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庫 門 它是上海的一個符號,也是 “最能代表上海城市的標志和上海人重要的鄉(xiāng)愁記憶”。 石庫門,承載了很多上海小囡的童年記憶。男孩子扳手腕、打彈子,女孩子跳皮筋、捉迷藏... 石庫門,上演過太多或真實或藝術(shù)的故事。從興業(yè)路上的一大會址、到田漢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里弄;從反映解放前上海市民生活的《72家房客》,再到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 石庫門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它是在江南傳統(tǒng)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受到西方城市聯(lián)排式住宅布局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 一開始,發(fā)起建造石庫門的人是來上海的外國人,這是特別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使然。 ▼ 蘇州河浙江路橋兩岸,滿眼都是石庫門(《上海畫報》) 石庫門建筑盛行于上世紀20年代左右。因為移民人口的大量涌入,最高峰占據(jù)了上海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現(xiàn)今中心城區(qū)依然有大量居民居住在其中。 ▼ 解放前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大部分都有石庫門里弄 石庫門里弄一般命名為“××里”、“ ××坊”。新式里弄一般叫“ ××邨”或“ ××新邨”。“ ××胡同”這種北方叫法則非常罕見,據(jù)說只有一處,就是位于華山路285弄的大勝胡同。 石庫門的得名,一個當然是因為“石”,即建造材料主要為“磚石”;另一個就是它的重要外部特征——“門”。 石庫門正面大門一般是花崗巖或紅色砂巖作門框,圍成一圈。漢語中把“圍束的圈”叫做“箍”。“石箍”實為石庫門建筑的一大看點,花飾繁多的門楣是最為精彩的部分,常以豐富的立體圖案及吉祥字樣裝飾。 一開始,這種用石條圍束門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門”,而上海話中“箍”和“庫”字發(fā)音相近,被人們叫得多了,傳得多了,“石箍門”便成了“石庫門”。 早期的石庫門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左右對稱的布局特點。 一樓左右兩邊是底層廂房,正對天井的是客堂間。天井側(cè)面還建有單層斜坡的披屋,用作廚房,即滬語中的“灶披間”。 二樓有與底層差不多位置的客堂和廂房,房間和走廊多用木板分隔??紤]到居家安全,每間房間窗戶的開法也有約定俗成的講究。 ▼ 典型石庫門建筑平面圖 之后,新式石庫門開始興建,大多采用單開間或雙開間。 雙開間的石庫門只保留一側(cè)廂房?!霸钆g”改坡頂為平頂,上面增加一間小臥室,即著名的亭子間,周圍為欄桿或矮墻,作曬臺用。 新式里弄和舊式石庫門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新式里弄有專用的衛(wèi)生間,有浴缸和抽水馬桶,這都是舊式所不具備的。 山墻——房屋側(cè)面的墻,呈現(xiàn)出中央高兩旁低的造型 過街樓——弄堂口一般建有過街樓,即可有效增加使用面積,又可增加弄堂的標志性 老虎窗——坡屋頂上開的天窗,像伸出屋頂?shù)睦匣㈩^ 不僅反映了上海人“家”的概念,“居中為尊、小輩住兩廂、女兒住樓上”的空間分布,也折射出傳統(tǒng)中國家庭長幼有序的倫理關(guān)系。富有上海特色的市民文化也在石庫門這樣的空間中逐漸形成。 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中有一幅描繪“弄堂小學”的漫畫,這在當年的上海石庫門弄堂中很容易見到。一幢石庫門,不同部位被劃分成不同功能的場所。畫面中,天井披屋中的“蘇廣成衣鋪”是舊社會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裁縫作坊。 石庫門,與上海這座城市一起經(jīng)歷了近百年來的壯闊歷史。它是打開上海、了解上海的一本工具書。 不過,最新資料顯示,上?,F(xiàn)存較為完整的石庫門風貌街坊不到200處,居住建筑單元僅剩5萬幢。約七成石庫門,因居住人口過于密集,使用功能又落后,被拆除了,這是石庫門的一種現(xiàn)實。 近年來,保護石庫門歷史風貌的呼聲日漸高漲,上海還建立起搶救性保護名單。 與此同時,一些有特色的石庫門被賦予了一些文化涵義和時尚韻味之后,顯出了從所未有過的色彩。 上?,F(xiàn)存比較有名的石庫門有:田子坊里的石庫門建筑、愚園路上的舊式里弄,威海路張園內(nèi)的春陽里、祥云里等。中西合璧,傳統(tǒng)與新潮碰撞、懷舊與流行交融。 ▼ 張園內(nèi)石庫門 那么,庫門里弄為什么能造就上海城市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方式?石庫門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真實而新奇的故事呢? 本期海上暢談,原上海市公房管理辦公室主任田漢雄為我們講述石庫門的前世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