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權(quán)勢達(dá)到了巔峰。 但對于無意自立的曾國藩而言,巔峰處除了功名榮耀,更多地還是高處不勝寒,一切只因功高震主下的自保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當(dāng)時,曾國藩要想保證自己無事,曾氏家族無事,他得解決兩個棘手難題。第一個,他必須盡快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忌;第二個,他不能給朝廷秋后算賬的機會。 對曾國藩而言,消除當(dāng)下的猜忌似乎并不難,只要快速地將湘軍裁撤個七七八八,這一關(guān)基本就能過去。真正棘手的是第二點,自己的羽翼被剪除了,強硬叫板的實力沒有了,朝廷如果趁機找把柄秋后算賬,怎么辦? 要知道,歷朝歷代,強臣自剪羽翼通常都很難換來皇家的仁義厚待,很多時候,他們會不動聲色地用廟堂手段一步步地搞死你,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徹底放心。 細(xì)細(xì)看來,曾國藩將湘軍大部裁掉后,慈禧針對他的一步步動作正隱藏著這樣的意味。 同治五年,慈禧強令曾國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捻,這其中已有了強人所難的意思。很明顯,這事讓年富力強又手握淮軍的李鴻章來干更合適,但慈禧強令曾國藩去,可謂一舉兩得,既讓曾國藩定策壓陣,又能借此松一松曾國藩兩江總督的座基。 果然,曾國藩完成定策壓陣的關(guān)鍵一步后,慈禧隨即換上李鴻章來取勝利的果子。 關(guān)鍵在成功剿捻后。同治七年,慈禧以剿捻功成為契機,來了一招明升暗抑,她拿掉了剿捻有失的官文,讓曾國藩北上接任了空出來的直隸總督一職。更藏殺機的是接下來的這一手,她讓跟湘淮兩系素?zé)o淵源的馬新貽接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據(jù)說,召見馬新貽的時候,慈禧秘密授意,此去江南,務(wù)必查清洪逆“圣庫”財物的虛實去向。 這意味著什么?慈禧并沒忘了天京城破后湘軍的大肆搶掠,她要拿曾國藩兄弟的致命把柄。 試想一下,如果曾國藩的聲威、權(quán)勢被稀釋得差不多了,苦心經(jīng)營多年的兩江地盤也蕩然無存了,這時候再冒出個搶吞“圣庫”財物的鐵證把柄,曾國藩兄弟的下場會如何? 非死即廢。 可以這么說,曾國藩闊別京城十七年后奉旨北上,面上是終生榮耀到達(dá)了極點,其實卻是如履薄冰。 曾國藩進(jìn)京首次面見慈禧,這一幕在歷史上很有名。 除了失望,曾國藩更深的感受是緊張、憂慮。關(guān)于兩江之地的吏治鹽政、百姓疾苦、剿捻后的休養(yǎng)生息、洋務(wù)實業(yè)等等長治久安之事,慈禧是統(tǒng)統(tǒng)不問,她只關(guān)心三件事,江南撤勇、湘軍將領(lǐng)以及直隸練兵。 很顯然,對曾國藩以及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將領(lǐng),慈禧在打著這樣一副算盤,把江南的湘軍全部撤光,能打仗的將領(lǐng)不能分散到江南各地,都帶到直隸來,如此一來,既便于嚴(yán)加管束,又能為朝廷編練精兵效勞。 一邊蠶食地盤,一邊找把柄;一邊瓦解,一邊桎梏。 慈禧的廟堂手腕可謂是又狠又老道呀! 那曾國藩是什么反應(yīng)呢? 表面上鞠躬盡瘁,實際上待機博弈。 總之,身段可以軟,但袖中的手腕卻不能跟著徹底軟下去了。 然而,就在曾國藩醞釀用袖中的手腕扳回一局的時候,慈禧借隨之爆發(fā)的天津教案又不動聲色地捅了曾國藩一刀。 天津教案的來龍去脈在此咱們就不細(xì)說了,簡而言之,慈禧借這事暗做手腳最終讓曾國藩落了個里外不是人,列強嫌他承辦不力,國人罵他殘民媚外。 雖說曾國藩在攻克天京時,湘軍有血腥濫殺的污點,但其匡扶社稷的威名還是有的,但挨了天津教案這一刀后,曾國藩幾乎陷入了名譽掃地的窘境。 對曾國藩而言,這其實很危險,這等于是無形中被鍍了一層污銹,可以這么說,收拾曾經(jīng)功高蓋主的強臣,借機上銹是最重要一步,殺機不露則罷了,一旦露殺機,這一步往往是最致命的。 照這樣的趨勢發(fā)展下去,很快曾國藩就將淪落為廟堂羔羊。 不宰你是恩德;宰你是歷史慣例。 可就在這個時候,江寧,也就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天京突然爆發(fā)了一樁奇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名刺客一刀捅死了。 這就是晚清有名的刺馬案。有清以來,總督被刺殺,這是頭一遭。 關(guān)于刺馬案,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但這不妨礙咱們從權(quán)利博弈的角度來看看曾國藩、慈禧在這過程中的反應(yīng)。 很多事情不需要準(zhǔn)確的答案,因為博弈玩的往往是心照不宣。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蘇巡撫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見曾國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回訪丁日昌,就在兩人閉門深談時,兩江總督馬新貽在離總督府不遠(yuǎn)的校場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午睡,心不能靜。在他心不能靜的時候,馬新貽因傷勢過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諭,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火速前往江寧查辦此案。 但接旨后的曾國藩卻以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濁,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 見曾國藩耍老朽托辭,幾日之后,慈禧的另一道上諭又下來了。這道上諭的口氣十分強硬,照現(xiàn)在的話說,只要你曾國藩還沒死,就必須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去。 幾年前是調(diào)虎離山,現(xiàn)如今是請曾國藩回去,這本身就很意味深長。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了,難道慈禧不能派其他人去嗎? 這么問,那是不了解江南當(dāng)時的局勢。刺馬案本身并不復(fù)雜,一個叫張汶祥的單槍匹馬殺了馬新貽,完了人沒跑,束手就擒了。復(fù)雜的是,此案發(fā)生后,社會上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張汶祥原是捻匪頭目,馬新貽曾做過他的俘虜,但后來張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錦標(biāo)一同隨馬新貽投奔了朝廷。張汶祥之所以殺馬新貽,那是因為姓馬的背信棄義,漁色負(fù)友,先霸占了曹二虎老婆,又設(shè)計殺了結(jié)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說,馬新貽這個回民根本就是混進(jìn)朝廷的奸細(xì),他一直在干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張汶祥殺他是為國除害。 還有的說,張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買賣的,因老婆錢財被人拐跑了,曾當(dāng)街跪求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主持公道,但姓馬的直接把他的狀子扔到了路邊,張汶祥殺他是殺庸官,泄私憤。 還有的說張汶祥殺馬新貽是受海盜所使,還有的說這是因為馬新貽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將領(lǐng),不給人活路最終才招致當(dāng)街被殺——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朝廷走狗,這樣的大調(diào)調(diào)在社會上愈演愈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間,江南之地儼然成了火藥桶,老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遣散沒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更是騷動不安。 此種局面,誰能彈壓得住? 只有在兩江經(jīng)營多年的曾國藩。 可換一個角度想,造成這種局面,誰最受益,誰是幕后主使的嫌疑最大? 還是曾國藩。 這就是當(dāng)時最微妙的地方,慈禧越是懷疑曾國藩,越是心知肚明,越得第一時間把兩江的地盤還給曾國藩。 因為這個,接下來的這幾幕很有意思。 為了維系朝廷的體面,慈禧必須搞出雷聲大雨點小的架勢,而曾國藩呢,則一定會用磨洋工的方式繼續(xù)擠兌朝廷。 這其實就是博弈中的下馬威。 所以曾國藩在接過第二道上諭后,雖然不再請辭了,但也沒有立刻就動身的意思。 沒辦法,慈禧只好用召見的方式見面催。 這兩位廟堂老手的見面太有內(nèi)涵了。首先,兩人都是什么姿態(tài)呢?對此事,慈禧是心里很著急,但面上反應(yīng)很平淡;曾國藩呢,完全是置身事外的平靜。 但平淡與平靜下,兩人的兩句對話則是暗流涌動。 慈禧問曾國藩,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 言下之意,你曾國藩不覺得這里有蹊蹺嗎?這蹊蹺你敢說跟你無關(guān)? 曾國藩含糊回答,這事很奇。 言下之意,當(dāng)然蹊蹺,但又能怎樣,這蹊蹺你說不破的。 聽到這話,慈禧停了一下,又說了一句,馬新貽辦事很好。 言下之意,適可而止吧,他就是替罪羊。 曾國藩緊跟著順了一句,他辦事和平精細(xì)。 言下之意,他是不錯,但待錯地方了,只能如此。 到這里,這場君臣間的博弈就算結(jié)束了,很顯然,曾國藩贏了。 再朝下就是表面文章了。 隔幾天,見曾國藩還沒走,慈禧又一次召見了曾國藩。這一次,關(guān)于刺馬案,慈禧一個字沒說,只問曾國藩幾時動身? 這一回,曾國藩回答慈禧,即日啟程。 磨磨蹭蹭地回到自己的地盤,刺馬案最終在曾國藩手里是怎么了結(jié)的呢? 不管是慈禧派來的刑部尚書鄭敦謹(jǐn),還是就在江寧的幾員大吏,統(tǒng)統(tǒng)知趣地回避了,曾國藩最終結(jié)案,張汶祥乃漏網(wǎng)長毛,與馬新貽既有前仇,又有新怨,復(fù)受海盜龍啟云收買,遂以死行刺。 張汶祥擬凌遲處死,摘心致祭。 用死士完成這一番朝堂博弈后,兩江之地他人再不敢染指,到這,曾國藩才真正走完了自保全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