始能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水腫的形成 , 主要是肺 、脾、腎功能失調(diào) , 三焦、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張景岳云:“凡水腫病 , 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 ,蓋水為至陰, 故其本在腎, 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說明了水腫的發(fā)生 ,以腎為本 , 肺為標 , 脾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 喘出自肺 、腎 , 但與脾關系尤為密切, 脾氣虛衰, 運化無力, 則聚濕為痰 ,停飲積水, 正所謂“脾為生痰之源 ”, 痰濁壅阻氣道, 肺氣上逆而為喘 , 腎虛少納而為促,甚者出多入少不能平臥 。治療喘促之證,本著上下同病取其中的原則, 應以補脾益氣、溫運中州為主,兼顧肺腎 。蓋脾氣健運, 痰蠲喘平, 精氣自復, 在補脾之中寓培土生金 , 助腎納氣之義。孟河醫(yī)家費伯雄治療金水虧虛, 中土尤弱之咳痰,不能平臥 ,大便微溏 ,痰中夾血之癥 。謂之必以 “金水兩調(diào),和中鎮(zhèn)逆 ” ,而立 “平調(diào)中土, 順氣滌痰 ”法治之 ,咳嗽之癥方平 。又治療秋燥傷肺, 咳喘, 痰中帶血者。認為 “內(nèi)熱便泄, 形神日羸 , 飲食日少 , 腎損于下, 肺損于上 。上損從陽 , 下?lián)p從陰, 上下交損, 從乎中治 。” 三 、心肝同病 、調(diào)理脾胃 心主血 ,肝藏血 , 心主神志, 肝舍魂, 心與肝表現(xiàn)為血液運行與神志活動等方面的相互依存 、協(xié)同關系。兩者相合則氣血和調(diào), 心情舒暢 。二臟失和 ,則氣血乖逆、情志失調(diào), 從而產(chǎn)生多種病癥。脾統(tǒng)血,在氣血的生成及運行方面, 起著重要的作用,脾虛失統(tǒng)則心肝血虛。脾主思 , 思慮過度則傷脾,脾傷則心神不定 , 魂魄失所 , 說明與情志失調(diào)均有密切關系。故心肝同病, 脾胃可因之失和 , 治療心肝之病 ,亦可從調(diào)理脾胃入手。 四、肺肝同病、健脾補中 肺主肅降, 以降為順 ,肝主升發(fā), 其氣以升為和順。肝升肺降, 相反相成 , 維持人體氣機的調(diào)暢。若肝升發(fā)太過, 則肺失清肅, 而致 “木火刑金 ”。反之, 肺失清肅 , 不能制肝, 致疏泄不利, 故 “土壅木郁”, 脾胃在中焦為升降之樞, 在肺 、肝之氣機升降過程中,起著協(xié)調(diào)的作用 , 故肺肝同病 ,可通過調(diào)理脾胃達到治療作用。 五 、結語 王廷峰院長認為脾胃居中為樞, 交通上、下而灌溉四旁 ,脾胃功能正常則諸臟安和 。脾胃不足 , 則諸臟不榮,上下交亂, 百病從生。故治療心腎失交 、肺腎同病、心肝同病、肺肝同病時, 多取中治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 , 上下同病取其中, 是治療復雜病證的較好方法,也是路老調(diào)理脾胃治療疑難病證的具體體現(xiàn)。當然 , 我們在運用本法時, 仍需分清主次 ,把握整體 ,兼顧局部,辨證而施。 王廷峰自幼跟隨其宗祖伯父學習中醫(yī)針灸,從事針灸臨床二十余年,其間師承于灸學泰斗謝錫亮門下,盡得真諦真?zhèn)?,擅長化膿灸及王氏熱透灸治療疑難病癥。親自施灸20萬余人次,均獲良效。 認為“灸法扶陽,多灸重灸,灸通灸透”,化膿灸療法對疑難雜癥往往能獲得頓起沉疴,扶陽祛病的奇效。 王廷峰院長親自為患者施灸 艾,來自遠古,大地之恩賜,厚德載物 灸,源于太陽,上蒼之饋贈,自強不息 沒病的時候灸一灸能強身健體; 生病的時候灸一灸能調(diào)病驅(qū)疾。 艾灸是否灸“透”可以通過患者的四個層面來驗證: 第一層是形,形順了,肢體恢復了正常的姿態(tài); 第二層是質(zhì),質(zhì)柔了,筋肉有彈性,關節(jié)靈活; 第三層是氣,能感覺到患者說身體里面暖了熱了。 第四層是神,他覺得舒服了。 形,質(zhì),氣,神,這才叫標準。 只有灸透了,才能起效果,每次都起一點效果,連續(xù)艾灸,就能改變體質(zhì)。 最后提醒:雖說灸量到位才有效果,但是,施灸過程中還是以自己身體的感覺為上限,謹記“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
|
來自: lxr1843 > 《穴位,經(jīng)洛,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