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胃痛,輾轉難止,不妨對證選用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丸) 組成:黃芪六克、飴糖三十克、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棗十二個(掰開)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是在張仲景名方“小建中方”的基礎上,加上了黃芪。《金匱要略方義》稱:“其補虛益氣之功優(yōu)于小建中湯?!?/p> 脾胃居中,“建中”由此得名東漢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面,開首第一個方子是桂枝湯,這個方子就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五味,有調和營衛(wèi)之功,用于調理表虛寒證。 隨后,張仲景把桂枝湯的芍藥量翻倍,加上飴糖,則變成了一個補脾胃的方子,叫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現(xiàn)代多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建中湯在補脾的同時,還能平肝膽之氣,因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這就等于安撫了肝膽之氣,使得脾胃不受肝膽橫逆之氣的煩擾,所以起名叫“建中”。 而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上黃芪,則變成了我們講的黃芪建中湯。 中醫(yī)說的脾胃虛寒,管用《金匱要略方義》一言道出了該方中黃芪之妙: 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黃芪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綜合全方,其補虛益氣之功優(yōu)于小建中湯。 該方用于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癥狀為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或伴神疲乏力,肢體酸軟,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這個方子,對男子虛損、陽氣不足、脾胃虛弱效果甚佳。 調理男子正氣不足,動輒自汗者,堅持服用后體質大為改善。 西醫(yī)說的胃潰瘍,亦管用此方對于西醫(yī)診斷的胃潰瘍,效果甚佳。 按說胃潰瘍的原因很多,而我們所見的胃潰瘍,以精神壓力大,加上飲食不節(jié)引起者居多。工作壓力特別大、吃飯又不規(guī)律的上班族為高發(fā)人群。癥狀特點為上腹部疼痛,且以飯后疼痛為主。 如果患者舌質淡白,身體怕涼,則可以考慮使用此方,一般三五服藥就可以見效。 熬藥的方法 把這6味藥以水5杯浸泡半小時后,大火煮開文火煎煮至兩杯,去藥渣,加入飴糖,文火加熱使糖溶解。早晚各服用一杯。 現(xiàn)在也有做成中成藥的,也可直接到藥房購買,根據(jù)說明書對證來按時按量服用。 |
|
來自: 快樂走天漄 > 《中醫(yī)良方》