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人作詩,原本用口語押韻,到了魏晉時期有人開始研究音韻,隋朝有了一本韻書叫做切韻,成為了詩人作詩押韻的工具書。以切韻為基礎,后來的人又編寫了唐韻、宋朝的集韻、廣韻、平水韻、佩文詩韻等官方的韻書,這些韻書因為是官方編寫,成為了科舉考試時韻文押韻的標準,因此一直延續(xù)下來。 一、詩韻與平水韻平水韻是宋朝時期,根據(jù)唐韻、廣韻的韻書合并改變而來,在清朝的佩文詩韻也是平水韻的改編本。因此我們一說詩韻,就是指平水韻。 1、平水韻分107個韻部,后來又合并成106韻部。 a、其中平聲分了30個韻部,上平: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肴、四豪……等; b、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 c、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 d、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等 。 古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2、詩中的平仄 李商隱七言律詩《錦瑟》,中的意思是,可以平也可以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相比于拼音,媽麻馬罵,媽麻是平聲,馬、罵是仄聲。關(guān)于入聲可以看看《 老街詩詞閑話44-學格律詩怎么辨認入聲字》。 二、詞林正韻《詞林正韻》為清嘉慶年間江蘇吳縣人戈載所撰。這本韻書是根據(jù)詩韻改編,基本是合并了詩韻中的鄰韻,其中也有些例外,例如十三元等詩韻的韻部在詞韻里一分為二,歸屬兩個詞韻的韻部。 另外平聲與仄聲歸為同一個韻部。一共分十九部,其中 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是入聲韻部。 “○”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 三、中華通韻 新韻在民國就有了,可惜詩人們很頑固,沒有人用。建國以后也制定了新的《中華新韻》。今年開始大力推廣的是《中華通韻》。 這本韻書把韻部根據(jù)普通話分成了十八部,只要你會說普通話,就能押韻,不需要再去查看韻書了。 四、十三轍與中原音韻1、'十三轍' 主要用于戲曲中,是在北方說唱藝術(shù)中,韻母按照韻腹相同或相似 的基本原則歸納出來的分類,目的是為了使誦說、演唱順口、易于記憶,富有音樂美。 十三轍的名目是:發(fā)花、梭波、乜斜(miēxié)、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 2、中原音韻 《中原音韻》,元代周德清撰戲曲(北曲)曲韻專著,是我國出現(xiàn)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韻和北曲音樂論著。 十三轍和中原音韻,都取消了入聲,詩人們作詩填詞是不用這兩種韻的。 結(jié)語古韻書對于古人來說,也不是完全和生活中的發(fā)音相同,因此古人也要查閱和背誦。對于今天的詩人來說更加難以記住,老街自己作詩多年,也是要經(jīng)常檢查來避免出律。 新韻幾乎不用查詢書,相對來說簡單得多。我也是從新韻開始入門,后來改為古韻的。關(guān)于作詩是用古韻好還是新韻好,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老街詩詞閑話128-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古韻與新韻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