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導讀003關鍵詞 1,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玄奘譯本)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五蘊不異空性,空性不異五蘊。 這是在權變中觀二諦上講中道——世俗諦實有(五蘊),勝義諦空性; 五蘊與空性不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蘊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五蘊 這是從究竟中觀的境界上講中道——五蘊與空性根本不是兩個東西(不二),這是在空性上從凡夫的角度講中道,引導著眾生去證空性。 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玄奘譯本) 諸法:對應梵文是sarva-dharma?h?,一切的法,也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自以為的存在。 空相:空對應的梵文是s?u?nyata?,就是空性; 諸法空相:如果說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這一切法,還有什么相的話,這個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說凡夫境界上一切法、一切的存在是以空性為其相。 既然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是以空性為其相,因此它就“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因為它既然是以什么都不存在為其特征的,因此這一切法原本就無生,一定無滅,因無生故無滅,這就是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垢,佛教里叫雜染、染污,凈,就是清凈。佛教認為,眾生無明所障,因此造業(yè),因此輪回于生死,這個生死就是垢,就是染污;由于眾生輪回于生死,而眾生又感受生死中有種種的苦難,因此佛陀安立了一個名言叫涅槃,涅槃就是清凈;所以凡夫心中就有了生死與涅槃的二邊。凡夫境界一切的法以無生為其特征,也就是佛法講到這一重境界,要告訴我們,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生生死死其實本然就是一場夢,如夢如幻,并不真實,其實壓根兒沒有什么生死,既然無生死之垢,那么也就沒有必要安立涅槃之凈,因此不垢不凈,生死與涅槃不二。 不增不減:增減,首先可以理解為增加與減少,因為根本無生,所以無所謂增加和減少;增減,也可以理解為增益與損減,由于凡夫增益了,因此必然會損減,見不到佛陀所證悟的真實,如果凡夫壓根兒不增益,其實也就無損減可言,不增不減。 因此,這“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在究竟中觀上講中道,就是以徹底地泯滅二邊,來引導眾生遠離二邊見,所以這是究竟中觀的境界。 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玄奘譯本) 這個空對應的梵文依然是s?u?nyata?,空性。這個空性中,根本就沒有五蘊,沒有色受想行識。 這是在究竟中觀上又引申一步,在空性上從智者的境界講,空性中根本就沒有五蘊,空性中一丁丁點兒的凡夫自以為的存在都沒有,這就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意味著什么? 佛法安立空性這個名言,就是因為凡夫執(zhí)著于凡夫境界為實有,到了這段經(jīng)文,從空性上看凡夫境界的實有根本就是沒有。如果這個實有是徹底的根本的就沒有,因此空性的名言的安立其實也就沒有必要了,因為空性的安立是對治凡夫的實有,既然空中沒有五蘊,這一丁丁點兒的實有都沒有,因此空性的安立也就沒有必要了,因此不僅五蘊沒有,那個空性也沒有了,這就是徹底泯滅了有、空二邊而達到中道,這就是究竟中觀的境界。這就是引導著眾生去見實相。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就是空性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就是對凡夫境界的徹底地解構、徹底地否定。 下面又連續(xù)用了五套名言要告訴我們,空性中其實一丁丁點兒的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都沒有。 4,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 味、觸、法 ;(玄奘譯本) 這叫做十二處。 在佛教里面,安立了三套名言系統(tǒng),或者是建立了三套對我們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世界的分類——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 六根就是描述我們凡夫的內(nèi)在的主觀的心識活動;六塵就是我們凡夫內(nèi)在主觀心識所對應的外境。 空性中沒有五蘊,也沒有十二處。因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5,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玄奘譯本) 這是講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十八界根本沒有。 6,“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沒有五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無十二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無十八界; 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空性中沒有五蘊、沒有十二處、沒有十八界——在空性中,反復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沒有。 根本就沒有有,其實也就沒有了安立“空”的必要性——因無有故無空;因無實有,故無空性——這是徹底地泯滅了有空二邊,而引導眾生去遠離二邊,這就是引導眾生見實相。 |
|
來自: 昵稱35641324 > 《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