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xiàn)象很嚴重|我們?yōu)槭裁匆艞売郎?/span> 武則天劇照(潘迎紫飾)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當我們在一年級學習這首詩時,同為一年級的駱賓王同學,已是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 七歲就能作詩的他被稱作“神童”,后更冠有“初唐四杰”的光環(huán)。 他的一生應是順風順水,一馬平川。 然而令他聲名大振的卻不是他的詩作,而是一篇檄文,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武則天劇照(潘迎紫飾) 01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后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則天臨朝稱制。 當時還是“李敬業(yè)”的徐敬業(yè)以匡扶李唐天下,迎廬陵王李顯復位為由,針對武則天的倒行逆施在揚州舉起義旗。 徐敬業(yè)是唐太宗時期的重臣李勣之孫。 李勣原名徐世勣,因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 后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zhàn)將之一,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 后唐太宗李世民賜徐世勣李姓,因“世”與太宗名相撞,為避諱而取名李勣,與衛(wèi)國公李靖并稱,累封英國公。 李勣去世后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其子李震曾任梓州刺史,李震長子便是徐敬業(yè)。 因李震早逝,所以李勣去世后,徐敬業(yè)直接承襲了英國公爵位。 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為柳州司馬。 是年九月,徐敬業(yè)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領揚州大都督,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起兵揚州。 武則天剝奪徐敬業(yè)賜姓。 駱賓王劇照 02 駱賓王出身寒門,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李元慶讓他自陳其才,駱賓王恥于炫耀,辭不奉命。 后拜奉禮郎,因事被貶從軍西域,久戍邊疆。 后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儀鳳三年,調(diào)為武功、長安主簿。后入侍御史,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因而下獄。 在獄中,駱賓王寫下了有名的詩作《在獄詠蟬》。 其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表明了駱賓王高潔的心志。 調(diào)露二年,駱賓王任臨海丞,因不得志而辭官游廣陵,后轉(zhuǎn)為徐敬業(yè)幕僚。 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前,駱賓王代他寫下了千古名檄《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徐敬業(yè)劇照 03 《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第一段就以“洎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將武則天的罪行條條陳列,以宣示武氏干政對李唐天下的危害,表明武則天竊取李唐天下的心志。 第二段適時的引出徐敬業(yè)。說他是“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 以此來點明徐敬業(yè)起兵并非是為了造反,而是正義之舉,只為匡扶李唐天下。 證明了徐敬業(yè)討伐武氏是正義之舉后,駱賓王又寫道,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span> 以此來表明徐敬業(yè)的軍事實力,給那些猶豫不決的李唐舊臣一顆定心丸。 而緊接著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 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 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更是以無比浩蕩的氣勢將這次起兵定義為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必勝之舉。 最后一段,筆鋒驟轉(zhuǎn),開始感情鋪排。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 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以李唐皇恩為切入點,緊扣時下局面,喚醒李唐舊臣匡扶李唐天下的決心,用大義和情感打動各方力量。 然后恩威并施,正告滿朝文武官吏須認清形勢,凡參與匡復李唐者,共享富貴;若有執(zhí)迷不悟,首鼠兩端者,只有死路一條。 當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不禁感嘆,如此大才,當重用之。 最后一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更是氣勢磅礴,充滿必勝信心,成為傳世的警世金句。 如此洋洋灑灑的一篇檄文,敘議相間,情理兼具,澎湃激越,氣勢浩蕩。 憑借著這篇檄文的昭告天下,徐敬業(yè)的義軍人數(shù)迅速增長至十幾萬。 盡管這場“揚州叛亂”很快被李孝逸為主帥,魏元忠為副帥的三十萬官軍所平息,徐敬業(yè)也為部下所殺但憑借著這篇“討武檄文”,駱賓王足以青史留名。 武則天登基后還時常于大殿上高聲朗誦這篇檄文,也曾派人去尋找駱賓王的下落,想請他做官治世,只是都無終而果。 |
|
來自: 泰榮林黑皮 > 《歷史老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