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看到陳列的數(shù)十枚貝幣,既感慨于流傳數(shù)千年的中華錢幣文化之余,也不禁想到自己收藏的一些貝幣。這些材質各異的貝幣,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先出現(xiàn)的貨幣,也是世界最早使用的貨幣,貝幣甚至直接影響了華夏文化,和經濟活動有關的漢字如貨、財、購、賺等字的構造皆有貝字部首。 筆者收藏的貝幣,有天然貝、石貝、銅貝等,其中天然貝最為多見。天然貝出土往往以噸計算,因而其價錢并不高,往往在三元左右,然而低價背后卻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把目光飄向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產于東南海邊的天然海貝因其堅固、美觀攜帶方便的特點受到原始人類的青睞,它本被先民作為配飾使用,后來被選作為流通貨幣,逐漸取代了以往人類相互換取物品的原始交易方式,成為了人類經濟文明的一個新亮點,在后世發(fā)掘安陽殷墟時,也出土了貝幣,可謂為遺址斷代提供了重要佐證。 隨著使用區(qū)域的擴展和使用人群的增多,不易采掘的海貝已滿足不了日益發(fā)展的流通領域,特別是內陸地區(qū)居住的人,更難獲取到海貝,于是大量各種材質的仿貝,如石貝、玉貝、骨貝、蚌貝等。這些采用手工打磨的貝幣形制和海貝大體相同,稱作為仿貝,這類貝幣存世也比較多見,其大多數(shù)的式樣為:正面有細長的齒紋,正中為凹槽,槽內或背后有一個或多個便于繩索穿系的小孔,經過簡單的打磨拋光便可以用于流通,當時規(guī)定“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根據(jù)商、西周時期的資料記載,當時君主常把貝幣賞賜給臣下,最多的有上百朋之多。 商中晚期,隨著冶鑄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用青銅澆鑄的銅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的金屬鑄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了周朝,各諸侯國流通貨幣均以此為主。以后又出現(xiàn)了流通價值相對較高的包金銅貝、金貝、銀貝等貴金屬貨貝。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鑄半兩錢而廢包括貝幣在內的一切諸侯國貨幣,在其后的年代中,除少數(shù)邊陲地區(qū)沿用貝幣到明清時代。貝幣已逐漸退出了中國貨幣的舞臺。 目前,除一些貴金屬貨貝價值較高外,一般貝幣因流通時間長,歷年西北各地時有出土,花點小錢購一枚遠古人類使用的貨貝,這的確也是件令藏友們高興的事情。2018-06-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