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就是銅壺滴漏,亦稱“漏壺”、“刻漏”、“滴漏”等,即是中國古代發(fā)明的最為常見和重要的記時水鐘之一。
1、基本原理
銅壺滴漏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漏壺,二是漏刻。漏壺滴水計算時間,漏刻將時間顯示在浮箭刻度上。其計時方法也很科學,通常是采用“百刻計時制”,也就是說,在浮箭上刻了100個刻度,將一天劃分為100刻。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將100刻先分配給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可得8大刻,12個時辰共96刻。再把余下的4刻按每刻平均分成6小刻,共24小刻,再把這24小刻平均分配到12個時辰中,每個時辰就得到了8大刻2小刻。 這樣,不但使各個時辰所包含的刻數相同,而且使12個時辰的總刻數又恰好等于100 刻,使刻漏方法和時辰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了。
2、歷史發(fā)展及形制變化
根據史書記載,周代時已有漏壺,到春秋時期,漏壺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在《隋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早在昔黃帝創(chuàng)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雹圻@里的“挈壺氏”就是掌管漏壺的官員,漏壺在當時白天作為軍中的炊具,夜中擊壺代柝,又有“孔壺為漏”的說法,說明當時的漏壺具有多種功用。
初期的漏壺只有一只壺,人們在壺中裝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當水從壺底的小孔漏出時,壺中水位下降,木箭會隨之下沉,觀測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時間了。顯而易見,單只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水流速度與壺中水的多少有關,隨著壺中水的減少,流水速度也在變慢,直接影響到計時的穩(wěn)定性和精確度。后來人們在漏水壺上另加一只漏水壺,用上面流出的水來補充下面壺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面壺流水的穩(wěn)定性,這就是補給壺。在補給壺之上再加補給壺,形成了多級漏壺的計時方法。
沉箭漏
浮箭漏
多級漏壺的構造是用兩個以上漏壺,自上而下放置,使最上一個壺中的水流入第二壺,再由第二壺流入第三壺……,由最后一壺(稱泄水壺)流入箭壺,箭壺中的水連同浮舟慢慢升起。由于得到上面幾級漏壺的補給,最后一級壺中的水位可大體保持穩(wěn)定不變。公元665年,唐代呂才制造的漏壺,它從上至下分四個水框,依次為“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壺,四萬分壺”,其間以水管相連,水管采用“渴烏”(虹吸)原理,便于調整和修理。最下為水海(受水壺),其中有銅人執(zhí)浮箭。水從夜天池依次注入日天池、平壺、萬分壺,最后到水海,水海中的浮箭“而上每以箭浮為刻分也”。④正是這種四級補給系統(tǒng)的采用,使最后泄水壺的水位盡量保持穩(wěn)定,進一步提高了漏壺的精確度。
碑文如下 (碑陽) 通州創(chuàng)建更漏記 明時刻以定晨昏正鐘鼓以警視聽此為政之當□ 邑猶然況通州處水陸之要津為京師之東□者□ 早晚擊柝者亂其節(jié)次朝列大夫永平張侯時中來□ 有持是器來通州者右銅精制侯乃與僚佐定議□ □互考定數月而成至元丙子暮春十有九日置□ 四曰天池次曰平次曰準置于木架架下設小銅□ 準也最下一壺曰水海漏籌著于中影儀立其下□ 之增減正其序也較之影儀若合符節(jié)明漏者以之□ 藉補尉吏以侯駿春秋朝暮豈有毫厘之悖哉謹其□ 政周官設挈壺氏之職后漢洛下關等經慶之而□ 幾百四十兮書夜凡百刻以置于更籌之上實右今□ □行然非張侯之用心僚佐之協(xié)替則何以創(chuàng)建更□ □所舉可謂知大體矣昔蘇軾為錢塘守有天使自 □□惟許州守令心頗奇之軾曰何也使者曰□頭 □□張侯其有見積業(yè)乎既□州之耆老留德記□ (碑陰) 兼 魯 通州事 尉 大都路同知通州語 校尉大都路通州 鐘 吏相 世英 敦武 仕郎 都 達魯花赤 進義副尉大都路潞縣縣將仕 更漏一應 天池 壺一 水 一十 盛水桶 倒水檻 影儀
從碑文中顯示,通州所造的這套多級漏壺應由四只漏壺組成,其中的“天池”、“平次”從功能上應為泄水壺,也是有虹吸管連接。而“水?!眲t屬于受水壺,主要起到顯示時間的作用。這與唐代的呂才壺十分相似。
但是,漏壺的數量不能無限地增加,水位也不是完全穩(wěn)定,需要繼續(xù)改進以獲得更為精確的計時方法。北宋燕肅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蓮花漏不僅解決了這個難題,而且為后來的改進和完善打下了基礎。
相比呂才壺而言,蓮花漏中增加了分水壺,就是使水位保持平衡的壺。原理很簡單:在一套漏壺的最下一級壺上再開一漏孔,但此孔開在壺上沿,只要從上面壺里漏下的水量比這一壺的漏量稍大,則總會有水從上孔中泄出,從而保持最下一壺的水位總在上沿漏孔的地方,這就達到目的了。
蓮花漏中的“減水盎”其實就是碑中所記的“倒水檻”,盛水桶則主要用于換水。而影儀則是配合銅壺滴漏使用的“日鐘”,起到校準時間的作用。通州的這套元代銅壺滴漏吸取了前代的優(yōu)點,采用了多壺分流的設計,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
從古代計時技術的發(fā)展史來看,元朝應該是漏壺技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郭守敬作為元代著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他在計時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是十分豐富和重要的?!对贰ぬ煳闹尽酚涊d了郭守敬所發(fā)明的寶山漏、大明殿燈漏等諸多計時儀器,也都是和通州漏壺同一時期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此外,延祐三年(1316年),杜子威、冼運行制廣州銅壺滴漏,是我國現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計時器。
一刻鐘的來歷
「一刻鐘」的說法,來自於古代的刻漏計時。
最初的漏壺,一天一夜剛好滴完,壺上刻了100個刻度,但一天有12個時辰,這樣的刻劃有點不便。
東漢以後,歷代曾多次將百刻改為12的倍數(96、108、120)。
清初《時憲書》施行後,正式將一天百刻改為96刻,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分8刻,一小時為4刻,一刻就是15分鐘,一直沿用至今。
蓮花漏
浮箭漏最著名的,當屬宋仁宗時期發(fā)明的蓮花漏。
1030年,北宋朝廷官員「龍圖閣侍制」燕肅發(fā)明了蓮花漏,因其箭壺上有一銅製蓮花,上端飾有蓮蓬的刻箭從蓮花中穿出,因而得名「蓮花漏」。
【穩(wěn)定水位 + 納入節(jié)氣因素】
蓮花漏使用時,上匱流到下匱的流量,略大於下匱流入箭壺的流量,這使得下匱多餘的水會從竹注筒流到減水盎,下匱的水位因此得以保持穩(wěn)定,提高了計時的精度。這種穩(wěn)定水位的方式,是一次重大的革新。
因全年每日晝夜的長短微有差異,燕肅又依24節(jié)氣製成長短刻度不同的48支浮箭,每一節(jié)氣晝夜各更換一支,更大大地提高了計時的精度。
蓮花漏製作簡單、計時準確,宋仁宗於1036年頒行全國使用。
蓮花漏頒行後,受到各方讚揚。而且燕肅每到一處做官,就把蓮花漏的製造方法以碑刻介紹,並製成樣品加以推廣,如此熱心傳播科技的精神古今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