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畝,黛瓦白墻,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huán)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yè)培訓、旅游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谷、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yī)養(yǎng)生等活動。歷史上潁考叔、管仲、鬼谷子、張良、李渤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坐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zhàn)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zhàn)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yè)安身。 今天講講陰陽家鄒衍--古代海洋理論第一人,最早的太陽中心說(大九州學說),比歐洲早1800多年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chuàng)始人,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司馬遷《史記》中列他為稷下諸子之首,說“騶衍之術(shù),迂大而宏辨”。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 鄒衍像 鄒衍初學儒學,道家、墨家亦有所涉獵,其思想主要源于儒家的典籍--五經(jīng),即《易經(jīng)》、《尚書》、《禮記》、《詩經(jīng)》、《春秋》。'五行學'來自《尚書》,它是探究原始的宇宙萬物構(gòu)造的學說,這一學說把世間所有物質(zhì)都歸結(jié)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gòu)成。 '陰陽說'則出自《易經(jīng)》,它企圖用世間陰陽兩氣的矛盾變化來解釋、說明世間萬物的變化。之后,'陰陽'和'五行'又結(jié)合在一起,合稱為'陰陽五行說'。 鄒衍的學說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音律五大部分,構(gòu)成一個龐大而駁雜的體系。 其一為時間上由今推古——天文學。先“研究當前自然界的事物,然后追溯到上古乃至于天地的形成”的天文學說。他利用陰陽學說,不僅談到天地開辟以來的自然演化過程,而且一直追溯到天地混沌時候。 其二為空間上由近推遠,借助想象描繪出世界整體輪廓,形成地理學方面的大小九州說。儒家所說的中國或者天下,不過是稱之為“赤縣神州”的小九州。在這個赤縣神州之外,還有九個象赤縣神州的州,即所謂的大九州。大九州被大瀛海環(huán)繞,與赤縣神州相隔絕,人民與禽獸互相之間不相往來。 第三為歷史演化論,即時空上由已知推未知。先考諸學者所共知的黃帝以來的歷史,概括出歷史規(guī)律,然后推知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即歷史演進的“五德終始說”。這和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一樣,屬于歷史循環(huán)論。 第四為限制君主權(quán)力的政治學說。鄒衍目睹齊閔王驕奢淫逸、無法無天,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shù),懼然顧化,其后不斷行之?!u衍其言雖不 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警醒統(tǒng)治者——你的一舉一動,老天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只有崇尚道德,否則會遭報應的。這種觀點就帶有了“天人感應”的“神道設教”的成分。這是繼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漢代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萌芽。 第五是音律學。五音十二律——宮、商、角、徵、羽,就來自陰陽五行學說。鄒衍以善于吹音律聞名。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說: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鄒衍吹律,寒谷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谷。 五德終始圖 鄒衍開創(chuàng)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他將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chuàng)立了“大九州”說。齊地瀕海,這啟發(fā)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lián)想。他的思想宏大不經(jīng),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因此有“談天衍”的美譽。 稷下學宮 陰陽家鄒衍——古代海洋理論第一人 從古至今我們都是一個面朝大海的國家。面海而居的先民們,從沒有背棄過海洋,但對海洋的認識也千差萬別。從甲骨卜辭看,中原人寫下“河”字時,就寫下了“?!弊帧!墩f文》釋海為:“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釋名》說:“海,晦也”,但在上古之人眼中,海洋是天池之水,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 鄒衍劃地 在古人眼里,海是天的盡頭 堯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罷,都活動在中原的范圍之內(nèi)。上古之人認為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稱中國四周的海為“四?!??!抖Y記·祭義》分四海為“東海、西海、南海、北?!薄K箷r所說的“四?!保悬c“天下”的意思。如《論語·顏淵》所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其人文的所指,大于地理的界線。 在古人眼里,海是天的盡頭,是人生的盡頭,是家國的盡頭。孔子棲惶一生,本想在魯國實現(xiàn)他的抱負,始終得不到魯國君主的重用。登山望海,不禁長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p> 縱觀先秦三大地理經(jīng)典,《禹貢》、《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關(guān)于海的描述,實在少得可憐?!队碡暋分兴形淖侄际菍憽坝矶ň胖荨钡氖拢P(guān)于大海僅止于“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的泛泛之說。寫“?!睂懙米疃嗟氖恰渡胶=?jīng)》,不過和它所寫的400多個山,多不可考一樣,《海經(jīng)》里的海,也多荒誕不經(jīng)。重“九州”輕“四?!?,在“三代”和先秦時,就已是一種正統(tǒng)的地理觀了。而打破九州中央理論的是陰陽家的大洋學說,這一海洋理論,批評了陸地體系的小九州,重構(gòu)了海洋體系的大九州。 司馬遷在他的巨著《史記》中曾以不經(jīng)意的方式,分別在多個章節(jié)中表達了對秦始皇迷信的不屑,也順便點評了一下齊國的幾位方士。如,在《史記·秦始皇本記》披露了齊人徐巿(徐福),言海中有三神山,領童男童女探海的騙局。又如,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又以“鄒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說鄒子是以小術(shù)而引之大道。這個鄒衍即是大九州的海洋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 鄒衍談天 太史公筆下的鄒衍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主要是為孟子荀子立傳,同時也寫了其他學者。太史公說完孟子之后,接著說,齊國有三個鄒子,鄒忌、鄒衍和鄒奭。對其他兩位,太史公只是各提了一句,集中筆墨寫了鄒衍。 太史公說鄒衍生在孟子之后(相傳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相公莊鎮(zhèn)郝莊村人,推算他大約生于公元前324年)。“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于是,“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后推廣到大的事物。他稱述開天辟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克,而歷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鄒衍以“五德終始說”開導諸侯,受到極高的禮遇。不僅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jié);到趙國,平原君側(cè)身陪行,親自為他拂拭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 鄒衍承繼了齊人的數(shù)術(shù)文化,成為一位測算命運的高手和'陰陽五行家'。據(jù)太史公《史記》說鄒衍的著作有《終始》、《大圣》之篇十萬余言;《漢書》說,有《鄒子》四十九篇,又說有《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這些著作加起來有百余篇,但卻沒有一篇傳世。所以,他的“大九州”的海洋理論,也只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個片段成了鄒衍重要的原創(chuàng)記錄。 作為陰陽家,鄒衍對儒家的儒家向內(nèi)的天下觀頗不以為然。齊國濱海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里的人們對東部大海有天然的親近感,并所認識,加上齊地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象和漁民商賈對異域風情的傳聞和描述,這一切都激發(fā)了鄒衍的“學術(shù)靈感”,使他對天下的構(gòu)成做出了“大九州”的推測。 當年鄒衍做學問的地方在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的稷下學宮。這里是中國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后世常說的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鄒衍也是在這里的“百家講壇”上推出他的“大九州”說。 鄒衍說燕 鄒衍提出中國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 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可以說,鄒衍是中國第一位海洋理論家,也是第一位挑戰(zhàn)儒者“中國”概念的海洋學者。 鄒衍與向內(nèi)看的儒者不同,他的目光是向外的。鄒衍認為所謂“中國”,是九九八十一的“天下”的“一分”,并且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它對內(nèi)而言,即大禹刊定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而九州之外“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而“裨?!敝猓€有赤縣神州,再外邊“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雖然,鄒衍的“大九州”概念源于推論,而非地理實踐。但這里的“裨海(即小海)”和“大瀛海”,還是最先明確了兩個不同的海區(qū)概念,即近海與大洋,可謂中國地理學或海洋學的一大貢獻。 鄒衍雖然是方士,學說也有方術(shù)色彩,但對于戰(zhàn)國“學術(shù)界”,其世界觀或海洋觀,比之儒家,有進步意義,至少體現(xiàn)了天外有天,海外有海的科學推想。古代宇宙論中,“蓋天說”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渾天說”則認為“水(海洋)”不僅載著“地”同時也撐著“天”;蓋天說出自內(nèi)陸,渾天說源于海洋。鄒衍的“大九州”說應是受“渾天說”的啟發(fā),從而創(chuàng)立的海洋觀為基礎的大九州觀。 東海是華夏海洋文明的發(fā)祥地,有點像地中海的愛琴海,伸向大海之中的山東半島,是中原文明少見的一抹藍色。鄒衍的大九州說雖然是建立在主觀推測的基礎上,缺乏科學論證,但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齊人就已經(jīng)有了很清楚的海洋“理論”。它激發(fā)了人們探索海洋的熱情。齊人與海的關(guān)系非同尋常,前人既然有理論,后人當然會有所實踐。 中國人的“遠洋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即是由另一位齊國術(shù)士開創(chuàng),他就是忽悠秦始皇派船隊東渡扶桑海中求仙的徐福。 中華五行圖 最早的太陽中心說——鄒衍的大九州學說,比歐洲早1800多年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 赤縣神州 。 赤縣神州 內(nèi)自有九州, 禹 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 赤縣神州 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 鄒衍提出的天下分為“大九州”的地理學說,成為我國古代具有“海洋開放型地球觀”的第一人。在我國古代的宇宙論中,“蓋天說”和“渾天說”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 蓋天說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渾天說則認為“水(海洋)”不僅載著“地”同時也撐著“天”;蓋天說出自內(nèi)陸,渾天說源于海洋。鄒衍的“大九州”說就是受渾天說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立的。 鄒衍大九洲學說 戰(zhàn)國時代我國的航海水平已有所提高,人們對中國東部海域內(nèi)的陸地或島嶼已經(jīng)有所了解,加上齊地濱海的自然環(huán)境,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象和燕齊漁民商賈對異域風情的傳聞和描述,這一切都激發(fā)了鄒衍的靈感,開闊了他的思路,使他對自己生活的世界做出了大膽的推測,創(chuàng)立了“大九州”說。 鄒衍認為戰(zhàn)國時期儒家所謂的“中國”(指華夏族聚居的中原地區(qū))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當時的全中國(指戰(zhàn)國七雄疆土的總和)名叫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另有九州,也就是大禹治水時所序列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像赤縣神州這么大的州全世界共有九個,每一州的周圍都有大海環(huán)繞,這個州里的人民與其他州不能由陸路連接相通往來,這樣儒家所謂的“中國”只不過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 鄒衍小九洲圖 《淮南子》中還記載了大九州的完整名稱:東南神州曰農(nóng)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河圖括地象》則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其一,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其二,“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昂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正北曰齊州,東北曰薄州,正東曰陽州?!?/p> 不管大九州的名稱為何,鄒衍在距今2300多年前就預言了大洲和大洋的存在,這比歐洲學者對地球做出相似的預測早了1800多年,是最早的太陽中心學說的理論化闡述模式。 在人們沒有真正認識地球以前,“大九州”學說無疑是“閎大不經(jīng)”的,王充評價鄒衍的大九州說“此言詭異,聞者驚駭”?!尔}鐵論·論鄒》中也批評大九州說“近者不達,焉能知瀛海?……無補于用,……無益于治”。但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海外各國與中國往來的日益頻繁,“大九州”說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元代的張翥在《島夷志略·序》中說:“九州環(huán)大瀛海,而中國曰赤縣神州,其外為州者復九,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能想通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此鄒氏之言也。人多疑其荒唐誕夸,況當時外徼未通于中國,將何以征驗其言哉!漢唐而后,于諸島夷力所可到,利所可到,班半史傳,固有其名矣!” 薛福成所撰《出使四國日記》也說:“昔鄒衍談天,……司馬之長謂其語宏大不經(jīng),桓寬、王充并譏其迂怪虛妄,……今則環(huán)游地球一周者,不乏其人,其形勢方里,皆可核實測算,余始知鄒子之說,非盡無稽?;蛘吖湃吮居写藢W,鄒子從而推闡之,未可知也?!?/p> 而從事實的論證中可以知道,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可以說是華夏中國歷史上最早證明地球是圓形的觀點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