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計,美院的本科畢業(yè)生走出校門假如不改行,超過90%的人找不到工作,而靠賣畫為生者幾乎是不可能。即使研究生畢業(yè),能從事畫畫的恐怕也為數(shù)不多。 畫家很需要時間積累,猶如中醫(yī)師,越老越受青睞。因為中醫(yī)師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經(jīng)驗的積累,畫家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學習、修煉。就算有一二十年的功力,也未必能把作品換飯吃。所以,有志于從事畫畫者,則必須經(jīng)得起煎熬,受得起貧窮。 當然制約畫家發(fā)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藝術市場的認知力和惡劣競爭環(huán)境的影響。但首先畫家自身成才的要求就很苛刻,除了學識要淵博,培養(yǎng)周期又長,不是真心熱愛藝術的人壓根就堅持不下來。學畫畫是必須自動地學,能自悟、自律,才能真正學進去。路也只能自己走,有些東西老師也教不來。學畫畫非得要有一股“傻、癡、瘋”的味兒。藝術要追求真,著名畫家林墉老師有句口頭禪,“(當畫家要)傻乎乎”,這“傻乎乎”就是真,真誠、天真。同時還要“癡”,有執(zhí)著的品質、癡迷有悟,陶醉在自己的藝海之中。再之,還要達到“瘋”的忘我境界,釋放自我,瘋出獨特的藝術個性。歸納之,畫家成才,至少要做到:“傻得真、癡得迷、瘋得精彩?!边@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要做到“傻得真、癡得迷、瘋得精彩”談何容易。 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能成名的畫家,除了這三方面外,所經(jīng)歷的磨難,都是很痛苦的。大部分畫家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有的甚至去世多年之后才被發(fā)現(xiàn)其作品的偉大!結果只是“福蔭”后人。 十九世紀中葉的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他的一生幾乎是與潦倒和挫折聯(lián)系在一起,命運對于這位才華橫溢的大畫家,真的很不公平。由于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導致梵高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在病重時,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妓女。之后,多次嘗試自殺,厭倦人生。他雖然對藝術熱愛,但最終不勝心理負荷,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37歲。他非凡的繪畫個性和藝術思想重重地牽引著二十世紀的后印象派前行,也對現(xiàn)代人有著深深的影響。 對于有成就的畫家來說,寂寞、孤獨幾乎與成功是同義詞。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是禪宗所追捧的境界,也為宋元之后中國畫界所推崇。畫家要通過這個近乎死寂的宇宙和氛圍,追求一個滄桑的宇宙感。為此,窮困與潦倒也就很自然地伴著畫家們一路前行。唐朝韋應物詩曰:“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在畫家看來,在永恒寂寞的世界中,才會有真正創(chuàng)作的生機。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畫家的一種狀態(tài)。歷代能成名的畫家,他們工余飯后,衣食無憂,把吟詩作畫當余事。而對于職業(yè)畫家來說,卻多有困苦,能以畫養(yǎng)畫,并最終成名者,則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影響畫家生存的還有來自于社會的誤解,很多家長和學生以為藝術考試容易過關,高中期間惡補一兩年素描,蜂涌著參與藝術院??荚?,想著都來分一杯羹,其實恰恰是舍本求末,不僅事與愿違,即使考上,畢業(yè)之后也未必就能成才,造成極大浪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全國各地有數(shù)萬名繪畫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研究生畢業(yè)也有幾千人,他們畢業(yè)之后,真正能依靠畫畫為生者真的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改了行,或以其他職業(yè)養(yǎng)畫,生存方式非常被動。 當下畫畫的困境只是藝術界的一個縮影,要擺脫這種困境,政府和社會都需要給力扶持。對于未來源源不斷的畫家、準畫家們,你是否真正準備好了?包括承受貧窮、痛苦、折磨在內(nèi),當然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對畫畫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