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補陰藥
凡具有滋養(yǎng)陰液、生津潤燥等功效,以治療陰液虧虛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陰藥。 本類藥物大多味甘而質潤,藥性偏于寒涼,既可滋養(yǎng)陰液,又有一定的清熱作用,但主要清除陰虛不足之熱,不過清熱之力較弱,故歷代醫(yī)家相沿以“甘寒養(yǎng)陰”來概括其性用。養(yǎng)陰藥中滋陰藥偏于補肝腎,生津藥長于除煩渴,潤燥藥善于去燥熱之邪。本類藥物所涉及的適應證有肺陰虛、胃陰虛、肝腎陰虛、心陰虛等不同,故其歸經亦各不相同。 補陰藥主要用于陰虛證。陰虛是指體內陰液不足,多見于熱病后期及久病陰液耗損者。一般來說,五臟皆有陰虛,五臟中常見的陰虛證候為肺、肝、腎及心陰虛證。六腑中主要有胃和大腸陰虛證。脾陰虛證多與胃陰虛證并見,常以脾胃陰虛見稱。補肺陰之藥亦能潤肺燥,適用于肺陰虛,癥見干咳少痰、咯血或痰中帶血、口舌干燥、虛熱纏綿等。能補(脾)胃陰液之藥亦能生津止渴,或清胃火,或潤腸通便,適用于(脾)胃陰虛,癥見咽干、口渴、舌紅少津,或胃中嘈雜、干嘔,或大便秘結。能補肝腎的藥物多能退虛火,適用于肝腎陰虛,癥見兩目干澀昏花、眩暈,或腰膝酸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遺精,或潮熱盜汗等。能補心陰之藥亦能清心除煩,或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心陰虛證,癥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或虛煩等。 補陰藥各有所長,不僅應根據上述陰虛證候不同而隨證選用,同時還應根據兼證不同而配伍他藥。如熱邪傷陰而邪熱未盡者,應配伍清熱藥;陰虛而內熱者,應配伍清虛熱藥;陰虛陽亢者,應配伍潛陽藥;陰虛風動者,應配伍息風藥;陰血俱虛者,當并用補血之品。 補陰藥大多甘寒滋膩,凡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腹?jié)M便溏者不宜使用。必要時,可酌情配伍行氣藥,以奏補而不滯之效。 |
|
來自: 晝三夜二205 > 《中醫(yī)精華{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