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加利福尼亞的火車上,一個法國女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斟酌著并不熟練的英文語法。 她40歲了,可眼角微微的跳動和抿嘴間漏出笑意,還是保留著少女初戀的嬌憨。 她在給那個美國男人寫信,這是她即將寄出的,源源不斷的304封熱烈剖白書的開端。 遇見并愛上納爾遜·奧爾格倫,對西蒙娜·德·波伏娃40年構(gòu)建的生活經(jīng)驗來說,無異于野蠻人的突然闖入。他們語言不通,互不了解生平,也并不共享“存在主義”的哲學(xué)結(jié)構(gòu)。 沒有提前,沒有默契,一切世俗性的吸引都不成立。但他們偏偏跨過若干光年的距離,結(jié)下一種赤裸而純粹的愛情關(guān)系。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一封信寄出的時候,波伏娃尚未能在這段愛情里站得堅定而筆直。她是熱烈地愛著,也遲疑著: 離開你后,我去了旅館,我有一篇文章要寫完,完成得不太好,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 隨后我和那些法國男士共進(jìn)晚餐。我討厭他們,他們太令人討厭了。因為他們沒能讓我和你一起吃晚飯。 和你通過電話后,我上了火車,躺在臥鋪上開始閱讀你的書直到入睡。 今天,我坐在窗旁,一面眺望風(fēng)景,一面繼續(xù)讀著你的書,這是很寧靜的一天。睡前我必須告訴你,我真是十分喜歡這本書,我想我也非常喜歡你。盡管我們沒有說多少話,我想你也有同感吧。 我不想再說“謝謝”了,因為意思不大;可你必須知道,和你在一起我很愉快,我不愿和你說再見,但也可能今生不能再同你見面了。我盼望4月再回到芝加哥,那時我會對你講我自己,你也說說你自己。 我自問,如果說昨天我們告別時心情不好,那下次共同度過五六天,已成為好朋友后再次告別,豈不會更難過嗎? (星期六傍晚,1947年2月23日,在開往加利福尼亞的火車上) 1947年5月中旬,奧爾格倫和波伏娃在紐約廝守了3天,在分別的飛機(jī)上,波伏娃已經(jīng)忍不住要將相思之情寫下: 你又再次讓我流淚,但這是甜蜜的淚水,來自你的一切都是甜蜜的。 我剛上飛機(jī)不久,打開了你的書,又想看到你的手跡,我翻開第一頁正在遺憾沒有請你寫點(diǎn)什么時,突然你為我寫的、充滿柔情愛意的秀麗字句出現(xiàn)在我眼前。 我的頭靠在窗邊,我哭了,在蔚藍(lán)的海洋上空哭泣。流淚是甜蜜的,因為這是愛:你的愛、我的愛、我們的愛。 ……從現(xiàn)在起,我會一直和你在一起。 在芝加哥凄涼的街道上,在高駕車下面,在寂靜的房間里,我將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就像一個充滿愛意的妻子和她所愛的丈夫在一起那樣。 因為這不是一場夢,我們永遠(yuǎn)不需要醒來。 (1947年5月17日,紐芬蘭,K·L·M荷蘭航空公司飛機(jī)上) 盡管波伏娃是開放式情侶關(guān)系的擁躉,但在面對奧爾格倫收留了一個潛在情敵,女郎瓦班莎時,她依然拿出了嬌嗔而戲謔的戰(zhàn)斗姿態(tài)。 信里的稱謂從“我的愛”變?yōu)榱恕白钣H愛的瓦班莎的拉皮條的”: 只要我們下次見面前你不娶這個姑娘,也不生一打孩子,我也不反對你練習(xí)練習(xí),這樣我再吻你的臟臉時你不至于全忘了。 寶貝,我是否也需要來點(diǎn)練習(xí)? 我沒這份心情,如果你要我這樣做的話,我也可以找個把好的男妓到柴房街旅館來。 (星期三,1947年12月7日) 波伏娃一生再怎么癡纏的愛情,都是建立在她與薩特不婚的終身羈絆之上。 在奧爾格倫這里,波伏娃曾經(jīng)想過結(jié)婚,但這想法最終也只是念頭而已。被拒絕的奧爾格倫,不知是想故意惹怒波伏娃,還是僅僅做一個心靈的補(bǔ)償,他選擇跟前妻復(fù)婚。 在婚禮之前,波伏娃告訴奧爾格倫,她很慶幸他們的友誼還這樣存在著。 奧爾格倫激動地說:“不,這不是友誼!我給你的什么時候都是愛情!”奧爾格倫家的墻上貼滿了波伏娃的照片、信件、書籍封面和修改過的手稿。 事實上,與妻子復(fù)婚后的奧爾格倫并不快樂,不快樂的生活使他的衰老加快。 多年后波伏娃又一次和奧爾格倫見面,他們平靜了許多,一起去別的國家旅游。波伏娃出版自己的回憶錄,把她與奧爾格倫之間的通信公之于眾,奧爾格倫很不高興,他不喜歡自己的隱私被眾人觀瞻。 他一時氣憤地把波伏娃寫給他的信全部賣掉,隨后又立即買了回來。 奧爾格倫死的時候72歲。他的身邊保留著的是存放了三十多年的他們通信的鐵盒子。鐵盒子里面還有當(dāng)年波伏娃隨手送給他的兩朵小花,那些新鮮的小花早已成為干花。 波伏娃曾去美國的墓前看過奧爾格倫。 波伏娃去世的時候,她的手上還戴著奧爾格倫送給自己的一枚便宜的銀戒指。 奧爾格倫想用婚姻供奉愛情,這在別的女人看來是求之不得,可偏偏遇上了波伏娃,她與薩特所選擇的處理感情的方式,是不可復(fù)制的。 波伏娃的那種自由,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夠承擔(dān)得了的。 婚姻制度或許有著根本無法自圓其說的東西,可總有那么多人在圍城里進(jìn)進(jìn)出出。這是一個永遠(yuǎn)被質(zhì)疑著的選擇題,怎么選也堵不住人類的情感關(guān)系本來就漏洞百出。 110年前的今天,西蒙娜·德·波伏娃誕生于法國巴黎。 波伏娃與薩特 人們稱贊她在哲學(xué)領(lǐng)域的成就,驚嘆于她與薩特的傳奇愛情。 她的不凡,就在于她勇敢地成全了自己的自由,哪怕這種自由可能使自己形單影只。 她的從容,就在于她對人性的極度洞悉和這種洞悉之后采取的對于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她不是驚世駭俗的女權(quán)主義者,她是優(yōu)雅的法國女人。 / 半城薦書 / ▼ 《越洋情書》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本書收錄了西蒙娜·德·波伏娃從1947年到1964年給美國情人納爾遜·奧爾格倫寄出的304封信。 1947年的美國之旅,已有薩特在身邊的波娃,結(jié)識了作家奧爾格倫,兩人一見傾心,一場橫跨大西洋的戀愛從此展開。 波伏娃當(dāng)時早已建立「女權(quán)代言人」的國際聲譽(yù),戀愛卻讓她極端屈抑自己,奧爾格倫不懂法文,她就貼心地用英文寫信給他;她渴望異國戀人能更了解她,在一封封甜蜜書信里,與奧爾格倫分享對社會、戰(zhàn)后情勢、文學(xué)、藝術(shù)等多方面的觀點(diǎn)。 這段戀愛里的波伏娃,費(fèi)盡心思一如平凡女人。 ▼ 《第二性》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法國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以涵蓋哲學(xué)、歷史、文學(xué)、生物學(xué)、古代神話和風(fēng)俗的文化內(nèi)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quán)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fā)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 此書被譽(yù)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被譽(yù)為“女性圣經(jīng)”。 -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