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海菜飯,人們的記憶就一下回到那個物質(zhì)不那么豐富的年代??梢赃@么說,雖然每個上海人家庭的飲食口味和習慣各有差別,但菜飯一定是家家都會做了端上飯桌的。和著這一碗菜飯,老一輩的人回味著那時候的生活滋味,小輩則會記得和家長、長輩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菜飯,看上去簡簡單單兩個字,但它不是菜和飯合在一起就可以了。本地人都叫它“咸酸飯”,覺得它口感好,有米的香味,也有菜的香味,到后來加了香腸進去,又有一種香腸的香味道,融合在一起以后,產(chǎn)生一種很誘人的味道,所以大家都喜歡吃。 1 咸肉、香腸和萵筍葉子,是上海人燒菜飯最喜歡放的三樣?xùn)|西,也是制作最具上海特色菜飯所需要的三種最主要的原材料。 萵筍葉子味道偏苦,但是當它被放進菜飯,經(jīng)過一番蒸煮和混合后,葉子里的苦味不但很淡了,而且會散發(fā)出一股特別的香味來。就是這股萵筍葉子獨有的香味,給那個年代很多的上海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家里面如果買香萵筍了,這個葉子剝下來,肯定是要燒菜飯的。 另外,在上海有一種青菜被稱為“上海青”,這是只有上海本地才有的一種獨特味道的青菜。在那個年代,即便家境優(yōu)渥,負責全家人餐食的主婦還是會十分“做人家”(意指節(jié)?。!吧虾G唷辟I回來,外面老一點的葉子剝下來洗洗干凈,放著就等第二天燒菜飯。而里面的菜心可以炒著吃。所以這個菜皮和菜心要分開來吃的。 2 梅國華是土生土長的閔行區(qū)七寶老街人。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他還只有四五歲大的時候,外婆和媽媽就經(jīng)常用家里的土灶燒菜飯給他吃。他家里是三眼灶,一排三個鍋子,他說,咸酸飯一燒之后,整個家里面都是香味道。 3 不管是青菜菜飯還是萵筍葉菜飯,等到差不多熟了,這個時候投到飯鍋里的一勺豬油,又會讓已經(jīng)散發(fā)著香味的菜飯多了一股特殊的氣息。 當年,媽媽讓家里的小孩幫忙出去買豬油。在賣豬頭肉的地方,小朋友拿碗去買一角錢的豬油。這個油就是在菜飯燒得差不多的時候,倒到飯里,于是一鍋飯锃亮噴香。對于上海人來說,這是麻油、色拉油都不能替代的。所以老上海的講法就叫“豬油菜飯”。 那是一個計劃經(jīng)濟的年代,買東西都要憑票,不光米面和肉食每家有定量,就連蔬菜也是按量供應(yīng)的。那時候的上海家庭每家每戶都有一張買菜專用的小菜卡。 憑著小菜卡,一家人家只能買兩角錢的菜。包括黃的菜皮都在里面,不能挑?!澳闶稚爝M去想拿一棵好一點的菜,馬上賣菜的人往你手上一敲,不能動,就兩角錢?;貋睃S葉子要揀掉很多的。真的沒菜吃。我們小時候沒有吃的時候,吃喇叭菜。什么叫喇叭菜?就是不會包起來的卷心菜,就像喇叭開花一樣,最最外面的硬葉子,吃這個菜?!?/p> 因為那個年代的物資匱乏,上海人的飲食種類也相對單調(diào)。在缺油少鹽的情況下,聰明的上海人就想出菜飯這種做起來既簡單又方便,吃起來既美味又營養(yǎng)的吃食。
一般性人家一個禮拜會燒一次菜飯吃,這里面可以放青菜、薺菜,經(jīng)常會放的是萵筍葉,還有卷心菜也可以,從價格來說卷心菜便宜一點,也有人家會放蠶豆瓣。 媽媽們動足腦筋,讓全家人不僅吃得飽,而且讓味道好一點,小孩子吃好飯開開心心、跳跳蹦蹦去上學讀書。 在早些年的上海,計劃經(jīng)濟下的糧食都是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數(shù)量來配給。這時候負責一家生活開銷的媽媽們,就更要精打細算,挖空心思地琢磨家里的每一頓伙食了。 以前,米很緊張的,要用購糧證、糧票買,純粹吃大米的話,沒有這么好的條件。秈米便宜,大米貴。所以我們有時候吃大米放一點秈米夾著吃。有時候大米票不夠了,就吃純粹的秈米。純粹的秈米飯是硬質(zhì)質(zhì)的。 和城區(qū)里的人家所不同的是,一到秋季的農(nóng)村,各家各戶都會收獲新米,這個時候大灶燒出來的菜飯香味,讓每一個農(nóng)村的上海人唇齒留香,終生難忘。 媽媽們想方設(shè)法發(fā)揮所長,而小朋友們則把吃菜飯看作是一件可以期待很久的新鮮事情。如果今天媽媽說,家里吃菜飯,小朋友就會很開心,因為覺得菜跟飯拌在一起,吃起來很方便。 從小家境不錯的吳悅說,小時候吃菜飯,拿了一碗飯,菜和飯都在里面,她就可以跑來跑去,跟平常一本正經(jīng)坐在飯桌上,吃餛飩、吃飯、吃菜,是感覺不一樣的。 “飯糍” 因為最早的菜飯都是用燒柴的大灶燒出來的,鍋底會產(chǎn)生一層香脆可口的菜飯鍋巴。每當這個鍋巴露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就會爭先恐后地搶來吃。本地人把這個鍋巴叫飯糍,金黃的,有點焦,香得不得了。
那個時候的上海家庭,孩子多,事情多,忙起來的媽媽們就會忘記爐子上正在燒著的飯鍋。一鍋菜飯燒焦的事情自然就會發(fā)生。一下聞到焦味,已經(jīng)不對了,菜飯燒焦掉,傷心得不得了,鍋子的底都燒得烏黑烏黑,只好拿出來,把底上黑的部分刮掉點,扔是舍不得扔的。 家里孩子多,媽媽來分配,把一碗碗菜飯盛好,飯量差不多,但放的咸肉丁,每一碗盛到的是不一樣的。孩子有時候吃到一塊肉,也不出聲,好像有點中獎的感覺。
孩子們你一碗我一碗,把一鍋菜飯統(tǒng)統(tǒng)吃光,到最后一想,爸爸媽媽還沒有吃過。 早些年的菜飯里面是只有青菜的。為了讓這樣的菜飯能夠多些油水,媽媽們就會把用肉票買回來的豬肉上的油膘切下來,放在鍋里熬成豬油,撈出來的油渣就會在做菜飯的時候和著青菜一起被放進鍋里去。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普通人家開始在菜飯里放肉了,這是生活開始提高的一個象征,一個標記。 除了到土特產(chǎn)干貨店里去買咸肉之外,很多的上海家庭到了過年的時候還會自己腌制咸肉。春節(jié)前的農(nóng)村就更是腌肉腌菜一派忙碌。有些人家會加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腌制時放桂花。咸肉腌好以后,吹干,等開春以后燒咸酸飯的時候切一點肉進去。 陳芝芳 比如說,這個月規(guī)定的多少肉,一家三個人,那么平時節(jié)省一點,省到了天冷了,肉票多了。肉票用不掉要過期的,那么就跟人家調(diào),有的人家不夠吃到月底,那么我們就可以把省下的這個月肉票給他,到下個月他再把肉票補給我。以此類推,推到過年,我手里能有很多肉票,可以去買很多肉,可以腌咸肉了。放花椒和鹽,炒熟,炒香,冷下來以后再腌。腌好以后就在風頭里面吹,到第二年特別好吃。 吳悅是在幫忙照看爐子上燒的菜飯時,慢慢學會了怎么做。到了寒假的時候,早起的她就給了父母一個驚喜。 油條湯
老半齋的許多老顧客說,這里的菜飯和黃豆湯幾十年了還是老味道。
雖然沒有土灶,但現(xiàn)在很多上海人還是很喜歡在家里面燒菜飯吃。和以前不同的是,那時候要動足腦筋用有限的材料做出一鍋飯,現(xiàn)在是為了營養(yǎng)好、口感好,自己想加什么就可以加什么。比如在菜飯里加干貝、廣東香腸,讓人覺得味道比以前更加講究。
上海咸肉菜飯分兩派,一種是將上海青與咸肉炒制之后加入生米中,上鍋蒸煮而成,這樣的菜飯中的上海青會變成金黃色;還有一種是先將米飯蒸熟,然后在與配料混合均勻后燜制十分鐘,這樣的上海青會保持碧綠色。但是我至始至終覺得前者才是上海咸肉菜飯的代表,咸肉和米飯一起煮,會將其中的咸鮮味溶于水中,再被米飯吸收,上海青經(jīng)過蒸煮顏色由綠變成金黃色,這才是上海寧心中的一碗咸肉菜飯。 上海的許多餐館也推出各種花樣的菜飯—— 搪瓷碗里盛的咸肉菜飯 八寶菜飯——咸肉菜飯和八寶辣醬結(jié)合到了一起,一個是咸香軟糯,一個是濃油赤醬 雞油菜飯——用的不是傳統(tǒng)的咸肉而是火腿粒,還有雞油的參與 蒸籠里的菜飯——菜飯像小籠包那樣盛在竹制的蒸籠當中 石鍋豬油菜飯——吃的時候能嚼到脆脆的鍋巴,有種豬油菜飯+韓式石鍋拌飯的感覺 無論是缺油少鹽的艱苦歲月,還是豐厚富足的美好今天,菜飯這股清香的獨特滋味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上海人記憶深處揮不去的生活印象。 看懂上海粉絲群 |
|
來自: cxag > 《美食地圖遊記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