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紅山軍博園
上世紀60年代,紅山曾是中國核試驗研究的中心場所之一和部隊基地的指揮中心。這里曾走出了“兩彈”元勛程開甲等8位院士和29位科技將軍,形成了中國的核自衛(wèi)力量。
這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山間小盆地,周圍環(huán)境極為隱蔽、幽靜,中國核試驗基地宛如一朵美麗的奇葩,生在山中,藏在林中。直到1996年中國宣布停止核試驗以后,這里才開始逐漸對外界開放。2006年,這里被確立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一百個紅色旅游點之一。她的名字叫做“馬蘭紅山軍博園”。
紅山軍博園,是我國唯一的“兩彈一星”研發(fā)的軍事紀念地,既是中國核試驗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又是一部活史詩,堪稱全景式的民族精神文化博物園。
紅山軍博園藏在大山深處,現(xiàn)在是新疆和碩縣那音克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距離314國道約有20公里。我去拜謁軍博園的時候,中鐵14局的一支筑路大軍正在山里修路,且即將竣工。寬敞的一級路面,剛鋪出的瀝青像一條巨莽,為伏在脊背上的汽車導航。
越過一座小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山八一水庫,綠得像翡翠般的水,與周圍紅山的山巒形成一幅別開生面的圖畫,足以勾起人親近這片土地的濃厚興趣。
沒容我瑕想,放眼前方“馬蘭紅山軍博園”幾個大字仿佛當年部隊的軍號聲把我召喚,迫切地想入園參觀。
路還是當年的路,房還是當年的房,每一條大路小路旁種的白揚樹,全都像夾道歡迎來訪者的戰(zhàn)士,風吹樹葉沙沙響,全當是戰(zhàn)士們熱烈的掌聲。
當年留下的樓房等建筑雖然有些破舊,有的還拆除了門窗,但是墻壁上的標語清晰可見,歷歷在目,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緒帶入了上世紀60年代,時間仿佛在這里停滯,只要仔細品讀,總是耐人尋味。
透過那些雖然有些斑剝的標語,我深深的感到“兩彈一星”的精神還在,魂還在,當年的影子還在,仿佛軍歌還在耳邊回響。
所有的軍事遺跡依然完整地保留著當年的模樣,人工防空隧道、將軍樓、21基地司政辦公大樓、研究所、大禮堂……一般樓房都是三層,作為中國當時最高級別的軍事禁區(qū),這里一直對外保密,鮮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近六十年來,一大批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yè)隱姓埋名,默默奉獻一輩子。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
近六十多年以來,為了國防建設(shè)需要,那音克鄉(xiāng)的和碩特牧民曾經(jīng)歷了六次搬遷,每次搬遷都難免影響到農(nóng)牧業(yè)以及牧民的生活。然而,牧民群眾服從國家戰(zhàn)略需要,顧全大局,犧牲自身利益,他們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年的奉獻會得到永久的福報,部隊不僅給他們留下的一份載入史冊的豐厚物質(zhì)財富,同時還留下了一份令全國人民都渴望前來參觀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到此一游,看得人熱血沸騰,每一棵樹,每一棟房,樹下的馬蘭花,河上的小橋,似乎都在向我們講述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故事。當年,就是這里的駐軍挺起了共和國的脊梁;當年,當?shù)啬撩駥覒?zhàn)略的支持也讓人無限感懷。
看著這些曾經(jīng)為鑄造中國核盾牌發(fā)揮過重大作用的遺址,我忽然想對這片土地深鞠一躬。
山間盆地牧草青青,馬牛羊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覓食,古樸的情調(diào)撲面而來,構(gòu)成一幅和諧的牧區(qū)風情畫。讓人不得不驚嘆時間才是最好的造物主。
紅山像一部厚重的書,緘默在歲月積聚的煙云里,以獨特的個性堅守著自信與矜持。在中國,紅山軍博園是一個深入可測的湖,在時光的颶風里波瀾不驚;在新疆,紅山軍博園是人們重拾理想信仰的圣地,是精神祭壇。在這個神秘的山溝,參觀軍博園會讓人真正獲得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與民族尊嚴。因為,些這里所有的遺址,已經(jīng)用英雄主義的豪邁鑄成我們民族聳入云霄的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